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和分阶段实现目标的历史脉络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现象,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在二战后兴起的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中,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把“现代化”作为追求的目标,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化理论与路径。中国共产党从执政之初,就认识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为之进行努力探索。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和分阶段实现目标的认识历程,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循序推进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就提出建设工业化现代化国家、建设“四个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新三步走”战略。在提前实现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党又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面对新的形势,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党中央这一系列战略部署,都是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点上,对以往提出的战略目标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深化和推进。
(一)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演进和“两步走”战略设想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认识到工业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把实现工业化放在重要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最初表述。1957年毛泽东又提出:“我们一定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首次地将科学文化纳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之内,对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全面和完整。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是关于“四个现代化”的第一次完整表述。20世纪60年代初,在毛泽东提出的“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思想的指导下,农业现代化从原来的第二位上升到第一位,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代表中共中央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庄严宣告:“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至此,“四个现代化”的规范表述,被作为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正式写入党和国家文件中,为全党全国人民所接受。
中国共产党在提出、完善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同时,在分阶段实现目标方面也获得了成功实践。1963年夏,毛泽东根据当时国民经济从严重困难中逐渐走出来的情况,提出分两步走,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他提出:“把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六五年这三年作为一个过渡阶段,仍然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这一时期国民经济计划的方针。三年过渡之后,搞一个十五年的设想,就是基本上搞一个初步的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或者说工业体系;然后再有十五年左右,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2]毛泽东这个设想,是用两个“十五年”的时间实现“四个现代化”。其后,中共中央曾经在《关于工业发展问题》这个没有正式下发的文件中,把“两步走”思想吸收到工业化发展规划:“在三年过渡阶段之后,我们的工业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搞十五年,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再用十五年,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3]经过反复酝酿,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时,明确指出分“两步走”来实现目标:“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4]这个宏伟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毛泽东分两步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设想,为全国各族人民绘制了一幅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这个“两步走”的战略设想,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心中产生强烈反响。周恩来在1975年1月13日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了这个“两步走”战略设想,再次宣布:“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5]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战略设想,不仅是当时整个政府工作报告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重要依据,也是邓小平后来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构想的重要思想渊源。
(二)“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新三步走”发展战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全党工作重点转移,提出工作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上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立足中国具体国情,研究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情况和有利条件,对如何“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了深入思考。1979年10月4日,他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6]。他还进一步阐述了这个“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要建立一个“小康”社会。[7] 1980年1月16日,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这篇讲话中,对如何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强调要分两步走:“我们要在本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从今年元旦起,只有二十年,就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如果四个现代化不在八十年代做出决定性的成绩,那它就等于遭到了挫折。所以,对于我们的建设事业说来,八十年代是很重要的,是决定性的。这个十年把基础搞好了,加上下一个十年,在今后二十年内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可靠,就真正有希望。”[8]根据邓小平的战略设想,党的十二大提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20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实现了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9]对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10]
在十二大提出的“两步走”的基础上,邓小平还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更重要的”第三步战略构想。他在1987年4月30日明确指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〇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目标不高,但做起来可不容易。”[11]根据邓小平这些重要论述,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12]
为更好实现“三步走”战略,党中央和国务院着手制订“九五”计划,同时研制2010年的远景目标。1996年3月,根据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议,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二〇一〇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到二〇〇〇年,人口控制在十三亿以内,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下世纪初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更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体制基础。”[13]“二〇一〇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人口控制在十四亿以内,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4]这一纲领性文件,明确了这一阶段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口、人民生活和经济体制等具体内容,使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战略更加具体化,更便于实施。
到1997年,由于党和人民的努力奋斗,“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主要指标提前实现。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针对于此,党的十五大提出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并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十五大报告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5]在这里,我们之所以称它为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并非是在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之外另搞一套发展战略,而是对邓小平提出的第三步发展战略提出一个分阶段实施的纲要。因此,这个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甚至与毛泽东开创的分阶段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这个文件没有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完成时间作出规定。对此,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〇一〇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6]从确定“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是对中共十三大确定的70年“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细化,同时也给原来确定的发展战略增添了可持续发展等新内容。党的十七大又根据我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7],推动了这一战略任务的进一步展开。
(三)“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大会认真总结了过去五年以及十六大以来十年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作了进一步的调整,提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要求全党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18]与此同时,十八大还进一步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明确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四个全面”中,“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其中的每一个“全面”,都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科学内涵,四个“全面”又构成一个系统的整体。比如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阶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三大举措,分别为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供动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创造。
党的十九大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化的规律、进程和阶段性特点及要求,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出发,明确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前一步重在打牢现代化的坚实基础,后一步要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实现强国提升。这一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体现了对“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深化,也体现了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推进,丰富和提升了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及要求。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经历了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高度文明、高度民主”到“富强民主文明”、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不断丰富发展的演进过程。这一个个目标,是由低到高逐步实现的,是承前启后、层层递进、不断升级的,直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演进历程,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的历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和协同并进的历程。
在党领导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征程上,分阶段实现目标的重大举措获得了成功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分阶段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就完整展现出来,实际上共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之初到1990年主要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阶段,1991年到2000年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阶段,2001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四阶段,2021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五阶段,2036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善于顺应人民愿望,制定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而且善于把长期规划分解成一个个连续的、继起的中期发展规划,再把中期规划具体化为短期目标任务,这就构成了完整、清晰、可操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和实施方案。其中,长期战略指明建设目标,中期规划给出实施路径,短期目标明确年度任务,这种长短结合、逐层分解、逐步落实的战略规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为了实现长期规划目标,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改革措施,通过具体的政策措施把规划的目标落到实处。这种把战略目标长远规划与分阶段实施目标有机结合的方式,把改革开放、政策制定实施有机地结合的方式,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