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流行歌曲的常见修辞格
三、当代流行歌曲的常见修辞格
三、当代流行歌曲的常见修辞格[1]
流行歌词往往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比、对偶、通感等各种常用的修辞格。修辞格在歌词创作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很多优秀的流行歌曲,正是因为巧妙地运用了修辞格,在化抽象为形象,化单调为生动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歌词是修辞格运用得最广泛、最活跃的领域。
20世纪90年代是流行歌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的流行歌曲,既有对七八十年代流行歌曲创作的继承,也为21世纪流行歌曲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很好的流行歌曲作品。本文拟选取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大陆和港台地区有广泛影响且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进行修辞格方面的研究。
修辞格,又称辞格,它是用来表述一定的思想内容、具有某种语言形式和特殊效果的修辞方法。唐钺先生的界定是:“凡语文中要增大或者确定词句所有的效力,不同通常语气而用常格的语法,这种地方叫修辞格。”[2]
一首真正能打动人的好歌,不仅因为它有美妙动听的旋律,更因为它有触动人心的绝妙好词。歌词,作为歌曲的文学部分,它既有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社会重要的意识形态之一;同时它还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凭借着语言,能够独立地完成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任务。因此,理所当然地,歌词也无可避免地要用到各种各样的修辞格来为它服务,或塑造人物形象,或渲染气氛,或写景抒情等。本文研究流行歌词中常用的修辞格,旨在揭示其修辞格运用下的思想形态、文化内涵和体验变幻多姿的修辞之美。
流行歌词往往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比、对偶、通感等各种常用的修辞格,令其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美感和抒情性。可以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歌词是修辞格运用得最广泛、最活跃的领域。由于流行歌词风格多样,反映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在修辞格运用上也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下面分别列举流行歌词中常用的修辞格,并作一定的文化内涵或修辞功用方面的分析。
(一)比喻
比喻就是因某一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相似点,就故意用另外的事物来描绘它的形象的修辞方式。根据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出现的情况以及本体和喻体两者关系的明显程度,比喻可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
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且关系明显的比喻叫明喻。例如:
①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不知能作几日停留?(乔羽《思念》)
②天虽然很高,思念像云笼罩,我很低潮。(瑞业《想见你》)
③每个人都有无法忘记的人,思念会像细纱穿透你的灵魂。(林利南《下沙》)
④霓虹里人影如鬼魅,城市隐约有种堕落的美。(李宗盛《夜太黑》)
例①中以“蝴蝶”喻“久别不见,偶然相遇的朋友”,表达了与友人相见匆匆转眼又要分别的惋惜之情。比喻新颖又别致。例②和③的本体都是抽象名词“思念”,分别用“云”和“细沙”来比喻,马上变得形象可感。其他例子的比喻也各具特色。
2.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或者两者通过“是、为、成、成为”等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或者不用以上这些动词而两者直接构成偏正式、同位式或并列式的比喻,比喻关系都不太明显,这种比喻叫做暗喻。例如:
①多少回朝夕暮想思念着你哟,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泪。(黄征《望乡》)
②我的思念是不可触摸的网,我的思念不再是决堤的海。(刘震美《心雨》)
③我觉得爱情让人变得残忍,原本相爱的人变成心头的针,越是爱得真,越是伤得深。(林利南《下沙》)
④我的心是坚硬的岩石,不曾动摇。(杨立德《雪在烧》)
⑤夜是狼深邃眼睛,孤独等待黎明。(陈忠义《杀破狼》)
