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通脱”——曹操和他的乐府歌词
二、曹操的“通脱”——曹操和他的乐府歌词
曹操也是一位既懂文学也懂音乐的政治家。他留下来的24首乐府诗,都是可以“被之管弦”的歌词。他是一个“通脱”的人,他的作品也体现了“通脱”的特点。
和刘邦相似,曹操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懂政治,懂军事,也懂文学和音乐。据王沈《魏书》记载,曹操“文武并施,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如果说,刘邦作歌是偶一为之,曹操作歌则是有意为之。曹操留下来的歌词有24首。如果说,刘邦的两首歌词,《大风歌》与《鸿鹄歌》,都流露了一种忧思的话,曹操的绝大多数歌词,则体现了一种“通脱”。
所谓“通脱”,就是通达脱俗、没有顾忌、不拘一格的意思。曹操作品的“通脱”,缘于他性格的“通脱”。要了解曹操的作品,必须了解曹操这个人。
据《曹瞒传》一书记载,曹操这个人,虽然执法严厉,杀了很多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什么威严,甚至不够庄重。他喜欢音乐,身边常有一些歌妓,为他唱歌、弹琴。他喜欢穿丝绸衣服,身上还挂着一个小小的男士包,装上一点手巾,以及其他的一些小物件。他会见中外来宾的时候,也不大讲究,常常戴一顶用丝织品编织的帽子。他与人谈话的时候,喜欢手舞足蹈,诗词歌赋、戏曲小品,信手拈来。讲到好笑的地方,就大笑不止,有时候趴在饭桌上笑,搞得衣服上、头巾上都是饭菜和汤汤水水。
这一条记载,可以说是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曹操。说明他原是一个“通脱”的人,一个没有顾忌、无拘无束的人。他的这些表现,在古代就被称作“名士风度”。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一生有25个儿子,其中最聪明的是曹冲,也就是少儿读物“曹冲称象”里的那个天才少年。此人不但聪明过人,而且性情仁厚,长得又很帅气,所以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多次对文武群臣表示,有意传位于曹冲。但是很不幸,曹冲13岁的时候因病去世。曹操非常非常伤心。他的第二个儿子曹丕就去安慰他,请他节哀。大家猜猜曹操怎么说?他居然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意思是说,曹冲死了,我失去了一个最有出息的儿子,这是我的不幸,但是,他的死,对于你们兄弟来讲,却是一件幸事。因为你们从此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话不能说不是真话,但是他讲这番话的时候,有没有顾及曹丕的感受呢?完全没有。南宋的大诗人刘克庄批评说,曹操的这句话,有失父道。其实曹操就是这么一个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管听话的人是什么感受。这就是“通脱”的一种表现。
曹操这种“通脱”的性格,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体现在用兵方面,就是变化莫测;体现在用人方面,就是不拘一格。曹操认为,“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那么在战争年代,在国家急需用人之际,就应该不拘一格,哪怕是“不仁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可以大胆使用。(《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曹操在用兵和用人方面的“通脱”之处是很多的,有些例子大家也都熟悉,所以我不多讲。我今天要重点讲的,是他的“通脱”,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学上的“通脱”,就是写作时没有什么顾忌,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种“自由写作”。
