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者的悲歌——刘邦和他的《大风歌》

一、胜利者的悲歌——刘邦和他的《大风歌》

刘邦是一个既懂文学又懂音乐的政治家,他留下了两首歌词:《大风歌》与《鸿鹄歌》。这两首歌词都流露了晚年刘邦的一种忧思,可以说是胜利者的悲歌。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此人不仅懂政治,懂军事,还懂文学和音乐。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刘邦晚年一度想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但是吕后用了张良的计谋,为儿子请来了刘邦请不来的“商山四皓”。刘邦得知太子的羽翼已成,就放弃了废太子的念头。于是这戚夫人就哭,刘邦安慰她说:“不要哭。你为我跳个楚舞,我为你唱个楚歌。”这首歌就是《鸿鹄歌》:

鸿鹄高飞,

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

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

当可奈何?

虽有缯缴,

尚安所施?

这是一首即兴创作的歌,作词、作曲、演唱,都是刘邦一个人,由此可以看出这个人,是既有文学才能,又有音乐才能。

事实上,刘邦创作和演唱的歌曲,还不只这一首。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晚年回到他的家乡沛县时,还创作、演唱过一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据记载,刘邦当时在招待家乡父老的宴会上,一边击“筑”,一边自作自唱了这首歌。

“筑”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像琴,有十三根弦,用竹尺敲打。可见刘邦不仅能作词、作曲、演唱,还能弹奏乐器,是一个多面手。

刘邦的这首《大风歌》和他的《鸿鹄歌》一样,都是用“楚声”演唱的,在汉代非常流行,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流行歌曲。后来“楚声”失传了,人们就把它们作为纯文学作品来欣赏。尤其是《大风歌》,成了千古流传的文学经典。

历代学者对《大风歌》的评价都很高。宋代学者陈岩肖认为:“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英主也。”(《庚溪诗话》)朱熹认为:“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其壮丽而奇伟者也。呜呼,雄哉!”(《楚辞集注》)明代学者胡应麟甚至认为,刘邦的《大风歌》“冠绝千古”。(《诗薮》)

那么,这样一首冠绝千古的作品,又是在什么样的时间、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心境下创作的呢?

这个作品创作于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也就是刘邦去世的那一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很重大的事件,这就是淮南王黥布造反。

黥布,本名英布。“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就是在犯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以防逃跑。据说英布少年时,有人给他看相,说他“当刑而王”。就是用过刑之后,才能封王。英布长大之后,由于犯法,当用黥刑。他欣然领受,笑着说:“看相的人说我当刑而王,可能就是这样吧?”听到这话的人都笑他,以为是疯话。

陈胜起义之后,黥布也率众起义,最先属于项梁、项羽指挥。以少胜多,屡破秦军,被封为“九江王”。楚、汉相争时,黥布归顺刘邦,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之战中大败项羽,被封为“淮南王”。

刘邦当年为了争霸天下,先后封了七个异姓王。这七个异姓王中,韩信、彭越、黥布这三个人的功劳是最大的。可以说,没有这三个人,就没有刘邦的天下。

刘邦打败了项羽,得了天下之后,就开始以种种手段剪除这些异姓王。高帝十一年春天,诛杀了韩信;这年夏天,又诛杀了彭越。刘邦杀了彭越之后,还把他剁成肉酱,“遍赐诸侯”,也就是责令每一个诸侯都得吃彭越的肉酱。刘邦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杀一儆百。

彭越的肉酱被送到淮南之后,黥布非常恐惧,于是暗地里开始召集人马,以观动静。

这时候,偏巧发生了一件让他意想不到的事。原来黥布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女人,生病之后,多次去看医生。医生的对门,住着一个叫贲赫的中大夫。此人可能是由于好色,也可能是由于别的原因,用重金贿赂了这个医生,因此有机会得以和黥布的女人在医生那里喝酒。这女人很单纯,并没把这当回事。在和黥布闲谈时,无意中提到了他,说他是一个厚道长者。黥布很生气,怀疑贲赫和自己的女人有奸情。贲赫很紧张,称病不出。黥布更生气,要抓捕贲赫。于是贲赫就坐车到长安,向朝廷告发黥布谋反。黥布知道后,就派人去追,但已经来不及了。