例①中把“河水”比喻成人因思念故乡而流的“泪水”,可见思念之深。例②中“思念”本是一抽象的事物,用“网”、“海”来比喻,马上变得具体形象。宋代词人张先在《千秋岁》中写过“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以“网”喻“心”,以形容痛失恋人后内心纠结,欲断难断的情思。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如“我排着队拿着爱的号码牌,我往前飞飞过一片时间海”(易家扬《遇见》),其中“爱的号码牌”和“时间海”则是本体和喻体直接构成偏正式、同位式的浓缩性比喻,使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更密切,融为一体,语言更精练,寓意更含蓄。
3.借喻
借喻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例如:
①只是我心中不再有火花,让往事都随风去吧。(李宗盛《爱的代价》)
②你说想带我找到天堂,哪怕要一辈子才能完成。(姚若龙《最浪漫的事》)
③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屈塬《天路》)
例①中用“火花”来比喻恋人间的爱情,例②中用“天堂”来比喻幸福美满的婚后生活。这两个例子都是只出现喻体,本体没有出现,也没有喻词。它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有突出本体的某种特征的作用。例③选自歌曲《天路》,这是一首献给修筑青藏铁路的英雄们的赞歌。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的建设一直备受世人的关注。歌词中以“巨龙”借喻修筑在青藏高原上的铁路,把铁路蜿蜒盘旋在“世界屋脊”的冰峰雪岭间的状态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出来。赞誉之情不言而喻。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歌词中被广泛运用着,且运用频率极高。因为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强语言的形象可感性,它能使高深的事理变得显浅明白,使复杂的事情简单清晰,使抽象的事物生动具体。巧妙地运用比喻,能使歌词增色不少。
(二)比拟
比拟是借助于想象力,把物当作人来描述,或把人当作物、把无生物当作生物来描述的一种修辞方式。
1.拟人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动作或思想感情。例如:
①听海的声音,叹息着谁又被伤了心,还不清醒。∕这片海未免也太多情,悲泣到天明。∕写信告诉我,今天海是什么颜色,夜夜陪着你的海,心情又如何?(林秋离《听海》)
②月亮告别早晨的微风,星星渐渐落下天空。∕太阳已经把黑暗吹散,灿烂阳光正在唤醒全新的世界。(《感谢》)
③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东方之珠拥抱着我,让我温暖你那沧凉的胸膛。(罗大佑《东方之珠》)
④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黄征《望乡》)
这四例都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手法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表现出歌词语言的艺术美,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有助于抒发感情,加强整首歌曲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它选用适合于人的词语来描写物,赋予其以人的动作,思想,情感,明写物,实多是寄情于物,借物抒情。如“疲倦的背包它不问我是否寂寥,无奈的手表孤单地走过每一秒”(瑞业《想见你》);“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陈乐融《潇洒走一回》);“岁月难得沉默秋风厌倦漂泊,夕阳赖着不走挂在墙头舍不得我”(Funck《逍遥叹》)。表面写的是物的“疲倦”、“孤单”和“忧伤”,实际借此来反衬人的“疲倦”、“孤单”和“忧伤”。又如“清风抚摸我的草帽”(《步步高》),以清风的无意动作反衬人物欢快轻松的心境。“骤起的风,无意里扬起柳絮满天,惊醒了城”(《春天》),把“风”和“城”拟人化,表达了春天到来时欣喜万分的心情。
2.拟物
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
①如果世界是一片汪洋森林,我选择和你同一棵树栖息。(姚谦《好心情》)
②你是雪,我是尘埃,相遇是意外,你坠落在我的胸怀,流进我血脉。(陈少琪《白》)
③她又让我联想到一只小鸟,终生被囚禁在一座监牢。(林利南《楼下那个女人》)
上面的都是把人比拟成物了,它把一般物具有的动作、情态、特征或称谓移植到人的身上。句子马上变得生动传神,例①中的“栖息”本来是林中飞禽类动物的生活习性,这里用在一对恋人身上,表达了他们希望能双宿双栖,过上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例②中把相爱的两人分别比拟为“雪”和“尘埃”,例③为把一个在繁华大都市被包养的女人当作失去自由的笼中鸟来描写,囚禁她的是一个更大的无形监牢,她不能光明正大地与所爱的人出双入对,只能在社会舆论压迫下和内心良知的谴责下痛苦地生活着,虽不甘心就这样将自己绑捆,但感情已纠缠得难以放手,她便只能继续为爱消瘦,沉沦下去。被描写的对象虽然充当了不光彩的第三者角色,但因为歌词中这个比拟的运用,让人觉得她不可憎而可怜。
(三)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叫做夸张,亦称“夸饰”、“铺张”。例如:
①追逐风,追逐太阳,在人生的大道上。(徐爱维《心的方向》)
②一千零一夜,没有一夜不流泪,每一份想念,化做不成双的蝶。(邰正宵《一千零一夜》)
