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举措和成效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举措和成效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区域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引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又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推动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发展速度不同,地区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长足进展,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为加快西部地区发展,1999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2],通过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2000年1月16日,国务院成立由总理任组长的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会后,国务院就西部大开发中的资金投入、投资环境、对外对内开放、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等制定了若干具体政策措施,明确规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和目标是: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西部开发有一个良好开局;到21世纪中叶,要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西部。[13]随后,国务院相继制定、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以及一系列政策规定,有力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发展成效显著:一是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00年—2016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655亿元增加到156531亿元,工业增加值由5946亿元增加到53977亿元左右。二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增强。铁路运营里程达到5.4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7618公里。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兰渝铁路、西成高铁等一批重要交通干线相继投入运营。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万公里。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114个,占全国比重近50%。三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西部地区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批特色产业基地逐步成形,特别是建成一批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四大基地,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四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5年来,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累计达1.26亿亩,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巩固。五是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1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万元和1.1万元,近5年来年均增长超过10%。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8年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全部下降到10%以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六是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西部地区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欧班列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8月,西部地区累计开行4579列,占全国开行总列数的47%,一些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14]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力遏制,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大大拓展了国家发展的战略空间。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有鉴于此,2002年党的十六大指出,“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10月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实施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方针任务和政策措施。随着振兴战略的实施,东北地区加快了发展步伐,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重点民生问题逐步解决,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2009年9月,国务院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总结5年多来振兴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立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全面振兴,进一步充实振兴战略的内涵。2016年4月,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在东北三省考察期间,在辽宁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强调“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并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提出六点要求:一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二是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三是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四是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五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六是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15]这些新要求,确立了全面振兴东北的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指导性,是推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方法论,为东北地区破解矛盾、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指明了努力方向。

实施振兴战略10多年,东北老工业基地尽管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总体来说各方面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重大装备研制走在全国前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有了明显改善。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重大决策是正确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前景是广阔的。[16]

(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的山西、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六省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既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又是国家综合运输网络的中心区域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已率先发展,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社会也因政策支持加快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压力增大,发展速度相对趋缓。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2004年3月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相关政策,要求把中部地区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使中部地区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的优势中崛起。2009年10月26日,国务院又印发《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批复》,正式批准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这些年来,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成效显著:一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由2005年的18.8%提高到2015年的20.3%,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二是结构调整成效突出,中部地区在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工业结构明显优化,现代农业规模壮大,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三是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太原城市群等中部城市群加速崛起,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城市发展迅速,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不断提升,城镇体系日趋完善;四是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五是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全面启动“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5大示范区18个示范片区进展顺利,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取得巨大成效,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成效显著。[17]可以看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个省(市)。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实施的是向以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并带动中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充分发挥东部地区优势,使东部地区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务院于2006年5月发布《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同时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随后,国务院相继批准设立海口、宁波、厦门、深圳、青岛、广州、张家港、烟台、福州保税港区。2008年以后,国务院又相继发布、批准一系列规划与政策,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等。

这些年来,东部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前沿地带,率先发展的脚步尤为扎实,转型升级、开放创新均走在前列,区域发展新动能新亮点不断涌现,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宝贵经验,在全国继续发挥重要增长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

(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都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京津冀区域作为中国经济第三极,发展成效明显,但是仍然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尤为凸显。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并全面系统阐述其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2015年2月和4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方法。《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2014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显著,三地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格局逐步显现: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北京市“瘦身提质”,“高精尖”经济结构逐步构建,天津市“强身聚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河北省“健身增效”,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强化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联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深入推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实现京津冀主要机场一体化运营管理;环保联防联控联治和生态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保持向好态势,2017年京津冀区域内PM2.5浓度同比下降近10%;资源要素配置范围扩大,2014年至2017年,三省市互派400多名干部挂职工作,河北省引进京津资金约1.4万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6100家。[18]

(六)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生态地位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长江水道存在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针对于此,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推动新型城镇化作为重要抓手,加强与“一带一路”倡议衔接互动,培育长江经济带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优势。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纲要》从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大力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努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保障措施等方面描绘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年多时间,尽管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在强化顶层设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转型发展、探索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规划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纲要》及10个专项规划印发实施,超过10个各领域政策文件出台实施;二是共抓大保护格局基本确立,开展系列专项整治行动,饮用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化工污染、固体废物等专项整治行动扎实开展,长江水质优良比例由2015年底的74.3%提高到2017年三季度的77.3%;三是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势头,长江沿线11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超过了45%;四是聚焦民生改善重点问题,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