刘邦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去告诉丞相萧何。萧何说:“黥布不大可能造反,可能是仇人诬陷。可以先把这个贲赫关起来,再派使者去调查。”黥布见贲赫跑去长安告状,朝廷又派了使者前来调查,判断刘邦就要对自己下手了,于是就杀了贲赫全家,起兵造反。

可以说,黥布最初并没有造反的动机。他的造反,是因为韩信、彭越先后被杀,心怀恐惧而造成的。

黥布反时,刘邦已经是62岁的人了,而且正在生病。他原本打算让太子带兵去征讨,但是吕后不同意。吕后在皇帝面前哭泣,说太子性格仁弱,指挥不了那些将军。刘邦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好亲自带兵去征讨。

黥布由于策略上的错误,吃了败仗,向江南逃窜。刘邦也受了箭伤。于是他让部下去追赶黥布,自己带着一行人回长安。路过家乡沛县的时候,他留下来住了十多天。

《大风歌》这首歌,就是刘邦回到家乡的时候创作的。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详细地记载了这首歌的产生过程:

十二年,十月,高祖已击布军会缶。布走,令别将追之。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歌诗”,就是用于歌唱的诗,也就是歌词。所谓“自为歌诗”,就是说这首歌是刘邦本人亲自创作的,不是秘书代写的。

值得注意的是,刘邦为什么会“慷慨伤怀,泣数行下”?究竟有什么心事,令他如此伤感?

要了解刘邦的心事,还得细看这首歌。那么这首歌究竟写了些什么呢?我们不妨一句一句地来看。

“大风起兮云飞扬。”这一句既是写自然现象,也是写社会现象;既是写现实,也是写历史。

刘邦的家乡,在秦代属于沛县丰邑,西汉时,丰邑升格为丰县,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的丰县。这个地方处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缓,季风气候明显,夏天刮偏南风,冬天刮偏北风,而平原地区的风速总是大于高原和山地。所以每到冬天,这个地方总是北风呼啸,乱云飞渡。“大风起兮云飞扬”这一句,从气候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很真实的。

这一句,也可以说是对时代风云的一个真实写照。刘邦自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起兵反秦,至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月回到家乡,前后十五年。这十五年的历史,可以说是风起云涌;这十五年间的刘邦,可以说是叱咤风云。刘邦和项羽联手,灭了秦朝;接着又和韩信、彭越、黥布等人联手,灭了项羽;最后又采纳陈平等人的计谋,灭了韩信、彭越、黥布等所有的异姓王。毫无疑问,他是最后的胜利者。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一句是写现实。他消灭了国内的所有敌对势力,在军事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且顺应历史的潮流,采取了一些轻徭薄赋的政策,受到了人民的拥护。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他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衣锦还乡。

这个作品的一、二两句,可以说是气概不凡,第三句就不一样了,它来了一个转折,透露了一种忧虑。

一个叱咤风云、威加海内、衣锦还乡的开国皇帝,一个最后的胜利者,究竟有什么忧虑呢?

根据当时的情形来判断,刘邦的忧虑,至少有三件。

第一,接班人的问题。

此时的刘邦,已经是61岁的人了。这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本来就是带病出征的。在讨伐黥布的过程中,又受了箭伤。作为一个垂暮之年的皇帝,他现在最关心的问题什么呢?显然是接班人的问题。而太子刘盈,也就是他和吕后生的那个儿子,又是一个性情仁弱的人。把一个刚刚统一、立足未稳的庞大帝国交给这样一个人,他是非常不放心的。《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戚姬就是戚夫人,山东定陶人。刘邦做汉王时把她娶过来,生有一子,名叫如意,后来封为赵王。

戚夫人年轻貌美,深得皇帝宠幸,经常跟随皇帝出差,有机会就在皇帝跟前哭泣,希望皇帝能够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取代吕后的儿子刘盈。

吕后年长,常常留守在家,很少有机会见到皇帝,夫妻关系日渐疏远。但是这吕后也决不是等闲之辈。她和刘邦是结发夫妻,当年她父亲把她许配给一无所有的刘邦时,她母亲还不同意呢!十几年血雨腥风,好不容易挣下这份家业,你这姓戚的就想坐享其成啊?用电视剧《蜗居》的话来讲,你不就是个小三么?你已经花了咱的钱,住了咱的房子,睡了咱的老公,你还不满足,还想打咱的娃!你让你的娃取代咱的娃做太子,这不等于是打咱的娃吗?这可不行!