③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太阳见了我,也会躲着我,它会怕我这把爱情的火。(李洁心《热情的沙漠》)
④青春如昙花岁月如流沙,天再高再大也容不下寂寞啊。(潘协庆《流沙》)
⑤一滴泪就让你投降,一个吻就让你头昏。(杨黎苏《上帝创造女人》)
⑥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浪漫的季节,醉人的诗篇。(梁弘志《读你》)
例①中“风”和“太阳”本来并不可追逐,这样写,可以突出人的理想的伟大和决心的坚定。例②中“一千零一夜”,不可能夜夜都流泪,想念也不可能化成蝴蝶。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爱情的凄美与浪漫。例③极言热情的程度,居然可以让沙漠燃烧,太阳闪躲。例④说无论天再高再大也容不下寂寞,极言寂寞的无边。例⑤例⑥则夸张地描写了爱情的魔力,以至让人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地点忘记了自己是谁。总的来说,在流行歌词中,夸张这种修辞格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夸张的运用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给听者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夸张的情况可能在客观上并不存在,但由于其使用夸张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并有生活真实的基础,故不会给人虚假造作之感,反而使整首歌充满艺术感染力,并能引起读者的联想、深思和共鸣。
(四)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关切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这种辞格叫排比。例如:
①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老狼《同桌的你》)
②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梅花三弄风波起。(琼瑶《梅花三弄》)
③你的脸有几分憔悴,你的眼有残留的泪,你的唇有美丽的疲惫。(十一郎《用心良苦》)
④年少的我喜欢一个人在海边,卷起裤管光着脚丫踩在沙滩上,总是幻想海洋的尽头有另一个世界,总是以为勇敢的水手是真正的男儿,总是一副弱不禁风孬种的样子。∕如今的我生活就像在演戏,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伪善的面具,总是拿着微不足道的成就来骗自己,总是莫名其妙到一阵的空虚,总是靠一点酒精的麻醉才能够睡去。(郑智化《水手》)
例①②③④都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的排比,其中例①用了四个疑问句,含蓄而深情地表达了对同窗好友的关怀慰问之情和对昔日美好读书生活的追忆。例④选自《水手》这首歌,用了两个排比句,一前一后,形成强烈对比。前一个排比,由三个回忆性的句子构成,那时的他,虽然还是弱冠少年,却有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后一个排比,却是现在生活的真实写照,经历了成长的蜕变,这时的他已抛弃了昔日的理想,为了更好地在这个社会立足,戴上伪善的面具周旋于世人间,但是这样的生活让他感到空虚与痛苦。这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给人带来的烦恼与痛苦。描写了都市中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无奈与悲哀。突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辞格。南宋陈骙《文则》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说的就是排比的作用。流行歌词多用排比来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畅酣淋漓。
(五)对偶、对比
1.对偶
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短语、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叫做对偶。例如:
①窗外的雪花纷纷扬扬,窗外的爆竹声声响响。《遥远的拜年》(石顺义词)
②风起的日子,笑看落花。雪舞的时节,举杯向月。(陈大力《选择》)
③策马奔腾共享人间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琼瑶《当》)
对偶这种修辞方式,是汉语所独有的。修辞学家陈炯指出:“倘从文化语言家或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对偶,这种汉语中独有的形态的词格,是汉文化中的珍品,最富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历来为汉族人民所喜闻乐见,广泛运用。”[3]中国古代的骈体文、律诗以及名胜古迹、亭台楼阁中的楹联应用对偶最多,且一般采用严对,亦即工对,它不仅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词性一致、虚实各自相对,而且平仄也要协调。而现代诗文使用对偶,为了适应内容的需要,冲破了上面的一些限制,只要字相等、结构大致相同、声韵基本协调就可以了。流行歌词中的对偶更是如此,多采用自由灵活的“宽对”。
