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实施过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未松懈过对创新的探索和发展。习近平在起草党的十八大文件时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是对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科技创新理论和战略的接力强调。
实际上,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就多次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13]毛泽东的这些高扬科学技术的思想推动我国“两弹一星”等高科技项目取得光辉成就。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后,我们党高扬科技创新的思想和战略发挥出了巨大的威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始于邓小平,他主要重视以下几个有机联系的方面:一是强调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14]二是重申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5]三是强调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指出高科技“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16]四是指出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7]五是强调“要善于学习先进”,要“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18]邓小平的这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理念,为我国尔后提出和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5年3月,党中央颁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95年5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5月26日,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讲话指出,立足现实国情,抓住发展机遇,迎接严峻挑战,确保实施我国“三步走”战略目标,是我国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真正把科技进步作为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关键。他指出,这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部署。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昌盛,这是胜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正确抉择。
在知识经济加速走来,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成为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切入点的新形势下,1999年8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江泽民在几天之后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我们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19]“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努力继承我们先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和积极吸收人类全部文明的各种优秀成果”,“真正做到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科技力量结合起来”[20];同时,“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时”,“必须进行我们自己的探索和创造”,“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21]
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国务院组织了两千多名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的专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2]。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指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23]从这里可以看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其次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再次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贯穿在这三项核心中的则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即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者的统一构成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
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2012年7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4]。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对科技创新理念和战略的接力强调和贯彻,从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到提出加强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再到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再到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实际上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进一步深化,把这个转移一步一步地推进到一个又一个更高的阶段,也是从经济建设到科教兴国,再到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一直到创新驱动发展的一次又一次地聚焦、再聚焦。事实正如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25]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科技创新的理论和战略一脉相承的,是其接力强调中的重要一环,指引着我国科技创新的步伐,开辟了我国由大变强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