我们不妨先看看他的散文。他有一篇散文,名叫《祀故太尉桥玄文》。桥玄是曹操的知音。曹操年轻的时候,不务正业,放荡不羁,认识他的人都不看好他,只有桥玄发现他是个人物,将来必成大器。桥玄说:“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相托。”(《魏书》)意思是说,我见过的天下名士太多了,但没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希望你好自为之。我老了,不能有什么作为了。希望你今后发达之后,能够关照一下我的妻子儿女。桥玄本是当世名人,经他这么一说,曹操就出名了。所以曹操对桥玄一直都是心怀感激的。桥玄去世多年之后,曹操写了这样一篇文章来纪念他。从文体上来讲,这是一篇祭文。作为祭文,按照通常的写法,一般都会把主人公的生平事迹、道德文章等等,从头至尾一本正经地叙述一番,然后顺带讲一讲自己和主人公的交情。曹操不是这样写的,他对主人公的生平事迹、道德文章讲得很简略,主要是写自己和桥玄的交情。写交情也不是从头至尾一本正经地写,而是重点讲了这样一个细节:桥玄生前,和他有过一个约定。桥玄说:我死之后,如果有一天你经过我的坟墓,不拿一斗酒,一只鸡来祭拜我的话,等你的车子走过三步,我就让你的肚子疼起来。到那时候你可别怪我!曹操写道,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是如果不是至亲好友,怎么会讲出这种话呢?作者只是用了这样一个细节,就把他和桥玄的交情,把自己对这一位前辈的深切怀念,写得很充分、很生动了。这种写法,就是不拘一格,就是“通脱”。
曹操临死之前,写过一篇《遗令》,也就是遗嘱,对他的儿子交待后事。曹操生前被封为魏王,死后被尊为魏武帝。像他这样的人交待后事,一般都会郑重其事地交待一下军国大事,例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之类。曹操不是这样。他所交待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细节。他说:我死之后,丧事一律从简。平时穿什么衣服,死后也穿什么衣服。棺材里不要放金银财宝。文武百官来吊唁的时候,哭十五声就行了。也就是说,哭到第十六声,就是多余的。曹操又说:丧事办完之后,把我埋葬在邺城西面的山岗上,靠近西门豹祠。也就是说,我生前佩服西门豹,死后就和他做个邻居。(现在有些人说曹操的陵墓在安阳,多数学者都不认同)。在交待完这些细节之后,曹操特别交待了如何安置他的那些女人的问题。
曹操交待说:我的婢女、小妾、歌女等等,平时都很勤苦,我死之后,你们要让她们住在铜雀台,要善待她们。你们要在铜雀台上给我放一张六尺灵床,挂一张麻布帐子,早晚摆上一点干肉,一点干粮。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从早到晚,要安排我的歌女们为我演奏音乐。也就是说,我生前是一个音乐发烧友,死后我也不会退烧。
曹操最后说到自己的诸位夫人。曹操一共有13位夫人,在他之前死了一个,走了一个。这个时候,应该还有11个。曹操说,我没有别的积蓄,只剩下一点熏香,可以分给我的诸位夫人。诸位夫人平时没事可做的时候,可以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学习做鞋子,然后拿到街上去卖。“分香卖履”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曹操的遗嘱就是这样写的。这样写遗嘱,在中国历史上,如果不是绝无仅有,至少也是十分罕见。这就是不拘一格,这就是“通脱”。
“通脱”的性格影响了他的文风。汉代的文章,有散文,也有骈文。一般都比较冗长,甚至比较呆板。曹操对汉代的文章加以改进,创造了一种简明扼要而又潇洒自如的文风,既言简意赅,又无拘无束,所以鲁迅先生讲,曹操“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下面重点讲他的诗歌。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也就是歌词。
乐府诗是古诗的一种体裁,起源于汉武帝的时候。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歌唱。既可以配乐歌唱,也可以清唱;歌唱家可以唱,诗人可以唱,所有的音乐爱好者和文学爱好者都可以唱。由于可以歌唱,由于插上了音乐的翅膀,所以作品就很流行,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城市乡村,到处流行。例如大家熟悉的《陌上桑》、《上邪》、《孔雀东南飞》、《北方有佳人》等等,就是汉代流传下来的非常有名的乐府诗。
