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四、深刻认识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人才的培养与锻炼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影响着未来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对于全党全国进一步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具有重要的号召和引导作用。“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工作放在党和国家的大局之中,首次以国家战略的形式,将人才工作与国家繁荣富强的内在联系表述出来。“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动员、号召和引导全党、全社会进一步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长期的、深远的影响。

第二,对于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要保证作用。一个国家只有制定了适应世界形势发展而又符合本国实际的人才工作总体规划,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取得主动。否则,将会因为没有人才战略或者人才战略逊人一筹,而使本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竞争中陷于被动。特别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各方面的竞争优势较少,制定一个好的人才战略更具突出意义。“人才强国”战略是对人才工作总体设计和战略谋划的结晶,集中体现了党在新时期人才工作方面的战略思想和基本要求,从国家战略这个层面上提升了我国人才工作的层次和水平。这对于我们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对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人才强国”战略明确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人才强国和以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使我们看到了差距,看到了希望,增强了紧迫感;提出了要加强领导,充分发挥组织人事部门职能作用,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力度等,使人才队伍建设有了多方面的保障[35]。“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并不断走上新的台阶,真正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第四,有利于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人才强国战略注重人的自身需要和个性的发展。人才强国战略既强调人才在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注重自身的发展,追求自身的需要和梦想。人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可以充分地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自身的爱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设结合在一起,在此过程中也同样能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人生的价值。发展人自身的爱好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价值,这种方式更加符合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另一方面,人才强国战略注入了人才的新内涵。人才的培养在过去只是对人才培养的环境、培养的目的提出明确的要求,只是在宏观上对人才进行保护、使用和培养,未针对人的因素进行分类式培养。人在其发展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对于某种方面有特别的爱好和才能,所以在对其培养、使用和保护的时候应该分类来处理。把一些“专才”特别对待,把他们喜爱或者擅长的东西进行特殊培养,使他们的才能可以充分发挥出来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中去,在建设社会主义特色事业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有利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不断注入。而新型人才的不断注入正是应对这种要求的最好保障。首先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才能更好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吸收新鲜血液,不断吸收新型人才,不断在岗位上锻炼出善于治党、有执政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来补充到党的干部队伍中去。人才强国的建设不仅可以为党的良好发展提供新型人才,还可以提高我国的工人阶级的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之后,人人都可以知法懂法,对于党的执政能力又是一个巨大的提升。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有利于吸收大量的优秀人才到党的队伍和事业中来,有利于党的领导班子的专业化建设,更加有利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六,有利于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不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竞争,而是知识经济、人才总量、科技实力等“软实力”的综合性竞争。我国要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飞跃式前进和第三步战略目标,并且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终极目标,就要把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放在突出位置[36],只有足够的科技人才,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其他国家战略的顺利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我们会面临许多新的具有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为此,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将各类人才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中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文献和研究(一九八三年汇编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9页。

[2]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

[3]吴江等:《人才强国战略概论》,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版,第48页。

[4]宋宏:《十字路口的选择》,安徽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3页。

[5]《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6]《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7]《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3、162页。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55页。

[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文献和研究(一九八三年汇编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9页。

[11]《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50页。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22页。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90页。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542页。

[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人民日报》2000年12月1日。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4页。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5页。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53页。

[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32页。

[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页。

[2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2020年第3期;《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17年3月1日。

[22]吴江等:《人才强国战略概论》,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版,第270页。

[23]孙锐:《人才强国战略有力实施的四个要素》,《学习时报》2018年8月27日。

[24]孙锐:《打造新时代优秀人才队伍》,《人才资源开发》2018年第17期。

[2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4—65页。

[26]刘宝存、张继桥:《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变迁的历史考察》,《高校教育管理》2018年第6期。

[27]王泱:《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战略思想 奋力开创新时代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工作新局面》,《国际人才交流》2018年第3期。

[28]张建国:《引进用好外国人才》,《学习时报》2018年1月31日。

[29]张建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奋力开创新时代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工作新局面》,《人民论坛》2018年第8期。

[30]《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动摇》,《辽宁日报》2017年7月20日。

[3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指导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文章选》,学习出版社2013年版,第159页。

[32]萧鸣政:《人才强国需要人力资源市场的法制化管理》,《中国组织人事报》2018年7月20日。

[33]吴江等:《人才强国战略概论》,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版,第334—335页。

[3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4—65页。

[35]尹蔚民:《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求是》2015年第3期。

[36]宋占新:《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党建研究》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