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也叫对照。例如:
①春天就匆匆地奔向北,秋天又慢慢地走向南。(黄群、黄众《江湖行》)
②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你爱得贪婪我爱得懦弱。(那英《一笑而过》)
③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陈乐融《潇洒走一回》)
④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刘青《祝你平安》)
例①通过对比,写出了南北半球不同的季节现象。例②则通过对比,写出了恋爱双方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例③则写出了对待人生的不同态度。例④则写出了背井离乡出外打工的人的辛酸,他们辛苦付出,但却收获甚微。这三个例子从意义上来说,意义相反或相对,从结构形式上来说,结构相称字数相等,所以可以说它是对比又是对偶。这是词格的兼属现象。
(六)拈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拈连。它看似不合语法规律,却别有一种独特的修辞效果。例如:
①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陈寿《从头再来》)
②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睡在我寂寞的回忆;分给我烟抽的兄弟,分给我快乐的往昔。(高晓松《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③远方来的朋友请你过来歇一歇,一起尝尝彝家的酒彝家的岁月。(陈小奇《七月火把节》)
例①中的“梦”与“在”在语法上本不能搭配,但因为有上面的“心若在”,把“在”字拈来与“梦”搭配,表达了理想的坚定。例②中把适用于“上铺的兄弟”的“睡”巧妙地用到“回忆”上,把适用于“烟”的“分”巧妙地用在“快乐的往昔”上,突出强调了对往日宿舍好友的怀念之情。例⑧省略了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尝尝”,“尝”本来是用于甲事物“彝家的酒”的,这里顺势“拈”来“连”在乙事物“彝家的岁月”上。生动写出了彝家人的岁月就如美酒般芳醇,令人回味无穷。因为彝家的酒文化有很长的历史,酒是彝家人的历史见证,所以可以说“尝尝彝家的酒彝家的岁月”。
(七)设问与反问
1.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索,这种修辞叫做设问。例如:
①在冷夜中听风怒吼,为什么我一直发抖?因为你没说1et'slovelikethere'snotomorrow。(深白色《因为你没说》)
②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谁最美?谁最累?我的乡亲,我的战友,我的兄弟姐妹。(《为了谁》)
③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谁而活着?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她的男人,为了她和他的孩子们。(艾敬《外婆这样的女人》)
例①为了引起听者注意,故意提出问题,随即自作答案。含蓄地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之情。例②运用了两个设问句,以引起听者的注意和思考,同时也突出地表现了在抗洪第一战线的战士、民兵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誓死抗洪的不屈精神,赞扬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优秀品质。例③设问句的运用,写出了旧时代女性那种传统的美德,任劳任怨,坚韧善良,把自己的一生都无私奉献给男人、孩子。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解读出对外婆这样的女人赞美之余,也有对其不幸命运的同情。
2.反问
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或结论的正确性,有时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做“反问”,又叫“反诘”、“诘问”。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意在激起人们的思考,叫人们从问语中领悟答案。例如:
①如果真情和誓言都不再重要,这世上还有什么值得寻找?(谢明训《爱我一生一世好不好》)
②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难道说还有赞美的歌?还是那仿佛不能改变的庄严。(李千一《青藏高原》)
③情逝去不再留半点,谁可以将,将光阴倒转,再让往日复现眼前?(郑国江《谁可改变》)
④还有什么色彩,能用来比喻你的洁白?(陈少琪《白》)
例①中“反问”修辞格的运用强调了真情和誓言在唱者心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世上再没有其他东西再值得他费心追寻。例②写出了人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面前,再多的感叹和赞美都是多余。例③写出了光阴的无情,一旦逝去,将不再重来。例④将心爱的人儿比作雪,运用反问,写出了恋人纯洁无暇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强烈的喜爱之情。
