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巨大成就
2009年10月1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曾对西部大开发10年来取得的成就作概略性阐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政府十年前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改变西部地区落后面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对于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地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21]这对于我们整体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效果,非常重要。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西部地区是我国发展的巨大战略回旋余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点难点”;“紧紧依靠改革开放创新,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动力增强、产业结构升级、民生不断改善,为全国经济保持稳中向好拓展空间”。[22] 2018年9月20日,我国第十七届西部国际博览会开幕式暨第九届西部国际合作论坛在成都开幕,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近20年来,特别是过去5年多来,西部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中令人瞩目的板块,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当前,西部地区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放型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23]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多年来,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逐年提高,扶贫攻坚取得重大突破,开放发展格局呈现新气象,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全局中,西部地区综合实力地位日益突出。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强的生态、资源能源、重点经济带经济区快速发展等保障作用
生态保障的作用比较明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紧紧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切入点。通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风沙源治理、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重大林业和生态保护工程,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功能得到充分显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西部大开发决策实施以来尤其是从2013年到2017年,西部地区设立了37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建立。西部地区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3865.6万亩,面积累计达1.26亿亩,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巩固。[24]
资源能源的保障作用切实得到体现。截至2016年底,西部地区累计种草面积、湿地面积占全国的比重较2011年分别增长了9.2个和7.8个百分点,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西部地区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占全国的比重没有变化,其中,森林面积绝对数增长了735.72万公顷;耕地面积较2011年减少了1.18万公顷,林用地面积增加了457.4万公顷,但两者占全国的比重分别增加了0.1个和0.2个百分点[25]。
鉴于长期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模式使资源衰竭、能源消耗难以为继,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总体上已达极限,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把资源能源当作发展经济的核心要素。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为龙头的重大能源工程建成和投产,西部地区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还有就是为重点经济带经济区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党中央始终强调,西部大开发一定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培育和壮大一批经济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重点经济带经济区,辖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建成的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呼(和浩特)包(头)银(川)、新疆天山北坡、兰(州)西(宁)格(尔木)等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经济增长极,“宁夏、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广西凭祥、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26],成为引领和带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在促进西部乃至全国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重大作用。
(二)逐步摸索出一条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围绕着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社会发展滞后、大面积贫困和生态系统衰退等诸多矛盾,党中央运筹帷幄,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和部署。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初,党中央就指出,西部大开发不能沿用旧的发展模式,要认真总结运用我国长期现代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开创可持续发展新路。在党中央指引下,西部大开发一开始就瞄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高起点,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避免在西部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注重防止东部地区污染企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完善基础设施为抓手,扬长避短,大力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重点发展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强农业,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东部沿海地区为使我国快速发展起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那么西部大开发则为我国探索发展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自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强调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这里面,不能忽视生态补偿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西部大开发与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等战略对接,西部发展新一轮动力和活力竞相迸发出来。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正式确定了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流域上下游以及市场化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促进了生态补偿机制正规化、机制化、法治化。[27]一组数据可以说明:2017年,四川省以近3.7万亿的地区生产总值居于全国前列。2018年上半年,四川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万亿多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2%,发展步伐之快令人羡慕称道,“西部发展领头羊”之称名副其实。[28]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塑了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一体联动、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格局
在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过程中,党中央相继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战略思想,形成了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发展形成了各区域既你追我赶、又互补互助的良好局面。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首次超过东部地区,此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超过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增长速度加快,打破了东部地区“一马当先”的增长格局,不仅有力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2008年之后,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外向度高,受影响较大,中西部地区发展逆势上扬,为稳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初,党中央就曾指出:“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29]今天,尽管西部大开发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可持续发展成就,但发展并不均衡,仍有一些地方比较贫困,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高,经济内生动力及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在整体发展水平上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明显拉大,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联系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西部地区和全国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应当坚持党中央一贯强调的转变观念、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事求是等原则。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西部大开发的正确抉择必然会得到越来越有力的证明。
总之,经过近20年开发建设,西部地区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放型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西部地区作为中国开放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放发展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