曹操既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音乐家,史书上讲,曹操的音乐造诣,可以和东汉时的音乐名家桓谭和蔡邕媲美。他对乐府民歌是非常熟悉、非常热爱的。他的20多首诗,全是根据汉武帝以来的乐府民歌的曲调而填写的歌词,全是乐府诗。
但是曹操对乐府诗也是有所改进、有所创新的。曹操以前的乐府诗,曲调和歌词的内容是一致的,例如《北方有佳人》这首诗,开头就是“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上邪》这首诗,开头就是“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孔雀东南飞》这首诗,开头就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曹操的乐府诗不是这样,他只是采用了乐府民歌的曲调,他所填写的内容,与曲调的名称并不一致。例如汉乐府中的《陌上桑》,本来是写一个“使君”(相当于今天一个地级市的市长)下乡调研的时候,看到一个采桑的村姑很漂亮,想占她的便宜,于是就让秘书去问她:美女,今年多大了?叫什么名字啊?愿不愿意坐首长的车,一块去吃个饭啊?这个叫罗敷的村姑很机智,她说:“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你有你的太太,我有我的丈夫,我的丈夫比你年轻,比你帅,比你官大,而且还是一个京官。意思是说,你敢骚扰我,你就不怕我一个电话打到西安(长安)去吗?实际上是临时编了一个故事,拒绝了一位好色的官员。曹操的《陌上桑》,只是采用了汉乐府的曲调和它的名称,内容完全不一样。曹操的《陌上桑》是一首游仙诗,是写对神仙的好奇,而不是对村姑的好奇。
又如汉乐府中的《秋胡行》,是写一个山东籍的男子,叫秋胡,结婚三天就出门,在河南做官,五年没有回家看看,连老婆长的什么模样都忘记了。有一次突然回家,在村头看到一个采桑女子,很漂亮,就去调戏她,说了一些很黄但不很暴力的话,还说要送给她一个金条,被这个女子严辞拒绝。没想到回家之后,这两个人居然在一个屋檐下见面了,原来秋胡正是这个女子的丈夫。于是这女子就很生气,说你在外面完全学坏了。她觉得做这种人的老婆简直就是一种耻辱,于是就投水而死。这首诗的意思,在今天看来,就是一个在外地工作的男人,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如果不“常回家看看”,可能连老婆都不认得了。曹操写了两首《秋胡行》,都只是用了汉乐府《秋胡行》的曲调和名称,内容完全不一样。曹操的两首《秋胡行》是两首游仙诗。一首写他在散关看到了神仙,一首写他还想去泰华山再看看神仙。总之,他的愿望,是去神仙那里看看,而不是回家看看。
又如汉乐府中的《蒿里行》,原是一首出殡时唱的挽歌:
蒿里谁家地?
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
人命不得少踟蹰。
曹操也写了一首《蒿里行》,虽然也与死亡有关,但不是一般性的挽歌,而是写军阀之间的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诗人对人民的苦难的深切同情。例如: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战士身上的铠甲穿了很久,根本没办法脱下来洗一洗,晒一晒,都已经长虱子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死于战争,他们的尸骨抛弃在原野,无人掩埋;村庄一个一个地被毁灭,行走千里,听不到鸡叫,看不到人烟。人口大幅度下降,一百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活下来。看到这样一幅悲惨的情景,怎么能够不为之悲痛呢?
像这样的作品,就不是一般性地写死亡,写丧葬,而是具有了时代感和现实感,具有了很强烈的批判精神和人文精神。
曹操的乐府诗,是用汉乐府的旧调、旧题来写新内容,这种做法,用文学史的术语来讲,叫做“用旧题写时事”;通俗地讲,叫做“旧瓶装新酒”,就好比瓶子是“杜康酒”的瓶子,装进去的酒却是“曹府家酿”,是他本人亲手酿造的酒。这叫不叫侵权呢?不叫。因为民歌是没有作者署名,没有个人著作权的。就像我们熟悉的“西部歌王”王洛滨,不是也用许多新疆民歌的曲调,填写了许多新歌词吗?
