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情绪与个人情绪的交响曲
三、社会情绪与个人情绪的交响曲
歌曲是用来抒情的。这个情,是情感呢?还是情绪?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把它当作情感来理解,我却愿意把它当作情绪来理解。英国艺术史家哈卜雷德这样讲过:“艺术至少有这样两种作风:一种是智慧的幻象,它的目的是绝对的美;还有一种是情绪的表现,它的目的是同情之感的传达。”[20]在这里,他所使用的是情绪这个概念。情感和情绪,虽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情感仅是情绪概念中的一部分内涵。情绪是主体对周围现实及对自我本身的感受、感应与体验的总和,包括理性支配下的情感、情趣和超理性的意志、冲动;而情感是在感觉层次上的心理刺激的反映,不过是常见的情绪类型而已。若在名词上情感与情绪混用,势必犯以情感之偏概情绪之全的错误。”[21]
歌曲是人类情绪的表现。作为歌曲的基本要素之一的歌词,也是如此。人类的情绪分为两种,一是社会感应情绪,一是个人体验情绪。我们探讨中国历代流行歌曲的文学演变,实际上就是从情绪的表现内容和表现特征上探讨歌词的演变。
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流行歌曲所表现的社会情绪是相当丰富的。以“诗三百”中的“十五国风”和“大、小雅”为例。有因朝廷腐败,政治黑暗,政教缺失,人伦废绝而导致的不满情绪(如大雅中的《民劳》、《板》、《荡》、《桑柔》、《瞻卬》,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巧言》、《巷陌》,陈风中的《株林》),也有因严重的分配不公,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而引发的愤怒情绪(如魏风中的《伐檀》、《硕鼠》,邶风中的《新台》,鄘风中的《墙有茨》、《相鼠》,齐风中的《南山》,豳风中的《七月》);有因国家强大,武功赫赫,王师所指,四夷宾服而激起的豪迈情绪(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也有因长期的战争和没完没了的徭役,导致家人离散、田园荒芜而带来的忧伤情绪(如小雅中的《采薇》,豳风中的《东山》,唐风中的《鸨羽》,王风中的《君子于役》,卫风中的《伯兮》),等等。
这个时期的流行歌曲,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本意识和写实精神,不但关注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道德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社会情绪,同时也关注那些个体的生命,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爱情、婚姻、家庭,他们的喜、怒、哀、乐等种种个人情绪。例如,有因君臣宴饮,鼓瑟吹笙而产生的得意情绪(如小雅中的《鹿鸣》),也有因生计维艰,“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而产生的愧疚情绪(如邶风中的《凯风》,曹风中的《侯人》);有因夫妻之间的和睦相处而产生的欣慰情绪(如郑风中的《女曰鸡鸣》),也有因丈夫另结新欢、发妻被弃而产生的忧伤情绪(如卫风中《氓》、邶风中的《谷风》);有因两情相悦、男女幽会而产生的欢乐情绪(如邶风中的《静女》),也有因爱慕一个美女却求之不得而引起的焦虑情绪(如周南中的《关睢》),更有因礼教的束缚,婚姻不得自主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如鄘风中的《柏舟》),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社会情绪和个人情绪之间,是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的。实际的情形是,社会情绪是个人情绪的一种积聚,个人情绪则是社会情绪的一种折射。区别只在二者的视点不同,或关注的重心不同而已。正是因为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既表现了丰富的社会情绪,也表现了丰富的个人情绪,所以才让今天的读者还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真相和个人心灵世界的真实图景。
中国的封建社会,从西周到晚清,延续了三千多年。这三千多年里,由于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等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就出现的社会问题、社会情绪以及主要由此而形成的个人情绪体验,也就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使得中国封建社会各朝各代的流行歌曲,在精神内核方面是遗传多于变异,继承多于创新。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制度等等虽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但封建政权却在不断地更迭。生产力在缓慢地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内部的新的要素在潜滋暗长,外来文化在悄悄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发生细微的变化,这就使得流行歌曲的情绪内涵也在不断地增加一些新质。这些新质主要以下列十种歌曲为载体:
1.民间祭祀歌曲。如战国后期的“九歌”,如南朝时的“神弦歌”。《诗经》里面虽然不乏祭祀歌曲,但那是祭祖宗,祭先王,而且都是“颂”歌,缺乏民间品质,不属于流行歌曲。“九歌”和“神弦歌”所祭的则是诸神,如云神、湘水神、司命神、太阳神、河神、山神,还有白石郎等等。如《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这种热烈而浪漫、绮丽而缠绵的人神相恋情绪,并不仅仅是弥漫在当时的楚国南郢和沅、湘之间,在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至今还有它的流风遗韵。
2.造反歌曲。这种歌曲在秦以后的每个朝代都有。它通过揭露现政权的腐败、黑暗和残暴,唤起民众的不满、仇恨和革命情绪,进而起来推翻这个政权。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的歌曲:“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又如元末农民起义时的歌曲:“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这种歌曲往往流行得既快又广,其号召力也相当大。
