深刻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国际社会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是提高综合国力和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经济领域可以提高社会的生产力,改善生产力和生产矛盾的关系,优化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政治领域可有效提高政治制度的优化,充分利用政治制度这一保驾护航的保障作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生态领域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美丽中国的早日实现作出贡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文化领域可以推动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使文化相互沟通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本国乃至全球文化大融合大发展。因此,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基于国家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实现梦想、应对挑战、创造未来,动力从哪里来?只能从发展中来、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地球上的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大量耗费物质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显然难以为继。面向未来,世界现代化人口将快速增长,如果大家依照现存资源消耗模式生活的话,那是不可想象的。”[34]
首先,创新驱动是实现梦想的必然要求。近代史证明中国每一次受屈辱,并不是因为经济体量不够大,而是科技不够强大,没有起到支撑作用。人类社会进入崭新的21世纪,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创新驱动已然成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选择。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我国科技改革发展仍然存在如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如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如何加强创新政策落实,如何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管理等问题和难点。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大幅提升,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完全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因此必须坚定信心,更具胆识和智慧,切实把握和用好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释放科技体制改革红利,不断开创科技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两个“百年梦想”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与引领作用。
其次,创新驱动是应对挑战的必然要求。我国以较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压力,面临着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因此,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同时,我国面临着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等突出问题。[35]中国共产党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世界形势作出科学的研判,即“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6],不断深化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确立并阐发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其深刻内涵,且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向同行的关系,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成效。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37]李克强同志强调:“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38]创新驱动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必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再次,创新驱动是创造未来的必然要求。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即将到来,我们只有紧紧抓住这次重要的历史机遇,才能更好地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未来面对的严峻挑战。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要使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相互融合、相互激发,不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我们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应当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体现科技创新对于“中国制造”“美丽中国”和中国未来竞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
1.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指导着我国科技创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指引我国在科技革命中发挥“后发优势”,取得了历史成就,这主要得益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指引作用。首先,要发挥创新处于生产力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这就要求科技创新转换成经济发展动力,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看成一个系统工程,形成对经济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其次,从科技创新到实现生产力的具体途径不断清晰化。从科技改革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就是要发挥各个创新主体要素不断协同互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就是从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制度创新体系等各个层次的创新来保障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换,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再次,不断调整那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体制机制等因素,使之不断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此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强调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揭示出思想体系对创新社会功能的全面化、系统化,指明了创新驱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具体路径。
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提供精神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发展,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及时跟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理论创新在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论断,不断推进我们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理论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39]首先,它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发展。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刻把握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形势,了解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实质,从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明确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将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建设放到几乎同样的理论高度,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落实、深刻体现和发展拓展。其次,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依靠力量不断拓展和深化。创新驱动就是依靠人的驱动,依靠人就是指“创新驱动”强调通过智力资源去开发丰富的、尚待利用的自然资源,逐步取代自然资源要素,节约并更合理地利用已开发的现有自然资源,实现“要素的新组合”。[40]由此,人的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来源,自然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依靠力量。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因此而发展。发展道路是指靠什么途径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旧的经济增长方式,代之以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要素主导发展,就是从我国之前的比较优势战略,向竞争优势战略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发展。
3.它为世界提供中国式创新特色的智慧与方案。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从我们自己的实际出发,辩证看待和分析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模式探索,坚持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与对外开放的发展视野的对立统一的联系起来,体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辩证的哲学智慧:在共性中保持个性、在共存中保留差异;保持民族性、独特性与世界性、普遍性相统一,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具有鲜明的发展中国家特点,具有被世界各国吸收借鉴的普遍真理性。
从历史渊源来看,一个国家想要走在世界前沿,必须靠发达的科技文明,从数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产生地来看,哪里是科技的中心哪里就是世界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历史发展的演进逻辑,从大国之间的竞争逻辑,从我国当前发展的现实逻辑指引中国走向毅然崛起的大国道路。全球化是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中国将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选择、制度安排为后进的发展中国家做出榜样,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为全人类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实践经验。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本来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而在产业方面推进着这个历史飞跃的,正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是我们党关于科技创新理论和战略的接力强调中的重要一环,又是我们党应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新要求的重大举措。在这一战略的引领下,我国在诸多领域迈出了由大变强的重要步伐。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科技创新的这些机遇,就一定能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注释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页。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
[3]《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日报》2016年1月19日。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人民日报》2016年5月20日。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9页。
[6]《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
[7]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8]《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人民日报》2017年9月29日。
[9]《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5页。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文献和研究(一九八三年汇编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9页。
[11]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人民日报》2014年6月4日。
[12]张章:《从总统奥巴马国情咨文看美科技政策走势》,《求知导刊》2014年第2期。
[13]《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341页。
[1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6、87页。
[1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4页。
[1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
[1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
[1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19]《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2页。
[20]《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5页。
[21]《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6页。
[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2006年1月26日)》,《人民日报》2006年2月10日。
[23]《胡锦涛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03—404页。
[2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3、21页。
[26]《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 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人民日报》2014年5月25日。
[27]徐崇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着我国由大变强的历程》,《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28]王志刚:《以改革驱动创新 以创新驱动发展》,《人民日报》2018年5月19日。
[29]朱作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光明日报》2018年3月19日。
[3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年版,第28页。
[31]《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出炉 中国排名上升》,《经济导刊》2017年第7期。
[32]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人民日报》2016年6月1日。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18年3月1日。
[34]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人民日报》2014年6月4日。
[3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0页。
[3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
[37]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人民日报》2013年10月8日。
[38]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14年3月15日。
[39]刘海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学习时报》2017年10月30日。
[40]谭志敏:《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第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