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笆墙的影子咋那么长——情理冲突与爱的遗憾
六、篱笆墙的影子咋那么长——情理冲突与爱的遗憾
《昨夜星辰》、《篱笆墙的影子》一类歌曲,体现了爱情和伦理的冲突,以及由这种冲突所造成的遗憾和伤感,因而感动了许多富有传统文化心态的中国人。传统中国人的爱情是以婚姻为归宿的,具有浓重的伦理色彩和功利性,缺乏一种超越精神。
每当听到《昨夜星辰》这支优美得令人伤感的歌曲,我就想起了李商隐的这首《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风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是唐诗里最负盛名的一首爱情诗。全诗所表达的是一种因情理冲突而导致的爱而不能的遗憾。一方面,“心有灵犀一点通”,两心相印,彼此爱恋,一方面却又“身无彩凤双飞翼”,两不自由,互相睽违。一方面可以同自己属意的女郎在一个星光闪烁、春风拂面的良宵“隔座送钩”和“分曹射覆”——唐代青年人的两种极普通的猜物游戏,一方面却由于五更鼓响,不得不去应卯画押,听候差遣。在君臣伦理关系的束缚之下,这种爱的遗憾是难以避免的。唯其如此,这首词句典丽意象精美的抒情小诗,在含蓄的吐属之中包含着无尽的幽怨和伤感,千多年来,一直脍炙人口。《昨夜星辰》这首歌,不仅借用了李诗的词句,化用了李诗的意境,继承了它的含蓄而深沉的风格,而且,在文化精神方面,二者也是一脉相通的。请看原作:
昨夜的星辰已坠落,
消失在遥远的银河。
想记起偏又已忘记,
那份爱换来的是寂寞。
爱是不变的星辰,
爱是永恒的星辰,
决不会在银河中坠落。
常忆着那份情那份爱,
昨夜星辰昨夜星辰依然闪烁。
今夜的星辰依然闪烁,
像眼神点燃爱的火。
想得到偏又怕失去,
那份爱深深埋在心窝。
爱是不变的星辰,
爱是永恒的星辰,
决不会在银河中坠落。
常忆着那份情那份爱,
今夜星辰今夜星辰依然闪烁。
这是台湾电视连续剧《昨夜星辰》的主题歌。全剧写邱家老少两代人的爱情故事,哀感顽艳,凄恻动人。邱老先生年青的时候,爱上自己家里的丫环,同她生下了一子一女。但是由于门第不当,这一段姻缘被邱家父母活活拆散。邱先生被迫另娶,然后出国留学;丫环则留下一子给邱家,带上女儿阿香离开了情人。不料二十年后,邱先生老病回家,在他的前妻所生之女阿香和后妻所生之女素云之间,竟发生了一场爱的纠葛。两个女人先后爱上一个吴姓小伙子。围绕着这一爱情纠葛,两代人之间展开了一场动人心魄的挣扎。第一段歌词写老一辈的爱。“昨夜的星辰已坠落,消失在遥远的银河。想记起偏又已忘记,那份爱换来的是寂寞。”表明过去的曾经属于他们的爱,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连回忆都是朦胧的、散淡的,不成片断。那份爱带给他们的是灾难,是二十多年的凄风苦雨,是无法弥补的孤独与寂寞。但是尽管如此,他们在心里仍然爱着,一息尚存,痴心不改,似乎比星辰还要久远。因为星辰会消失在遥远的银河,而爱则是永恒的星辰,永远不会消失,不会陨落。第二段歌词写年轻一代的爱。“今夜的星辰依然闪烁,像眼神点燃爱的火。想得到偏又怕失去,那份爱深深埋在心窝。”邱素云在挫折之中遇到吴姓小伙子,欣赏他的诚实、朴素和大度,勇敢地向他坦露爱的情怀。吴也于内心深处为她所折服,崇拜她的高雅的气质和动人的美貌。但是吴本是阿香的男朋友。当邱素云得知阿香就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时,她几乎陷入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万古不烂的伦理精神把她从这痛苦的深渊拽了出来,她终于把自己那一份真诚的活蹦乱跳的爱情埋在心底,把爱人还给了阿香,回到并不为自己所爱的周氏小伙子的身边。从此一切归于平静。如果说,老一辈的爱情是一个遗憾,年轻一辈的爱情更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这爱情几乎还没开始就被扼杀了。所以这首歌所表达的,实际上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呻吟。
与这种无法弥补的遗憾和无可奈何的呻吟相表里,这首歌的风格显得相当的深沉和含蓄。爱的温馨是短暂的,爱情最后构成遗恨;但是“爱是不变的星辰,爱是永恒的星辰,决不会在银河中坠落”,又表明爱的情怀是永恒的,爱情构成相对的满足。这样便在短暂和永恒、遗恨和满足之间构成一种张力,从而给人以丰富的再创造的余地。歌曲不去回忆过去的恋爱细节或场面,只是说过去的恋爱“想记起偏又已忘记”,如一根游丝,想追寻,又茫然无绪;似一片流云,想把握,又倏忽即逝。它只是提供若干足以让听众或读者展开联想或想象的线索,把大片的艺术空间留给听众或读者自己去填补,把创造的主动权交给接受者。这就使得听众或读者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情绪,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层次来欣赏这首歌,而不是像时下许多爱情歌曲那样,指天誓日,要死要活,歇斯底里,把话说到十二分,反而剥夺了接受者的再创造。这就是它的高明之处。这种含蓄而深沉的风格,这种无法弥补的遗憾和无可奈何的呻吟,也就感动了许多富于同情的心灵,使得它不胫而走,风靡一时。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含蓄而深沉的风格决不是作者个人的故作姿态,而是由歌词所表达的以理化情、以理抑情的文化心态所决定的。传统文化心态比较重的人,常低回眷恋于既往,又信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古训,因而对于爱情的表达,总是欲吐还咽,不肯一语道破。