生气归生气,可是这吕后竟然想不出一个办法来,急得不得了。其他的大臣也很着急。皇帝要废太子,许多人都不赞成,都去谏争,但是都没有效果。

怎么办呢?这时就有人给吕后出主意,说你去找张良啊!张良会用计,又深得皇帝的信任。你为什么不去找张良呢?

吕后就派自己的娘家人建成侯吕泽去找留侯张良。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这时候的张良已经激流勇退,他借口有病,关在家里练气功,已经有一年多闭门不出了。

吕泽用了一个狠招。就是劫持张良。

吕泽对张良说:“你经常为皇帝出谋划策,现在皇帝要换太子,你怎么可以高枕而卧呢?”

张良说:“早前皇帝多次处在危急之中,所以能够用我的计策。现在天下已定,皇帝因为爱子之心而想换太子,这是骨肉之间的事,张良有什么办法呢?就是一百个张良也没有办法啊!”

吕泽不听他这么多的托词,强迫他:“给我出主意!”

张良实在推脱不掉,就说:“这件事,用嘴巴是争不来的。天下有四个高人,是皇帝招不来的。这四个人,年纪都很大了。由于皇帝轻视读书人,这四个人都逃到山里去了,发誓不做汉朝人。但是皇帝又很看重这四个人。如果你舍得花金银财宝和绫罗绸缎,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谦卑一点,再安排平稳一点的、不那么颠簸的车,派一个能言善道之人,诚恳地去请他们,一再地请,坚忍不拔,他们是会来的。来了之后,就让他们做太子的客卿,经常跟着太子上朝,让皇帝看见。皇帝看见了必定好奇。好奇就会问。一问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回去试试吧!”

这一招果然有效。这四个高人真的来了。

黥布造反之后,皇帝正在生病,想让太子带兵去征讨。这四个高人就去对吕泽说:“我们来,不就是为了保太子吗?太子带兵,这事很危险。太子带兵,有功而还,也不过是个太子,不可能再加点什么;如果无功而还,麻烦就大了。再说太子性情仁弱,跟随他去平叛的那些将领,又都是皇帝手下的枭将,让太子这样一个仁弱之人去指挥这些枭将,不等于是让一只羊去使唤一群狼吗?”吕泽就把这些话告诉吕后,吕后就在皇帝面前哭泣,说太子指挥不动这些人。于是皇帝只好带病亲征。

皇帝击败黥布,在家乡住了十多天之后回到长安,病情加重,也更加坚定了更换太子的念头,谁劝都不听。有一次摆酒设宴,太子侍候。这四个高人也跟着进来了,都是八十多岁的人,胡子、眉毛全都白了,但是穿戴都很气派。皇帝非常惊诧,一问,才知道他们就是有名的“四皓”,一个叫东园公,一个叫img1里先生,一个叫绮里季,一个叫夏黄公。皇帝说:“我求你们求了多年,你们都躲开我。现在怎么都在我儿子的身边呢?”四皓说:“陛下轻视读书人,我等发誓不受侮辱,所以全都逃走了。后来得知太子仁义,天下人无不愿意为太子而死,所以我们就来了。”皇帝只好说:“好吧!有劳你们今后多多调教太子。”

