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明显成就,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满意度持续提升,居民疾病经济负担进一步减轻,国民健康水平基本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但是也应理性看到,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由于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们既面对着发达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也面对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老百姓的共同期盼。十九大报告高瞻远瞩,果断而响亮地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号召,回应了人民的健康需要和对疾病医疗、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方面后顾之忧的关切,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健康的高度关注和责任担当。
(一)健康事业发展现状
1.人均预期寿命稳步提高,主要健康指标显著改善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健康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国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从人均预期寿命看,1949年前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仅为35岁,而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7.3岁,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了42.3岁,比世纪之初的2000年提高了5.9岁,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速度和增长幅度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相关报告,尽管目前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低于日本、瑞士、新加坡、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5—6岁,但已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5岁,也高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金砖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位于前列。
从主要健康指标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国民健康发展计划,把国民健康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卫生制度和政策不断完善,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明显提高,国民主要健康指标显著改善。根据《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15年,我国孕产妇产前检查率达到96.5%,住院分娩率达到99.7%,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90.7%和91.5%,婴儿死亡率从1995年的36.4‰下降为2015年的8.1‰,孕产妇死亡率从1995年的61.9/100000下降为2015年的20.1/100000,分别于2007年和2014年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2.健康投入逐年增加,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良好的健康服务水平是保障健康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根据相关年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从健康服务投入力度看,2000年至2015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即投入医疗卫生服务的资金总额从0.46万亿元增加到4.06万亿元,增加了近8倍,占GDP的比重从4.6%上升到6%。其中,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卫生投入由2010年的人均15元提高到2015年的人均40元,政府和社会的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41.1%提高到70.1%,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59%下降到29%。我国在健康卫生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加大,支出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主要表现为政府和社会支付比重逐年增加,个人支付比重明显下降。
从健康服务能力看,2000年至2015年,中国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由32.5万个增加到98.4万个,卫生技术人员由449.1万人增加到800.8万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从2000年的36人增加到2015年的58人,城市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从2007年的49.0张增加到2014年的784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涵盖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等12大类、45项服务,基本覆盖了居民的生命全过程。根据国家卫生统计和相关卫生服务调查,2015年我国城市地区已基本建成“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93.8%的城市居民到达最近医疗点的距离在3公里以内,87.8%的城市居民能够在15分钟内抵达最近的医疗机构,77%的家庭认为医疗卫生服务的方便程度有改善。
3.健康教育深入人心,全民健康意识明显提高
为帮助全国人民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我国制定了《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建立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在社区、学校、单位广泛开展了健康宣传和教育活动。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98%的学校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80%的学校建立了学生健康档案。城市中普遍加强了对职业病、慢性病的监控和管理,超过一半的县级以上城市制定了控烟或禁烟条例。
同时,我国还陆续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等,鼓励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国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从2004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开始推行利用彩票公益金创建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目前该项工作已经成为全民健身和社区体育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推进体育进社区,满足广大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健康教育和相关政策推动下,我国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卫生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日益普及。根据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2014年我国2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为14.7%,其中城镇居民为19.5%,全民健康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素养水平指标由2008年的6.48%提高到2015年的10.25%。
4.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健全的社会保障是维护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清洁用水、燃气普及率和垃圾清运处理能力等不断提高,园林绿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居环境更加清洁、健康和舒适。2015年,我国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98.1%,燃气普及率达到95.3%,分别比2005年提高7个和13.2个百分点;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1.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1%,分别比2005年提高13.6个和42.4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6年的35.1%提高到2015年的40.1%,提高了5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05年的7.89平方米/人,增加到2015年的13.16平方米/人,平均每年增加0.48平方米/人。
在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的同时,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进行整合。2015年,我国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5.05亿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3.54亿人,参保人数分别是1995年的3.2倍、2005年的2倍。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基本养老参保人数达到9.67亿人。从2006年以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开始大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总支出,并逐年上升,到2019年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已经达到62873亿元。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经达到10.2亿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5亿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5亿人。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全覆盖。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生态环境总体改善
建设健康中国首先要有健康的生态环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制约城乡健康发展的重要桎梏。为应对不断凸显的环境问题,中国不断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建设力度。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我国建立了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环境空气质量检测网,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具备PM2.5等6项指标检测能力。制定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针对大气污染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治理,使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数逐渐减少,SO2排放量从2005年的2549吨降低到2015年的1859万吨,减量27.1%;氮氧化物排放量从2011年的2404吨减少到2015年的1851万吨,减量23%;2015年,全国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14.1%。
(二)健康事业面临挑战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离真正建成“健康中国”仍有相当大距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社会需求,城乡居民生命质量仍有待提升;社会贫富差距突出、二元结构显著;各类天灾人祸频发、安全风险加大;各种“城市病”凸显等,“健康中国”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
1.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社会需求