(八)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做反复,也称“重叠”或“复沓”。反复是音乐文学最基本最常用的抒情方式,流行歌词中反复也是多种多样。反复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1.连续反复
连续反复是连接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例如:
①告诉我告诉我,这未来的未来,我等待。(张大春《未来的未来》)
②相思豆,相思豆,生在南国。(林煌坤《红豆》)
③祝你平安,喔,祝你平安,让那快乐围绕在你身旁。(小柯《祝你平安》)
例①中的“告诉我”反复出现,强调了对未来的渴望与期盼。例②中的“相思豆”,连续出现,有强烈的情感表达效果。红豆作为相思寄托之物,古已有之。王维有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以说红豆在中国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例③表达了对远在他乡打工的朋友真挚的祝福。
2.间隔反复
间隔反复是相同词语或句子的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例如:
①只要你一个人了解我就够了,我已经付出全部爱和自由,只要你一个人了解我就够了,孤独它占据我心中已经太久,只要你一个人了解我就够了,泪已经流干。(伍佰《一个人》)
②莫名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莫名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从见到你的那一天起。(张洪量《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例①②所运用的反复,都表现了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起到了深化主题,增强旋律美的作用。特别要提一下的是,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从句式看是排比,从语句反复看是反复,这是两种辞格的综合运用,如:“亲爱的你会想我吗,我的心是你永远的岸;亲爱的你会想我吗,如果累了请回来我身旁;亲爱的你会想我吗,我的心是你温暖的驿站;亲爱的你会想我吗,今夜里想你是我唯一的浪漫”(李广平《亲爱的你会想我吗》)。关于辞格的综合运用,在这一节的最后一小点上我们会详细论述。
(九)通感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这叫痛感,也叫移觉。例如:
①阳光静悄悄,街上有人拥抱我听得到。(瑞业《想见你》)
②花开伴着月,转眼间,隐隐约约听见你的脸,阵阵吹过这风。啊所有我的视线,伴我到无限(窦唯《春来春去》)
③我站在天涯海角,听见土壤发芽。(林夕《彼岸花》)
④阿娇摇著船,唱著那古老的歌谣,歌声随风飘啊,飘到我的脸上。(李海鹰《弯弯的月亮》)
例①②③都是以目当耳,其中例①中,写出了唱者渴望快点见到恋人出现的心情。例②写出了对恋人的思慕。例③写出了天涯流浪人的孤寂。例④写“歌声”可以“飘到我的脸上”这是把听觉描写成触觉。通过上述例句可以看出,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如果运用得好,就能调动起接受者的各个感觉器官,引起更加丰富的联想,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感染力,给人美的享受和体验。
(十)借代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做“换名”。例如:
①看我看一眼吧莫让红颜守空枕,青春无悔不死永远的爱人。(罗大佑《追梦人》)
②是否每一位快乐过的红颜,最后都是你伤心的妹妹。(梁文福《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
③连绵的青山百里长呀,郎在岗上等红妆呀喂。(姚敏《站在高岗上》)
④满街的鸳鸯蝴蝶,有多少能够到永远。(何启宏《偷偷的醉》)
⑤破晓和月牙在交替,我穿越过几个世纪,只为你。(陈忠义《杀破狼》)
⑥书上说有情人千里能共婵娟,可是我现在只想把你手儿牵。(富钰《笑脸》)
例①②③中的“红颜”、“红妆”都是指代美貌年轻的女子。而例④用“鸳鸯蝴蝶”来代替情侣,因为平时人们所见到的鸳鸯、蝴蝶大都是双双对对出现的。在中国很多描写浪漫爱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用法不胜枚举。例⑤中的“月牙”指代黎明前的黑夜。例⑥中“婵娟”意思是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十一)顶真
把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一句开头的词语,一句顶一句,一直连缀下去,像一串串珍珠似的。这种手法,在修辞学上叫“顶真”,也叫“顶针”或“联珠”。“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能表现事物的连锁关系,又造成一种一气呵成的气势,因而能给人强烈的感受。例如:
①山不转哪水在转,水不转哪云在转,云不转哪风在转,风不转哪心也转,心不转哪风在转。(张藜《山不转水转》)
②月圆的夜晚是否特别孤单啊,孤单的夜晚是否特别想念啊,想念的恋情是否特别遥远啊,遥远的人你可曾抬头望天。(杨乐强《怕黑的女人》)
