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国战略的形成与确立
人才强国战略,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的大背景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形成与确立共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949年—1977年是孕育与挫折阶段,1978年—1993年是萌芽阶段,1994年—2006年是确立阶段,2007年—2017年是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强国的新时代。这几个阶段前后衔接,绘制成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和实施过程的巨幅画卷。
第一,1949年—1976年是孕育与挫折阶段。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就高瞻远瞩,强调“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5]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主要任务是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这就需要党的领导干部“既要红又要专”,“要学新本领,要真正懂得业务,懂得科学和技术”[6]。与此同时,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有必要充分团结和利用广大知识分子。因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一系列方针、步骤,加紧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改造和教育工作,使其转变思想,破除束缚,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周恩来在1956年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明确肯定知识界的面貌“在过去六年来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7]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需要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踊跃参与、积极贡献。我们党的任务就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和发挥知识分子的创造性,提高其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加快培养更多的新生力量,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这一时期,党制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人才政策和方针,培养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吸引了一大批留学国外的人才踊跃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为实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广泛的人才支持,孕育着人才强国的勃勃生机。令人惋惜的是,党中央有关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作用的正确认识没有得到始终如一的贯彻。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出现“左”倾错误和反右扩大化,党和国家在知识分子问题上逐渐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对知识分子的错误打击给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使我国的人才队伍建设处于萧条和停顿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人才强国之路尚未启程就遭遇了严重的挫折。
第二,1978年—1993年是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重新回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实施,各项事业的展开对各类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急剧上升,人才匮乏问题日渐突出。对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对人才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并把人才思想和理论上升为党的方针和政策,由此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进入萌芽阶段。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邓小平在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8]等著名论断,打破了长期束缚科学发展的思想禁锢,纠正了之前对知识分子的错误认识,恢复了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点,重新肯定了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提出了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强调必须把人才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邓小平多次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9]。没有大批优秀的人才,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就无法取得成功,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和选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这一时期,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0]的人才政策,逐步制定有利于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的各项制度,使人才工作步入正轨。邓小平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11],强调党的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教育工作。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学位制度,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不久又恢复了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工作。党和政府针对人才问题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的人才战略初现端倪,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1994年—2006年是确立阶段。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把人才作为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12]的科学判断,确立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3]的重大方针。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知识分子的才能和创造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14] 1995年,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8年,国家成立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启动了“211”工程、“985”工程。2000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首次明确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15]。2001年3月召开的九届人大四次会议表明,人才战略正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这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提出“实施人才战略,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任务”[16]。2002年,中央印发《二〇〇二—二〇〇五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将其定位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17],从而把人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这是我国正式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标志,同时也是我国首个针对人才发展建设的全国纲领性文件。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这次会后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对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和一系列有关方针作出了全面的部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吹响了号角。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会后下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于应对国际竞争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意义深远。2005年,中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专章论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同时,中央成立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和研究人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些都为我国人才工作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2007年—2017年是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中央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列为我国三大发展战略,并写入党章和十七大报告,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进入到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我国人才工作发展“再提速”,会议总结了我国人才工作出现的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会后发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实施重大人才工程,针对人才的培养更具有广泛性和针对性。2015年,国务院制定“双一流大学”建设规划,对我国高等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并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现代化,加快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从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2016年,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该《意见》规定了我国人才工作继续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提出要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人才工作立法,创造人才培养环境,这使我国的人才工作迸发出新的活力,促进人才工作长足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高屋建瓴地指出:“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18]
第五,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人才强国战略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人才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报告的第十三部分以一个段落专门论述人才工作。报告还特别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19]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国要在创新上实现新的飞跃,必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下功夫。报告在对各项工作的论述中,广泛涉及党政人才、科技人才、教育人才、医疗卫生人才、文化人才、企业家人才、技能人才、青年人才、军事人才等问题,对人才工作进行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任务。这些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精彩的“人才篇”,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之道。
总之,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多次就人才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和论述,对人才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创新和丰富了人才强国战略思想,为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对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持续推进,有力地支撑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各地各部门对人才工作改革实践的探索逐步深入,对更好地把握建设人才强国战略的整体目标和决策部署,发挥了推动和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