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价格博弈的动态分析

2.2.1 价格博弈的动态分析

回到2.1.1中谈到的“报业市场上的囚徒困境”例子中,在当时的例子中,两家报纸必须同时做出降价或者不降价的选择,导致(降价,降价)成为纳什均衡解。假如把前提条件改变一下,两家报纸不必在一天内做出选择,博弈的过程拉长,就会出现另一种情况。

第一轮博弈,报社A如果选择降价,报社B观察到报社A降价,报社B必然也选择降价,形成与例2-1相同的结果。博弈结束。

第一轮博弈,报社A如果选择不降价,报社B观察到报社A不降价,此时如果报社B也选择不降价,则报社A和B保持原有的2万元收入。

如果在第一轮博弈中报社B选择降价,则提高收入为2.25万元。然后开始第二轮博弈,报社A观察到报社B降价,则报社A也选择降价,双方收入均减少到1万元。

只要有后续博弈的存在,就出现一种现象,只要双方均不率先选择降价战略,则双方均可以保持2万元收入水平;一旦有一方选择降价战略,另一方必然跟进,也会选择降价,导致双方收入均下降。

这是一个动态博弈,后动者可以观察到先动者的战略然后再做出选择。现实情况下,这样的状况更多一些。于是报业市场上,报纸价格稳定也就成了报纸经营者们的理性选择。而一旦一方率先降价,另一方采取跟进策略就是理性选择,于是报业的价格战就发生了。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价格战是不符合报业市场竞争参与者各方利益的;正常状态下,报业市场竞争参与者会有积极性去维持一种价格的稳定,但是一旦一方率先降价,则各方又会都有积极性去参与这场价格战。

既然维持价格的稳定对于报业市场竞争参与者们来说是符合彼此利益的事情,但是为什么价格战又屡次在报业市场上出现呢?我们用另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稳定的报业市场上,或者说市场竞争者们都安守自己的市场份额不再争夺的时候,前面的例子已经说明,价格战不会出现,维持稳定的价格符合各方的利益;对于在现实市场上满足于已有市场份额的报纸来说,是不会有积极性去率先进行这种行为的,它们会维持一种价格的稳定。但是在市场出现不稳定因素的时候,比如有新的报纸诞生或者有新的资本介入,市场份额要重新洗牌的时候,价格战就成为一种有效的争夺市场份额或者保持市场份额的手段。

对于新诞生的报纸或者希望争夺市场份额的报纸来说,率先降价挑起价格战,为的是扩大读者群,扩大发行量,到市场上多分一杯羹;而对于居于优势地位的需要防范市场份额被夺取的报纸来说,率先降价挑起价格战,则是为了树立价格壁垒,吓阻对手。也就是说,挑起价格战是夺取或者保护市场份额的手段,因此双方在有必要的情况下都有积极性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