③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阿娇摇著船,唱著那古老的歌谣,歌声随风飘啊,飘到我的脸上;脸上淌着泪,像那条弯弯的河水,弯弯的河水流啊,流进我的心上。(李海鹰《弯弯的月亮》)
例①因为运用了顶真,很好地写出了几个事物之间的连锁关系,说明了事物不会是一成不变,静止不动,人也要适时地学会变通的道理。例②句句相联,写出了一个凄清寂寞的场景,同时也为下文的抒情渲染了气氛,奠定了悲怆的基调。例③利用顶真的特点,条理分明地写出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整一首歌极具和谐温馨又略带感伤的画面美,让人感觉如同亲临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词以遥远星空的一轮月亮作为歌曲开头,为全词展开了一个开阔优美的意境;下文也反复两次提到“故乡弯弯的月亮”,古典诗词里常常借望月表现思乡的主题。但这首歌并不重在表现这一主题,从副歌部分“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便可以推断出歌词要表现的是对落后贫困的家乡小村庄十几年来一如往昔,毫无发展变化的失望惆怅之情。总的来说,用顶真方式去写歌词,可以使语气连绵,音律和美。但顶真这种修辞方式很难操控,把握不好只能沦为文人做文字游戏的工具,供其作无病呻吟之用,空有华丽的外壳没有灵魂。而例①②③顶真的运用,使得歌词不但形式美,更增强了表情达意的效果,可以称为流行歌词中顶真这种修辞格运用的典范。
(十二)辞格的综合运用
人们在表达某一种思想感情、某一层中心意思时,往往同时使用两个以上的辞格,以便取得多方面的修辞效果。这叫做辞格的综合运用。例如:
①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望穿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回?你是谁,为了谁,我的战友你何时回?你是谁,为了谁,我的兄弟姐妹不流泪。谁最美?谁最累?我的乡亲,我的战友,我的兄弟姐妹。(《为了谁》)
②牵着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汹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与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与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待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陈小奇《烟花三月》)
③海风在我耳边倾诉着老船长的梦想,白云越过那山岗目的在寻找它的家。小雨吵醒梦中的睡荷张开微笑的脸庞,我把青春作个风筝往天上爬。贝壳爬上沙滩看一看世界有多么大,毛毛虫期待着明天有一双美丽的翅膀,小河躺在森林的怀抱唱着春天岁月的歌,我把岁月慢慢编织一幅画。梦是蝴蝶的翅膀,年轻是飞翔的天堂,放开风筝和长线把爱画在岁月的脸上,心是成长的力量就像那蝴蝶的翅膀,迎着风声越高歌声越高亢。蝴蝶飞呀就像童年在风里跑,感觉年少和彩虹比海更远比天还要高。蝴蝶飞呀飞向未来的城堡,打开梦想的天窗让那成长更快更美好。(李子恒《蝴蝶飞呀》)
例①选自歌曲《为了谁》,这是一首歌颂在1998年抗洪救灾期间英勇抗洪战士的歌,曾感动过千千万万的人,在一段时间内广为流传。这首歌的词写得十分真挚感人,它成功地综合运用了对偶、设问、反复、排比等修辞格,增强了修辞的表现效果。其中“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运用了对偶,从形式上看,整齐匀称,节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炼集中,概括力强。形象生动地把抗洪战士救灾的情景描绘了出来,让人觉得十分真实可信。“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和“谁最美?谁最累?我的乡亲,我的战友,我的兄弟姐妹”两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关于它的修辞效果,前面在设问的那一小点已有叙述,这里不再重复。但要一提的是,后一个设问句还兼用了一个排比的辞格,让表达形式和思想内容都得到加强。最后,“你是谁,为了谁”的反复吟唱,不仅富有旋律美,还强烈地抒发了对抗洪战士的真挚热爱和赞美之情。例②《烟花三月》这首歌综合运用了拟人、对偶、比喻、排比的修辞格,其中“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是拟人和对偶两种词格的兼用,表达了对将去扬州的友人的留恋和不舍之情。而“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与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与你风雨同舟”则是由四个疑问句组成的排比句,表达了对友人的前程命运的担忧。最后一句“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待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是对偶和拟人两种辞格的连用,而对偶句中又包含了两个暗喻,构成了辞格的套用。这首歌的歌词,巧妙地化用了两首古诗,一首是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另一首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但却一反两诗自然清丽、明雅开阔的意境,充满了淡淡的离愁与相思。例③是《蝴蝶飞呀》这首歌的完整摘录,它构想奇特,语言优美,看这首歌的歌词的感觉就像读一篇赏心悦目的散文诗。