第二年四月,刘邦去世,吕后的儿子即位,是为惠帝。这惠帝还真的是一个仁厚之人。吕后把戚夫人囚禁起来,然后把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从封地召回,准备害死他。惠帝知道吕后的用意,就亲自出城迎接这个异母弟,带进宫里,和自己一起饮食起居,吕后无法下手。这年十二月,惠帝清早出去打猎,赵王年少,不能早起。吕后知道他一个人睡在屋里,就派人下毒把他害死了。赵王如意死后,吕后砍断他母亲戚夫人的手脚,挖去她的双眼,烧焦她的耳朵,用药把她的喉咙弄哑,然后把她关在厕所里,取名叫“人彘”。什么叫“彘”?“彘”就是猪。“人彘”,就是有人的思想和感情的猪。这是吕后对戚夫人的极度的凌辱和践踏。更令人发指的是,吕后还让惠帝去看戚夫人的这个模样。惠帝看了之后,大哭一场,接着就生病,卧床一年多。他派人对太后说:“这不是人做的事。我是太后的儿子,怎么能够治天下呢?”从此以后就不上朝听政。当然,这也正是吕后所期待的。从此她就可以独断朝纲了。

所以说,刘邦的忧虑,主要还不在太子的仁弱,而在于这种仁弱,会导致吕后专权。后来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北方匈奴的问题。

让刘邦深为忧虑的第二件事,是北方匈奴的强悍。高帝六年,韩王信为代王,都马邑(今山西朔县)。七年九月,匈奴包围了马邑,韩王信投降。刘邦亲率大军征讨韩王信,韩王信逃往匈奴。刘邦带兵追赶,遇上天寒地冻,十分之三的士兵竟把手指都冻掉了。追至平城(今山西大同),竟被匈奴40万精兵包围了七天七夜,后来用陈平之计,才得以逃脱。十二月,匈奴又攻代地(今山西省东部),代王刘喜弃国而逃。刘喜是刘邦的哥哥,刘邦不能治他的罪,只是把他降为合阳侯。接着再封戚夫人的儿子、十来岁的如意为代王。匈奴经常骚扰代地,皇帝没有办法,就采取和亲的办法,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刘邦死后,匈奴更加骄横无礼,吕后想打匈奴,朝中大臣不赞成,说以高皇帝之贤明英武,尚且困于平城。于是吕后只好打消打匈奴的念头,继续和亲。匈奴的问题,直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得到基本解决。

第三,同姓王的问题。

刘邦深为忧虑的第三件事,是同姓王将成为隐患。刘邦当年一共封了七个异姓王。自高帝六年七月开始,逐步加以剪除,到了这个时候,只剩下一个长沙王吴芮,一个燕王卢绾了。刘邦临死之前,卢绾也反了,只剩下一个长沙王吴芮得以全身。在剪除异姓王的同时,则大封同姓王。可是这些同姓王是不是都靠得住呢?刘邦心里其实也是有隐忧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到半个世纪,就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楚王刘戍、赵王刘遂、胶东王刘熊渠、胶西王刘昂、淄川王刘贤,同时反了。

刘邦剪除了几乎所有的异姓王,包括为他立下大功的韩信、彭越和黥布。剪除了这些人之后,他的心里是什么感受呢?也许是舒了一口长气:心腹之患终于解除了。但是想到那些既不中用、又靠不住的同姓王,又不禁担忧起来,真可以说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在讲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一句时说:

上言扫除群雄,末言守成也。

时帝春秋高,韩、彭已诛,而孝惠仁弱,人心未定,思猛士其有悔心乎?

意思是说,诛杀了这些为他守四方的猛士,刘邦可能有些后悔吧?我认为,后悔倒未必,但悲哀是肯定有的。什么样的悲哀呢?可以说是胜利者的悲哀。

创业难,守成更难!自己虽然英雄盖世,但毕竟年事已高,太子又太仁弱,谁来为他守住这来之不易的江山呢?

曾经为他打下江山的异姓王,都被他一个一个地剪除了。虽然封了那么多的同姓王,但是又有几个靠得住呢?异姓王被他灭了,同姓王又靠不住,谁来为他和他的儿子守四方呢?

谁都不能否认,刘邦是最后的胜利者。可是这个胜利者的悲哀,却不是所有的人都看得出来的。只有读他的这首歌,看他演奏这首歌时流露出来的情绪,我们才能了解他真实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