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中华文化的回归与重新认同
五、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中华文化的回归与重新认同
《龙的传人》、《梦驼铃》、《我的中国心》一类歌曲,体现了海外同胞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强烈的回归意识。这种回归意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园故国之思,而是一种情感和理智相交融的文化的皈依。这种回归意识,唤起了大陆同胞对中华文化的重新认同。
《龙的传人》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歌曲之一。它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极可注意的象征意义,它的热烈而澎湃的情感、深沉而激越的旋律和迥异于流俗的格调,赢得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龙的传人的交口称赞。“龙的传人”因此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互相认可的文化符号,成为祖国统一的共同的文化基础,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神圣职责的代名词,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喻。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
它的名字就叫长江;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
它的名字就叫黄河。
虽不曾看见长江美,
梦里常神游长江水;
虽不曾听见黄河壮,
澎湃汹涌在梦里。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巨龙脚底下我成长,
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
巨变前夕的深夜里。
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
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
多少年炮声仍隆隆,
多少年又是多少年。
巨龙巨龙你擦亮眼,
永永远远地擦亮眼。
……
歌词的第一段,推出了两个巨大的形象——黄河和长江。它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象征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象征着中华民族壮丽的河山,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激情、壮志和凝聚力。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们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第二段写龙的传人的人类学特征:黑眼睛、黑头发和黄皮肤,这是足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化共同体相区别的生物学标志。这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一群人就在黄河长江的怀抱里成长,长成之后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世界的文明。尽管他们穿着不同的服装,讲着不同的语言,甚至信奉着不同的宗教,但是他们的基本的人类学特征并没有改变。他们永远是龙的传人。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炎黄子孙的血。第三段写龙的传人的觉醒和抗争。中国这一条古老的龙,曾经长时间翘首于世界的东方,为全球文明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多重原因,在近一个世纪里,它的步履显得很滞重、很艰难。于是外国列强乘虚而入,蹂躏它,欺侮它。于是龙的传人觉醒了,震怒了,他们勇敢地站起来维护自己的地位与尊严,勇敢地突破和超越自身的局限,勇敢地同一切企图毁灭和同化中华文化的敌对势力进行抗争。东方的巨龙,再次迈开了矫健的步履。
这首歌的文化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强烈的文化回归意识。“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空间上的遥远反而促成了心灵上的接近;强调空间上的遥远,正是为了反衬心灵上的不遥远。唯其心灵上不遥远,所以“梦里常神游长江水”,所以感觉到黄河“澎湃汹涌在梦里”。这种回归,不仅仅是回归到黄河长江的壮美的怀抱里,更是回归到由它们的乳汁所哺育的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氛围里。追溯它的辉煌历史,缅怀它的震铄人寰的勋绩,认同它的文化人类学特征,都表现出了一种文化上的深深的依恋。“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既以龙的传人而骄傲,也愿意以此而自勉和自励。这种回归,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园故国之恋,而是一种情感和理智相交融的文化的皈依,一种无怨无悔的坚定的抉择,一种价值取向的认同,道德观念的认同,审美情趣的认同,行为方式的认同,精神境界的认同,风俗习惯的认同。这种文化的认同在同一系列的其他歌曲里有着更具体更强烈的表现。请看《梦驼铃》:
攀登高峰望故乡,
黄沙万里长。
何处传来驼铃声?
声声敲心坎。
盼望踏上思念路,
飞纵千里山。
天边归雁披残霞,
乡关在何方?
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
风沙挥不去苍白海棠血泪。
黄沙吹老了岁月,
吹不老我的思念。
曾经多少个今夜,
梦回秦关。
这是一首归意浓郁的思乡曲。抒情主人公心之所系的,正是万里黄沙。歌曲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画面:一望无际的原野,黄沙漫漫。在黄沙的深处,举世闻名的秦关拔地而起。这幅画图不仅壮阔,而且有立体感;不仅有立体感,而且富于动态——驼铃叮当,最富于文化抒情意味的声响。这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图,牵系着他的情思,所谓“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这种思念便是一种文化的皈依。皈依黄沙,皈依秦关,皈依中华!
