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新局面

四、切实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新局面

以西部开发为历史舞台,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中国历史上翻开了最辉煌的一页。在新时代,西部地区应顺应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在巩固提升已有成效的基础上,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按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抓住新机遇,构建新格局,开创新局面。

(一)以有力措施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逐步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30],未来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潜力巨大。拥有全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和20%的经济总量,对外贸易仅占全国的7%,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国的7.6%和7.7%的我国西部地区,更应及时抓住机遇。[31]如果说此前西部大开发战略主要围绕自身发展环境建设完成了阶段性的开发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经济条件,那么新时期在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区应从过去以内部发展环境建设为主逐渐转移到内外兼顾上来,并以更有力的措施推动对外开放,着力汇聚国内外经济要素,盘活西部地区各种资源,激发新的发展活力。围绕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等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推动西部地区联通周边国家的跨地区和跨国家的重大交通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对于西部地区来讲是最大的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深入推进,以及重大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西部地区正从长期以来的区位末梢走向对外开放的前台,有望培育形成推动区域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特别是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东、中、西部各地区发展的战略空间将发生较大变化,过去的交通闭塞地区可能成为“交通要道”,过去的边远地区可能成为“国际门户”。[32]为此,西部地区应抢抓和利用好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机遇,依托固有的自然生态、人文旅游资源、能源矿产资源、劳动力及土地资源等条件,加快吸引凝聚人才、资金和技术等先进经济要素,形成能够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新优势,确保与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同步转换发展动能,推动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态势。

(二)以工业化夯实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根基

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一方面,在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带动下,西部的能源及矿产资源、劳动力等跨区域流动到东部沿海等地区,为东部地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保障;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煤炭、石油、金属矿产等资源的开采及加工,也较好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的高速经济增长。西部地区应继续发展壮大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业及加工业等资源型特色优势产业,扶持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非资源型现代优势产业,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培育发展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3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随着国际消费市场的收缩和世界各经济体均致力于本国经济复苏,国内经济结构进入了深化调整期,东部沿海地区率先从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走出来,西部地区依靠资源产业支撑快速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也走到了尽头。在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西部地区作为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和全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回旋空间,应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配套条件,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及国际优势产业转移,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导方向,促进西部地区能源及矿产资源等就地转化[34]。同时,积极培育壮大新经济,推动西部地区实现更高水平的“工业化”,并推动服务业发展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实力。

现在,东部多数地区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初期和工业化时代的后期,而西部绝大多数地区仍处于工业化时代,工业化仍是西部地区的重中之重。为此,应发挥空间大、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现代制造业。制造业产品要满足当地的需要,也可以面向南亚、东南亚、中亚和欧洲。由于跨区域甚至跨国别的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产业组织、要素配置和市场联系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都将推动产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新时代,应在承接产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作用,推动西部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三)以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西部农村地区发展比较滞后,近年来随着农业转移人口返乡的增多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部地区乡村发展有了较大进步,应充分尊重西部地区高原、山地、盆地等多样性自然条件和少数民族人口多等特殊性,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35]。一方面改善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吸引投资者投资兴业,吸引旅游者观光、休闲、养生;另一方面,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和均等化。乡村振兴战略与城镇化战略并无冲突。产业的聚集、城市的发展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农村进城务工经商,不仅提高了家庭收入,而且减轻了农村的压力,使留在农村的人可支配的资源得以增加。与此同时,城市和城镇人口的增加扩大了农产品的需求,使多余农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当然这里存在一个劳动力结构问题。将来,西部地区应继续吸引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吸引资本从城市流往乡村,实现城乡互动、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因此,西部地区既要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和城镇发展,又要促进乡村振兴。

(四)以区域协调发展带动西部特殊困难地区的发展

西部地区是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西部地区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新时期转型发展困难地区又是“短板”中的“短板”[36]。因此,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攻坚的基础上,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从国家战略层面应继续加强对西部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补齐西部这块国民经济的短板[37]。对陕甘宁、左右江、川陕甘等革命老区,应深入推进中央部门及东部地区对口支援合作,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内生发展动力。对资源枯竭城市、独立工矿区、采煤沉陷区等各类转型困难地区,支持加速产业结构转换,培育新兴接续替代产业,推进转型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积极探索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发展新模式,应不分民族,实施相同的政策,实现民族政策区域化。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外来投资者,促进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居民脱贫致富。

多措并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带动下,着力培育符合西部地区的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内外通道和区域性枢纽,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38]

总之,作为面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举措,西部大开发对推进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也是西部地区发展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边疆开放开发步伐,拓展支撑国家发展的新空间,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西部地区是我国发展的巨大战略回旋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作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只要继续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布局的优先位置,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将更加扎实。党和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步伐,积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互联互通建设,加强创新引领,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实现与各国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西部地区作为中国开放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开放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注释

[1]《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注释〔1〕。

[2]杨开忠等:《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引言”第2页。

[3]《用“三个代表”指导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党建》2000年第7期。

[4]《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278页。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9]鄂竟平:《经济社会与水旱灾害》,《中国防汛抗旱》2016年第1期。

[10]许飞琼:《西部民族地区的灾害问题与综合治理》,《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

[1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王之佳、柯金良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13]《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页。

[14]《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页。

[16]《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1页。

[17]《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1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19]《胡锦涛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30页。

[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33页。

[21]温家宝:《全面提高中国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7日。

[22]《依靠改革开放创新 补短板扩内需增后劲 推动西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再上新台阶》,《人民日报》2018年8月24日。

[23]《第十七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开幕》,《人民日报》2018年9月21日。

[24]《西部这盘棋,越走越活了!》,《人民日报》2018年8月31日。

[25]李娣:《西部大开发建设进展与展望》,转引自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编:《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7~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08页。

[26]《西部这盘棋,越走越活了!》,《人民日报》2018年8月31日。

[27]《西部这盘棋,越走越活了!》,《人民日报》2018年8月31日。

[28]《上半年我省经济同比增长8.2%》,《四川日报》2018年7月18日。

[29]《总结经验 完善政策 扎实有效地推进西部大开发》,《人民日报》2003年12月30日。

[30]刘卫东等著:《200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走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87页。

[31]邱海峰:《西部开放仍需下功夫》,《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2月19日。

[32]北京日报理论部编:《理论新见》,北京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第179页。

[33]陈映:《论共同富裕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0页。

[34]肖金成、张燕、马燕坤:《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应评估与未来走向》,《改革》2018年第6期。

[35]罗超平、黄俊、张卫国:《西部大开发、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中国西部开发研究联合体第10届学术年会(2015)”综述》,《管理世界》2015年第8期。

[36]肖金成、张燕、马燕坤:《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应评估与未来走向》,《改革》2018年第6期。

[37]张永军:《西部开发18年幸福生活更期待》,《西部大开发》2017年第10期。

[38]范晓敏:《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光明日报》2018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