曹操的这种做法在文学史上是有创新意义的。因为汉武帝以来的乐府诗到了曹操的时代,已经有些模式化,有些僵化了,曹操的“旧瓶装新酒”,等于是给这种传统的诗体注入了新的内容,增强了它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同时又维护了它的音乐性,所谓“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所以曹操的乐府诗也曾经风行一时。他周围的那些文学家,包括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还有“建安七子”等等,也都学他的这个办法来写新的乐府诗,反映新的时代内容,从而使传统的乐府诗焕发了新的生机。
曹操对乐府诗的改造和创新,就是他的“通脱”的性格在文学上的表现。如果曹操不是一个“通脱”之人,对传统的乐府诗不敢加以改造和创新,那么他的乐府诗,就只能是“照葫芦画瓢”,前人写什么题材,他就写什么题材,而不是“旧瓶装新酒”了。
曹操以他的“通脱”,以他的才华,以他的创新精神,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例如他的名作《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是曹操的名句,是他对生命现象的一种观察和思考。作者有感于人生的短暂,而心怀忧虑,而借酒浇愁。正是有感于人生的短暂,所以他希望能够在有限的人生大有作为,希望能够聚集天下英才,干一番统一全国的大业。这首诗最后写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几句也非常有名。“月明星稀”之夜,“乌鹊”还在“南飞”,说明乌鹊直到夜晚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还在辛苦地奔波之中。“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说“乌鹊”虽然发现了一棵树,但是树枝并不结实,周围的环境也不安全,所以围着树转了三圈,也还是拿不定主意,是不是要在这棵树上做窝呢?
“乌鹊”在这里只是一个比喻,比喻那些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归宿、还没有找到明主的人才。“乌鹊南飞”,飞到哪里去呀?飞到孙权和刘备那里去吗?飞到今天的江苏和四川去吗?曹操的意思,是希望这些人才不要去南方,不要去找孙权和刘备,还是到北方来,到我这里来吧!我正在期待着你们。如果你们到我这里来,我一定会像周公那样,“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所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是说周公当年,正在洗澡的时候,听说有人才来拜访,就赶快把头发上的水拧干,从卫生间里跑出来,去接待人才。洗一次澡,居然要把头发拧三次;正在吃饭的时候,听说人才来了,就赶快把嘴里的饭吐出来,去和人才说话。吃一餐饭,居然要把饭吐出来三次。生怕冷落了人才,生怕流失了人才。这是什么精神啊?这就是礼贤下士的精神,这就是尊重人才的精神。曹操表示,自己也会像周公那样做的,希望人才能够真正归顺于他,为他所用。这样大家都可以利用有限的生命,为国家服务。通过为国家服务,来实现自己生命的最大值。
对于这首诗,许多人都是很喜欢的,但是也有一些人不喜欢。例如南宋时的大学者朱熹和大诗人刘克庄就不喜欢,说他不应该自比周公。朱熹说:曹操作诗必说周公。例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等,他能和周公比吗?周公是圣人,他不过是个贼。(朱熹《论文》)刘克庄说:曹操身为汉相,实为汉贼,他竟敢以周公自比,简直是荒谬!(刘克庄《后村诗话》)
论曹操的德行,当然不能和周公相比。但是,他是一个“通脱”之人,他没有那么多的顾忌,他觉得周公接待人才的态度值得自己学习,于是他就那样写了。他不管别人怎么看他,怎么评价他。他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果换成别的人,也许就不会这样写了。这就是“通脱”,这就是“自由写作”。
再看看《龟虽寿》这首歌: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以永年。