近年来,中国城市卫生健康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上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健康需求快速增长,服务资源相对不足。我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时期,根据201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5%。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2.9个百分点。预计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4.5亿人,届时每3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以及居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卫生健康服务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从近年来看,虽然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投入逐年增加,但人均资源仍然不足,201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仅有2.21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仅有1.38人,其中每千儿童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仅有0.6人,各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一床难求”的现象非常普遍。(2)医卫服务体系结构倒置,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表现为“倒金字塔”结构。绝大多数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而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力量却非常薄弱。以2015年为例,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数为701.5万张,其中一、二、三级医院占7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仅占20.2%。全国有卫生技术人员800.8万人,其中一、二、三级医院占63.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仅占28.2%,此外还有67.9万名卫生技术人员在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或其他机构就职,约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8.5%。这种不均衡的资源配置使得群众生病后很难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有效治疗,不得不涌向城市大医院求诊。而大量患者涌到城市大医院就诊不仅使医院人满为患、不堪重负,也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使用效率低下,进一步加剧了医疗卫生资源的供需矛盾。如2015年,我国仅三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就达到了15亿人次,相当于全国乡镇卫生院和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次的总和。三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高达98.8%,而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病床使用率仅分别为59.9%和54.7%,可见我国医疗资源浪费非常严重。(3)健康服务类型单一,难以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仍以医疗服务为主,而提供护理、康复、心理咨询、健康管理等其他健康服务的机构极少。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仅有康复医院265所、护理机构103所、疗养院113所、精神病医院446所,满足居民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的能力严重不足。
2.居民健康素质和生命质量仍有待提升
2017年,我国总体人均预期寿命76.7岁,其中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80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健康素质和生命质量仍有待提升。(1)居民患病率和慢性病死亡率呈现增长趋势。根据第5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13年我国调查人口两周患病率为24.1%,与2008年相比上升了5.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居民两周患病率高达28.2%。2013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为33.1%,与2008年相比上升了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地区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高达36.7%。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肝癌、肺癌等主要慢性病的标化死亡率均呈现增长趋势。(2)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014年北京在国内首次公布了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测算显示,北京居民的平均健康期望寿命为58.17岁,明显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同期北京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为81.51岁,这也就意味着北京居民平均有23.34年将在病痛中度过。根据2015年国际顶级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的论文,2013年中国地区男性健康期望寿命为65.89岁,女性健康期望寿命为70.28岁,分别比日本男性、女性低5.22岁和5.28岁。上述数据说明,提升我国居民的健康素质和生命质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社会贫富差距突出、二元结构显著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中国城乡之间的相对差距不断缩小,但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的绝对差距依然巨大、二元结构突出,对健康中国建设构成严重威胁。(1)贫富差距严重、二元结构突出。根据2005—2015年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2005—2015年,中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3.22∶1降低到2.73∶1,但绝对差距由7238元扩大到19773元;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05年的9.2∶1下降到2012年的7.8∶1,但收入绝对差距由25638元扩大到55609元。由于贫富分化严重,近年来我国基尼系数一直处于高位,2015年为0.462,是近10年以来的最低值,但仍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严重的贫富差距和双重二元结构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产生了巨大威胁。(2)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城市贫困现象突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但受城乡二元制度的制约,这些农业转移人口在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无法公平享有和当地市民同等的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权益,并与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下岗失业人员共同形成了城市贫困人群。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1981—1990年中国城市贫困人口为50万—390万,贫困发生率约为0.5%。但从近年来官方公布的城市低保人口规模来看,我国享受城市低保的人口规模自2002年以来一直在2000万左右,2009年开始逐渐降低,至2015年为1708万。国内学者利用不同方法测算了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规模,按照收入标准或者联合国“日收入2美元以下”的贫困标准,城市贫困发生率在8%—10%。据此估算,2014年中国城市贫困人口为6000万—7500万,其中户籍贫困人口为2000万左右,外来贫困人口为4000万—5500万。这些城市贫困人群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整体非均衡性和与老城区、工业区耦合的特征,在类型上主要有衰败内城、职工大院和城中村三种,在发展态势上有逐步增长和阶层固化的趋势,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阻碍了国家健康发展。
4.天灾人祸频发、安全风险加大
中国经济经过近4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进入三期叠加的新时期,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急需化解。更为复杂的国情是,中国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以及转型发展期的阶段性特点,使得中国城乡发展呈现出高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各种自然的、工程的、生产的、社会的风险交织并存,城乡安全风险加大。(1)天灾频发。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国家之一,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高原区域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损失程度严重。2010年西南旱灾及青海玉树7.1级地震、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2015年新疆暴雪、2020年南方多省市水灾等灾害事件均给城乡发展带来严重危害。“十二五”期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年均造成3.1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和失踪1500余人,农作物受灾2700多万公顷,房屋倒塌近7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3800多亿元。(2)人祸不断。与此同时,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重大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如2015年的天津港8·12危险品仓库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广东惠州义乌小商品批发城火灾事故,2016年的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12·20特大滑坡事故、云南红河重大交通事故等。其中,2015年全国仅火灾就发生33.8万起,造成1742人死亡、111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9.5亿元。
5.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健康发展瓶颈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居民在享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受到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围城等环境问题的影响和困扰。(1)空气污染问题凸显。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2013年每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6.5吨标准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美国的3.9倍,英国的8.2倍,日本的6.5倍,中国香港的10倍,高能耗带来高排放和高污染。再加上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大气污染问题尤为突出。2015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虽然总体上有所改善,但在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只有73个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而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城市占地级以上城市的78.4%。(2)地下水环境质量堪忧。近年来,随着江河湖泊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地下水环境质量依然堪忧。2015年,国土部门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2个地级行政区的5118个监测井(点)开展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水质较差和极差级的监测井点仍然占六成以上,超标指标包括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pH值、COD、“三氮”、氯离子、硫酸盐、氟化物、锰、砷、铁等,部分水质监测点还存在铅、六价铬、镉等重金属超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