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斐然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斐然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开始了由大变强的重要转变。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26]制造业历来是创新最为集中、活跃的领域,各国历来都注重将制造业的创新作为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自从信息革命兴起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适应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的发展趋势,致力于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服务化”,从而导致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开始下降,而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阻挡这种发展趋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纷纷实施“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化”战略,重振制造业,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如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先后发布了《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工业2050战略》《新工业法国计划》等。虽然西方国家搞的这种“制造业回归”“再工业化”,无法扭转世界重心由西向东转移的乾坤,但却在一段时间内使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而我国的制造业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发展,正步入爬坡过坎、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据美国经济咨询机构环球透视公司2011年3月的一份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已经达到19.8%,高于美国所占19.4%的比重,在体量规模上达到世界第一。[27]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制造业更迈出了由大变强的重要步伐。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实现多点突破、群体性跃升,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量子通信、深海探测等领域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成果。高速铁路、超级计算、特高压输变电、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规模和技术实现量质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不断壮大,科技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把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8]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推进了我国制造业领域由大变强的重要步伐,而且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以生命科学发展为例,我国率先攻克了体细胞克隆猴的难题,有可能率先建立起有效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被用于水稻育种,有望实现从传统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精准育种的飞跃。另外,基因编辑、干细胞、病毒研究、健康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都可圈可点。[29]这表明,我国的基础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

在战略高科技方面,2017全年,我国成功完成17次宇航发射。首颗高轨道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首颗大型硬X射线空间探测卫星“慧眼”卫星成功发射;北斗导航全球卫星系统组网首发双星成功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完成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实现预定科学目标,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现反常电子信号,C919大型客机、“鲲龙”AG600水陆两栖飞机首飞成功。[30]

在农业技术创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方面,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贡献率达到56%,农作物品种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达到4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率超过61%。

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方面,我国成功研制出治疗癌症的阿帕替尼、西达本胺等新药,减少了长期以来对外国同类药品的依赖;乙脑减毒活疫苗进入联合国采购清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三病”相关科技产出迅速提升,“三病两率”下降初显成效。

在实施创新医疗器械应用示范工程方面,示范应用10余万台(套、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覆盖服务人口9600万人,直接受益1161万人。在污染源识别、污染与健康、雾霾数值预报、污染防治对策等方面,我国强化攻关,开展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湿地治理等生态修复技术攻关,生态修复技术示范推广达1500余万亩。2017年6月15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联合发布的《2007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中国的创新排名已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中唯一与发达经济体创新差距不断缩小的国家。[31]同时,中国在国内市场体量、知识型员工、提供正规培训的公司占比、知识影响力、高技术出口减去再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创意产品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原创专利、高技术出口、原创工业设计等指标上位列世界第一。根据这个创新指数,我国首次跻身世界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前25强,在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排名第一,在82项具体评估指标中,我国在高科技出口比例、知识型员工等10项指标上居全球之首。习近平指出:“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32]在这方面,我国有8100万科技工作者,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这是我国创新的“力量之源”。同时,我国科研经费持续快速增加,2017年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920亿元。全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安排42个重点专项1115个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安排454个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43935个项目。截至2017年年底,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50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76家。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设立5支子基金,资金总规模247.2亿元。全年境内外专利申请369.8万件,授予专利权183.6万件;PCT专利申请受理量为5.1万件。截至2017年年底,有效专利714.8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135.6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9.8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36.8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3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7%。[33]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由大变强方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经完成了由大变强的发展历程、已经实现了到现代化强国的转变。恰恰相反,在这个方面,我们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形势严峻;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等等。同时,我国的科技创新又面临着大好的机遇。对于这种机遇,有些人从当今世界的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关键核心技术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这个角度来进行观察,认为它将带动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性跃进,变革突破。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种种机遇,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我们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安排,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直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