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战略与策略在本书中的区别
1.2.2 战略与策略在本书中的区别
博弈论中,“strategy”是一个核心术语,但在目前国内经济学领域内各种博弈论著作或者译著中,往往可见到其有时被写为“战略”,有时被写为“策略”;在一些将博弈论应用到其他学科的论文中,也有见到混用和乱用的情况。为表意准确,本书在此特别做一个区分。
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英文著作中,“战略”作为一个术语,就是“strategy”,我们在博弈分析过程中提到的“战略”、“战略集合”、“战略组合”等都是将其作为术语在使用。但是在中文的博弈论著作或者译著中,有时也存在将“战略”译为“策略”的情况,作为术语使用时,在这些著作中“战略”和“策略”是一回事。如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5](2004)中,将术语“strategy”的中文写为“战略”,其他相关术语如“strategy set”相应地写为“战略集合”或“战略空间”。在艾里克·拉斯缪森《博弈与信息——博弈论概述》[6](2003)中,其中文译者将术语“strategy”翻译为了“策略”,其他相关术语如“equilibrium strategies”相应地翻译为“均衡策略”。
中国学术界引入博弈论时,最初将“strategy”翻译为“策略”,对之后的影响较大。国内较早的博弈论教科书如谢识予《经济博弈论》[7](1997)中,一直使用“策略”而没有出现“战略”一词。经济学理论前沿著作《博弈学习理论》[8](1999)中亦如此。同时期在产业经济学领域应用博弈论的博士论文《博弈论与经济转型——兼论中国铁路改革》[9](1999)中,使用的也是“策略”。近年的博弈论著作中,出现了使用“战略”的译法,但采用“策略”用法的仍然比较多,如《博弈论应用与经济学发展》[10],译著《博弈论经典》[11],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中《一般均衡的策略基础——动态匹配与讨价还价博弈》[12](2004)和《演化博弈论》[13](200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2004)则全面使用了“战略”的表述方法,近两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在关于博弈论的课程中将张维迎这本书作为了教科书。
在经济学领域中,通篇采用“战略”或“策略”的表述,因均是指术语“strategy”,并不影响读者的阅读。当将博弈论应用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为实际问题提供解读时,如果术语层面的“战略”与“策略”和实际问题中的“战略”与“策略”混用,就会造成概念的混乱。因此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战略”和“策略”在术语层面进行使用和一般意义上进行使用时,有必要将这两个词的使用加以区分。
在传媒运营中,媒体经营者习惯上将策略在战术层面上进行使用,短期的针对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称之为“策略”,长期的宏观的方式方法称之为“战略”。我们通过博弈分析为传媒领域内的问题提供解读时,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较多,提供的解决方法属于策略层面的较多,因此在本书中选择了张维迎先生的译法,将博弈论中的术语“strategy”写为“战略”。
“策略”在本书中并不作为博弈术语,而是按照其中文含义进行普通意义上的使用,是传媒博弈主体在进行博弈分析之后按照均衡战略组合的要求,在实际传媒运作中采取具体经济行为的方式、方法,比如媒体在进行内容博弈分析之后在具体运作中采取内容差异化策略,在进行价格博弈分析之后采取降价策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