这也是对生命现象的一种观察和思考。神龟的寿命再长,也有死亡的一天;腾蛇可以腾云驾雾,最终也会变成土灰。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是有限的。问题在于,不同的人,对生命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有的人一味地求神仙,求长生不老之药,像秦始皇与汉武帝那样,做出种种荒唐之事。这是抗拒或者逃避死亡;还有的人则一味地及时行乐,声色犬马,醉生梦死,像汉灵帝那样,做出种种不可思议之事。这是过一天算一天,是消极地等待死亡。曹操不是这样,他对待生命的态度是比较“通脱”的。一方面,他并不抗拒或者逃避死亡,他虽然写过几首游仙诗,那不过是玩一玩而已,他在内心里并不相信神仙。他有两句诗说:“痛哉世人,见欺神仙。”(《善哉行》),他对世人被神仙之事所误导,是感到很痛心的。另一方面,他也不是过一天算一天地消极地等待死亡。他虽然喜欢音乐,喜欢饮酒,但决不是声色犬马,醉生梦死。曹操的生命观,是在正视死亡的前提之下,惜时如金,趁时而起,让有限的生命实现最大的增值。《三国志》说他“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就是惜时如金的表现。曹操认为,只要一息尚存,就应该有所作为,就像千里马,虽然已经老迈,躺在马棚里,但是仍然希望有一天,还能够奔驰千里;就像壮士,虽然已经迟暮,但是建功立业的豪情仍然不减当年。正是因为有这种积极又“通脱”的生命观,所以他认为,人的寿命的长短,也不完全是由天意来决定的,如果注意养生,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人的寿命也是可以延长的。
曹操是一位养生专家。他的饮食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比较科学。他喜欢吃鱼。他留下了一份食谱,这份食谱记载了14种鱼,多数都是他亲自吃过了的。多吃鱼,可以健身利脑。曹操还喜欢吃那种富含淀粉的葛根,有的葛根竟长达一尺,拿在手上吃,就像吃黄瓜、吃甘蔗一样。曹操也经常喝一点鸩酒。吃葛根可以调节人体机能,预防老年痴呆;喝少量的鸩酒可以治头风,增强抵抗力。曹操用的枕头,是一种木制的空芯枕头,里面灌了水,这是用来治头风的。他最初是用铜枕头,但是铜器里边装了水,时间长了就有一股恶臭。后来改用银枕头,但是他担心别人有误解,以为他喜欢金银之物,所以最后改用木枕头。
我们注意到,曹操和诸葛亮、周瑜一样,长年行军打仗,都很辛苦,“鸭梨”都很大,但是曹操活了66岁,诸葛亮只活了54岁,周瑜竟然只活了36岁。原因之一,就是曹操注意养生,而诸葛亮和周瑜都不注意。过去许多人称赞诸葛亮,说他为了工作可以“夙兴夜寐”。其实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夙兴夜寐”,恰恰是他的一个缺点。所谓“夙兴夜寐”,就是早起晚睡,起得很早,睡得很晚,这是违反生活规律的。古人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早睡早起。实在不能早睡早起,至少也要做到晚睡晚起,怎么能够早起晚睡呢?又要做一只百灵鸟,又要做一只夜猫子,如何使得?鸟和猫,二者不可得兼。诸葛亮由于长期早起晚睡,所以睡眠质量就不高。睡眠质量不高,食欲就不振,吃什么东西都没有味道。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说自己“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这说明他的身体已经很糟糕了。按说应该去干部疗养院住一段时间,但是他不。他一定要带病出征。而且大事小事,事必躬亲。结果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诸葛亮不是被司马懿打败的,是他自己打败了自己。诸葛亮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之一,就是不够“通脱”。他的一生,活得太拘谨了。周瑜也不够“通脱”,受了箭伤也不肯住院,结果英年早逝。
曹操的“通脱”,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正是因为他的“通脱”,使得他在文学创作方面不拘一格,敢于创新,从而达到了他的同时代人所不能达到的高度,为中国文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正是因为他的“通脱”,使得他的寿命大大地超过了当时的平均寿命,这样他就可以为全国的统一多做一些准备工作。大家想想,如果没有曹操在前期做的那些准备工作,司马氏父子能够那么快地完成全国的统一吗?
当然,曹操的“通脱”,也有一些负面影响。他这个人,之所以会引发那么大的争议,之所以盖棺两千年还不能定论,与他的“通脱”,与他的我行我素,不拘一格,不按常规出牌,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留待以后有机会时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