3.边塞歌曲。《诗经》里有军旅歌曲,但没有边塞歌曲。真正的边塞歌曲当是出现在盛唐。它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的产物。那时许多诗人从军入幕,不仅熟悉了边塞风物,体察了军中苦乐,同时也接触了大量的边塞音乐,从而创作了许多悲壮慷慨的边塞歌曲。这些歌曲流传到内地,又激发了那些没有从军入幕的诗人为边塞曲调作词的兴趣。这些歌曲,既表现了当时的知识分子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绪,也表现了他们对边事的深切忧虑,对普通士兵的深切同情。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支歌曲,被后人奉为唐人七绝之冠,也就是唐代最为流行的歌曲之一。
4.商贾歌曲。这类歌曲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活跃以及商业都市的繁荣而出现的。南朝民歌中的《吴歌》和《西曲》,明清时调小曲中的《马头调》,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代表。它们表现了商人对财富的热情,对都市生活的迷恋,也表现了和商人关系密切的妇女们的种种思念、牵挂与担忧。如《那呵滩》之四:“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之五:“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各自是官人,哪得到头还?”这是两段对唱。商人和他的情人各自不同的人生期待,通过他们对待这场离别的不同态度,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出来。
5.风尘歌曲。这类歌曲也是都市生活的产物。它们大多诞生在秦楼楚馆一类地方,然后再向社会上流行。这类歌曲的作者有歌妓、乐工,也有文人。它们表现了风尘女子的生活、情感与命运,也表现了与她们有关的其他社会群体的生活侧面。有对爱情的歌唱,也有对色情的摹写。这类歌曲,在南朝民歌、唐宋词和明清时调小曲中最为突出。请看唐代一位不知名的妓女写的一首《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这种哀怨悲苦的情绪,非风尘女子不能道出。
6.都市歌曲。这类歌曲中既有商贾歌曲和风尘歌曲,也有表现都市中其他社会群体的生活与情绪的歌曲。我们这里所指的是后者。例如汉乐府中的《东门行》、《妇病行》和《孤儿行》等,是表现城市平民生活的,而《鸡鸣》、《相逢行》和《长安有狭斜行》等,则是表现城市富人生活的。还有欧阳修、柳永、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张炎等宋代词人的部分作品,则是表现都市的繁华景象、节物风光与市民的喜怒哀乐的歌曲。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回忆人约黄昏时的温馨,表达人去楼空后的惆怅,感动了无数的都市男女。
7.丧葬歌曲。《诗经》中的《黄鸟》,《楚辞》中的《国殇》等歌曲,都是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悼之情的,但是还没有作为一种专业的丧葬歌曲而广泛地用于丧葬场合。真正的丧葬歌曲,当以汉乐府中的《薤露》、《蒿里》为最早。如《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表达了对生命的留恋,对死亡的恐惧,也表达了人生如朝露的悲哀。后世民歌中的哭丧歌,形式更为多样,内容也更为丰富。
8.抗敌御侮歌曲。这类歌曲是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的产物,它不同于一般的战争歌曲,因为民族之间的军事冲突不同于国内各诸侯、各军阀、各政权之间的军事冲突。前者更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一个民族的血性和复仇情绪。这类歌曲不仅有汉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如《匈奴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得息。亡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一般来讲,越是民族矛盾尖锐复杂、民族冲突升级的时候,这类歌曲越是流行。
9.少数民族歌曲。中国的少数民族,个个能歌善舞。除了上述抗敌御侮歌曲,他们还有许多反映自己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与族群心理的歌曲。这类歌曲较早出现在北朝民歌里。它们最初在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然后被译成汉语,在汉族地区流行,成为中华民族的“同一首歌”。如大家熟悉的北齐时期的鲜卑族歌曲《敕勒歌》就是这样:“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汉族歌曲相比,少数民族歌曲有着别样的题材,别样的精神,别样的风格,尤其值得珍视。
10.宫词。这类歌曲表现的是后宫佳丽的生活与命运。后宫生活与平民生活虽说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但是由于它的神秘性,反倒激起了平民的好奇心,使得这样的歌曲往往流行得很远。严格地讲,这类歌曲当起于汉代。有后宫佳丽自己的创作,如汉成帝时班婕妤的《怨歌行》;也有社会上文人的创作,如唐人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元稹的《行宫》、白居易的《长恨歌》、王建的《宫词》等等。请看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短短二十字,包含了多少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感概!
上述歌曲,大都继承了“十五国风”和“大、小雅”的优良传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地、多方面地、多角度地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情绪和个人情绪,其内容之丰富、感受之细腻、艺术形式之多样化,实在令人惊叹!它们是社会情绪和个人情绪的交响曲。它们的演变轨迹,有的清晰,有的朦胧,但都是可以寻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