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传媒产品价格博弈

2.1.1 传媒产品价格博弈

从价格入手考察传媒经济行为,是我们的第一步。在经济学中,价格也是首先被研究的问题。在传媒经济领域,传媒产品价格主要包括传媒内容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和广告产品的价格。当传媒内容产品价格发生变化,导致内容产品销量变化时,广告产品的价格和销量往往也随之变化。

价格是由产品的成本和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决定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产品的价格根据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而波动。传媒产品的价格也应该根据市场供需关系而波动,但是在我们所见的传媒市场中,似乎传媒内容产品的价格波动并不大,比如很多报纸连续几年其价格都不会变化,而且多数报纸价格集中在0.5元、1元、2元这几个档位上。我们都知道报纸的“二次售卖”理论,报纸在发行收入之外,主要靠广告收入来维持媒体的运营。报纸的发行价格,面对的消费者是普通读者——受众;报纸的广告价格,面对的消费者是广告主。发行价格的相对稳定,其规律是怎样的?我们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解释。

我们来看一个“报业市场上的囚徒困境”[1]。假设一个虚拟的情况:某一城市稳定的报业市场中只有A、B两家相互竞争的报社,报纸价格均为1元,发行量均为1万份,每期广告收入1万元,两家报社各占有市场的一半份额;如果其中一家降价而另一家不降价,降低报纸价格50%,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均上涨50%,不降价一方则相应损失50%份额;如果两家同时降价,而各自市场份额不变。假设外部环境变化导致双方面临报纸降价压力,比如市民呼吁报价过高,现在A报社和B报社都必须做出选择,第二天选择降价或者不降价。

在这个虚拟的市场中,单独降低报纸价格可能带来发行量的上涨和广告收入的提高,我们来看这两家报纸是否有积极性去改变自己的报纸价格。

(例2-1)在A报社和B报社都不降价的时候,双方每期报纸的收入均是2万元;如果A报社单独降价而B报社不降价,则A报发行收入减少,1.5万份×0.5元/份=0.75万元,广告收入增加为1.5万元,总收入达到2.25万元;B报社发行收入减少,0.5万份×1元/份=0.5万元,广告收入也减少为0.5万元,总收入为1万元。同理我们可以计算得到如果B降价而A不降价,B收入将为2.25万元,A为1万元。如果A和B同时降价50%,双方市场份额不变,发行收入减少,广告收入不变,那么总收入均为1.5万元。如表2-1中所示。

表2-1 报业市场上的囚徒困境博弈

img6

这个表格是两家报社同时进行行动时的博弈矩阵。表中左列是A的战略空间,上行是B的战略空间,每一个数字格是对应战略组合下的支付(收入或者利润),其中第一个数字是A的收入,第二个数字是B的收入。比如表第一行第一列是从战略组合(降价,降价)得到的支付:A的收入为1.5万元,B的收入也是1.5万元。

对于A、B两家报社来说,可以选择的策略均是降价和不降价。两两组合之后,得到四个可能的战略组合,分别是(A降,B降)、(A降,B不降)、(A不降,B降)和(A不降,B不降)。这四种战略组合,分别对应着四个支付结果。

对于A报社来说,如果选择“不降价”,那么可能面临两种情况:B降价,则A收入仅为1万元;B也不降价,A收入保持2万元。如果A选择“降价”,也面临两种情况:B也降价,A收入变为1.5万元;B不降价,A收入增加为2.25万元。

对A来说,选择“降价”,其获得的收入将优于“不降价”,于是“降价”是A的理性选择。对B来说,同样选择“降价”是理性选择。于是战略组合(降价,降价)成为这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纳什均衡解。

虽然(不降价,不降价)最符合双方的利益,但是在这种博弈情况下,(降价,降价)却是双方的理性选择。

(降价,降价)这个纳什均衡结果不见得符合参与人双方的利益,但是对市民们来说也许是一个好事,毕竟报纸价格降低了,市民得到实惠。

由于我们是假设了一个虚拟的情况,在现实情况中,很可能这种均衡是不会出现的,毕竟现实情况下两家报纸不一定非得在同一时间做出选择。但是从这个博弈推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降价,不降价)是符合双方利益的,这也是现实情况中报纸价格保持稳定的一个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