每个人都有归属的需要。小而家庭,大而民族。有归属,精神上才有依托,才有信心,才有人生的基点。皈依黄河,是一种气魄宏大的文化选择。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富于生命力的,虽然饱经忧患,屡受创伤,但是百折不挠,历久而弥新。
这种文化回归意识在海外华人中间表现得相当强烈,相当执著:
河山只在我梦里,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我的中国心》
洋装只是一种外观,它的文化意义是稀薄的。穿上洋装,并不改变洋装下的一副中国人心态。生在异国,只是一种偶然性的自然选择。生在异国,精神并没有被异化。为什么?就因为“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遗传基因是中国文化。这是最稳固最强健的生命原质,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何故,都改变不了这一基本事实。
这些歌曲多为海外华人所创作和演唱。它们的产生和流传,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海外华人远离家园故里,为了谋生,为了事业,他们漂洋过海,历尽艰难。他们生活在异国的土地上,感受着异域的气息,穿着洋装,说着洋话。他们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接受和吸收异质文化,也站在异质文化的角度审视和观照中国文化。中西互观,贯通融会。他们是文化的两栖动物。他们了解西方异质文化的优长与缺陷,也进一步体认了中国文化的缺陷与优长。西方文化的开放性、进攻性品格,有利于经济上的开拓,有利于科学上的创造,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但是它的以个体为中心的特质,却也妨碍着人际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妨碍着人们在事业的成功之后寻找一条精神的退路。尤其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今天,在人类已经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的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如何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协调人与人的关系,西方异质文化提不出理想的方案。倒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互补的特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的诗歌、绘画、书法、气功、养生学等等,足以为物质上获得了巨大满足的西方人提供一条回归自然的途径,足以成为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的媒介,足以让人们获得休息和安宁。于是,在西方许多地方,出现了中国文化热。中国的老庄哲学、禅宗、气功、中医、养生、书画、音乐、戏曲、饮食、服饰等等,成为许多西方人热烈追寻的对象。面对此情此景,身在海外的中国人,怎能不心情激动,热血沸腾?一方面,他们也有类似的需要。他们也需要休息,需要补偿,需要安慰,需要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他们渴望回归,渴望精神的回归,文化的回归。何况在祖国,还有他们的同胞,他们的祖坟,他们心之所系的山川原野。他们的根在大陆。他们漂泊了许久,企望了许久。他们要寻根,寻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他们的歌,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寻根意识,一种文化回归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歌曲在大陆同胞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许多视流行歌曲为靡靡之音而不屑一顾的人,偏偏就喜欢这些歌曲。因为这些歌曲,歌颂的是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它们是炎黄子孙的歌,是龙的传人的歌,是海外同胞的歌,也是自己的歌。
大陆同胞对海外侨胞的歌曲产生心理认同,根本的原因也在文化。大家都有着相同的文化基因,相同的文化心理结构,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价值观念。所不同者,海外侨胞创作、演唱和欣赏这些歌曲,是基于一种强烈而执著的文化回归意识,大陆同胞演唱和欣赏这些歌曲,则是基于一种真诚而深刻的文化重新认同。
从“五四”前后开始,在中国大陆,就展开了关于中国文化的讨论。这种讨论虽然由于抗日救亡、由于建国后的政治运动而时有中断,但是毕竟颇有成效地持续到现在。讨论的范围很宽,但中心议题只有两个: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一是中西文化之优劣。传统不是一个单向概念,而是一种过程。传统的意义是由现实所赋予的,现实的存在根源于传统。从现实的角度看,传统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这精华和糟粕也是动态地存在着。在一个时代一个地区是糟粕,在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地区又有可能是精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儒道互补的精神,宁静致远的品格等等,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它们对于建立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维护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一种宽厚仁爱的胸襟,一种飘逸洒脱的审美情趣,一种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精神,确实起到了任何异质文化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社会前进的步伐虽然缓慢,但是毕竟在稳定中发展。而且,正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人文环境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农业文明。长城、故宫、都江堰、运河、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诗词歌赋等等,正是农业文明的优秀载体或符号。只是由于欧洲文艺复兴的成功,由于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推动,西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科学文化在近两个世纪获得了高度发展,从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继奴隶制文明和封建文明之后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大大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才使得中国的农业文明相形见绌。在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面前,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缺陷和不足终于暴露无遗。求中庸、求平衡的文化心态强烈地排斥人的进取意识;天人合一的境界,一定程度上妨碍着科学思辨的发展;实践理性精神拒绝科学和艺术的想象,恋土重迁的品格阻滞着向海外向宇宙作纵深的开拓,和谐的伦理要求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良性竞争。于是只有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不得已而学习西方,也只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一种浅薄的实用主义。一旦这种实用主义的权宜之计不能收立竿见影之效,马上便成为保守派攻击的口实。一场腥风血雨之后,一切都偃旗息鼓,重归沉寂。戊戌维新,洋务运动,无不因此而夭折。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苦苦的思索,终于明白,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不是别的,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的能量是巨大的。可以哺育一个民族,也可以制约一个民族;可以振兴一个民族,也可以葬送一个民族。因此,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反思和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文化的反思和改造,必须有一个参照系统,于是便有了中西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孰优孰劣,也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关键在于将其置于什么样的具体时空内进行比较。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一种实用主义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最大功能在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文化于后工业化的社会极为珍贵,于前工业化的社会则弊多于利。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当然,任何一种成熟的文化,其内在机制都是健全的,有偏重,但无偏废。西方文化也讲和谐,中国文化也不乏进取的意识。因此,对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可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然拒斥。一切在于是否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的心智的拓展与个性的张扬。这一点,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共识。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问题上,我们就有过偏差。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全盘否定。尤其在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家用电器、雀巢咖啡、电子乐器、高级美容化妆品、时装、华尔兹舞等等西方物质文明与生活方式的大量涌入,在中国青年人当中,相当普遍地出现了一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偏激情绪,许多人甚至主张全盘西化。正是这个时期,西方掀起了中国文化热,海外华人表现出了浓郁的文化回归意识。中国大陆的同胞于是大为震惊!再次撩开朦胧的面纱,重新审视自己的本土文化,重新估价中国文化。这个时候,人们的心气要平和多了,态度要公允多了。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滋生了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崇敬,也坚定了改造其落后成分的信心。这份崇敬、这份信心,就表现在对《龙的传人》这一类流行歌曲的态度上,表现在对它们的赞美和吟唱上!
对中华文化的回归和重新认同,标志着我们本土文化的生命力之旺盛,也标志着我们的民族正在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