整首歌综合运用了拟人、反复、比喻、对比等修辞格,其中“比喻”和“拟人”在歌词中好几处都有出现,如比喻的运用有“梦是蝴蝶的翅膀,年轻是飞翔的天堂”和“梦想的天窗”,增强了歌词的诗意美。拟人的运用也很有特色,歌词前两句把一系列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动作、思想。“海风”可以向人倾诉,“白云”翻山越岭只为了寻家,“小雨”调皮地吵醒睡荷,“贝壳”上岸探究未知的世界,“毛毛虫”期待展翅飞翔的明天,“小河”无忧无虑地歌唱。这么多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歌曲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十三)修辞格在歌词中运用的特色
流行歌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具有“谱曲可唱,离谱能赏”的审美特性,主要是给“嘴唱”和“耳听”的。它的创作都是为了“入乐传唱”,而不像诗歌那样只供人们放在案头阅读欣赏,所以歌词都讲求文学性和音乐性的结合。其中“文学性”要求歌词作品用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或渲染气氛,写景抒情等。因为歌词的这个特征,决定了在修辞运用上,它具有与诗歌不一样的特点。
1.爱用平民化的修辞格
这里说的“平民化”,指的是在流行歌词中多使用一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读懂,领悟歌曲主题的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对比”等。而诗歌则多用“借代”、“夸张”、“双关”等辞格,故意模糊诗歌的主题和意旨。即使使用比喻,也多是用暗喻或借喻,较少用明喻。
2.通俗性与流行性
台湾某女诗人写过这样一首诗:“把你的影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甜蜜的复仇》)作为一首诗歌,确是很能令人反复回味的。不同的人读这首诗会有不同的解读。但在歌词创作中,这样的尖新修辞是很少使用的。因为流行歌曲是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听众广泛的音乐,所以在修辞表达效果上也要做到与它协调一致,否则将影响它的流传。
但通俗并不等同于庸俗、粗俗。像前些年一直很火的一首歌《老鼠爱大米》,歌词有“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一句,把人类男女之间美好圣洁的爱情比喻为老鼠不劳而获偷取别人劳动成果的那种占有之爱,这就未免显得过于粗俗了。
3.娱乐性与抒情性
流行歌曲主要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情感,因而流行歌曲作品多是以抒情为主,专门说理的很少。流行歌曲的主要功用让人从听或唱中得到娱乐和放松。流行歌曲旋律易唱,音区适中,对嗓音的要求不高,再加上它的内容紧跟潮流,切合大众,任谁都能即兴地唱出一两句。近几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DVD、音响等家电也进入了普通家庭,自娱自乐的卡拉0K也成了大众娱乐的主流,流行歌曲欣赏的随意性也反衬出它浓厚的娱乐意味。当然,流行歌词也有一些说理的好作品,但即使说理,也是“点到即止”,如《爱拼才会赢》、《我的未来不是梦》、《真心英雄》等歌,都是在歌词结尾,才轻轻带出一两句富有理趣的句子作为收结。而诗歌则不然,所谓“诗以言志”。这也是诗歌的正统地位得以保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结 语
修辞格在歌词创作中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一首歌究竟称不称得上好作品,跟是否能巧用修辞有很大关系;很多优秀的流行歌曲,因为巧妙运用了修辞格,在化抽象为形象,化单调为生动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但是有一点我们要强调,要想成为优秀作品,有好的形式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好的内容来支撑。由于现在某些流行歌词创作到了每况愈下的地步,多是那些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作品,毫无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言,更谈不上什么追求文化内涵之类。特别是近几年,好作品更是屈指可数。歌词走到这一步,需要新一代的诗人出来拯救。席慕容和汪国真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先锋,他们的许多诗歌作品也被谱上曲,如席慕容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和《渡口》,汪国真的《别令江南冷》和《北武当》,成为传唱一时的流行佳作。在歌词中,他们都有意无意地运用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他们的作品既有诗歌的灵性又兼具流行歌曲的魅力。中国诗人应该积极参与歌词的创作,给歌词界带来新的活力。
【注释】
[1]本节系作者与广州大学中文系02级学生欧坚玲共同完成。
[2]唐钺《修辞格》,商务印书局1923年版,第1页。
[3]陈炯《中国文化修辞学》,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