这种以理化情、以理抑情的文化心态,在国人当中具有相当普遍性。根据许苏民先生的说法,情感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情欲”,即与占有欲之冲动相联系的对于目的物的热望,例如恩格斯所说的曾经作为历史前进的杠杆的“恶劣的情欲”;二是“情致”,即合乎理性的伦理情感,如黑格尔所说的安蒂贡的兄妹情谊;三是“情操”,即含有较高的精神追求的“上品”的情感,如对于真理和正义的热情,对于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的热切追求。在西方,真正的爱情也是一种“上品”的情感。中华民族传统的情理合一的情感特征,就其实质来说,大致相当于黑格尔所说的合乎实践理性的伦理情感,仅处于情感内涵的中等层次。由于它与伦理关系的直接的交融合一,也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以理化情、以理抑情的伦理异化(参见许苏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简论》第二章)。这种情理合一的中等层次的情感,决定了在国人的两性关系中,只有夫妇伦理,罕有至深纯至高贵的男女之爱。往往是为了家世的利益而延续香火,为了延续香火而生子,为了生子而结婚,为了结婚而恋爱。因此在国人当中,男女之间的情感往来,大抵在最初就表现出一种占有的欲望。唐君毅先生说得好:“旷观中国诗文小说中,凡写男女纯粹初爱之情者大率出于好色,而唯以身体之结合为目的者也。”“状女子之眼则曰杏眼秋波,状女子之爱则曰温柔之乡。”与注重男女之爱的精神意义的西方相比,“其高贵平凡相距远矣。”(唐君毅《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如果这种带有浓重的伦理意味的男女之爱得到实现,国人所理解的人生幸福便算完成。
一旦这种人生的幸福得到完成,便以为人世上不再有不幸二字。似乎人生美得不能再美,世界好得不能再好。《温馨的世界》这首歌就是如此:
在这个欢乐的世界里,
有我也有你。
迈开大步向前走,
不怕那风和雨。
谁说雨下个不停?
困难一定能平息。
手牵手,
心连心,
向前去。
啊,美丽多温馨,
世界多么绮丽,
属于我和你。
…………
很显然,这是一种市俗化的心理满足,一种浅薄的个体幸福。这种幸福毫无深度,毫无有意义的人生启示。这种幸福所包含的情感只能是一种低层次的“情欲”。这种“情欲”实质上是非常脆弱的。一旦和伦理精神发生冲突,往往不用几个回合,便迅速败下阵来,于是便有了许多的痴男怨女,有了许多的哀声,许多的恨意,有了《昨夜星辰》这类歌曲的诞生和风行。
以伦理要求为出发点的男女之爱,只会出现这样两种后果:一是被伦理网络所容纳,结为婚姻,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从而获得一种甜俗的幸福和浅薄的满足;一是被伦理网络所拒斥,好事不成,鸳鸯失伴,从而产生无尽的怨恨和苦痛。这种怨恨和苦痛足以令人产生同情,却不足以令人获得虔敬和升华。很显然,这种以理化情、以理抑情的中间层次的情感,离“上品”的情感即“虔敬之爱”还有相当的距离。
所谓“虔敬之爱”,即柏拉图所云“精神恋爱”,是处于现实世界的人对于至高无上的真善美的观念世界的崇仰和悦怿。其所崇仰和悦怿的对象属于抽象的理想。由这种虔敬之爱可以生发出对人的爱,乃是由于这个人是抽象理想的代表者,而不是这个人本身。这种“上品”的情感体现在实际生活中,使男女之爱不必有伦理的意味,而是带着更多的精神追求的意义。男性视女性为一人格之补足者和灵魂赖以上升者,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的象征。爱者不必求为婚姻,甚至不必求为身体的结合。所以唐君毅先生又说:“西方文学家之状女子之眼,如苍空之星,足以传递天国之消息;状女子之爱,如日如月,足以照耀人生之行程。”(唐君毅《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所谓“永恒的女性,接引我们向上。”(歌德《浮士德》)这里的女性成了仅次于上帝的人,没有那种低层次的肉欲的流露。
这种“上品”的情感在国人当中极为少见。人们很难把爱情抽象化,很难把爱的对象理念化,很难挣脱伦理的锁链。人们只是从男女之爱中得到生物性的满足和伦理关系的建立,不能从男女之爱中获得灵魂的提升与人格的重塑。
从伦理关系的建立出发,人们怀着占有欲去接触异性。如果这种接触为既存的伦理网络所认可,婚姻的要求便有可能成为现实;如果不为既存的伦理网络所认可,婚姻的要求便有可能化为泡影。一旦婚姻成为事实,便喜不自胜;一旦化为泡影,则悲从中来。这便是国人的恋爱婚姻模式:伦理的愿望——既存伦理关系的干预——伦理的愿望的实现或破灭。
中国(无论大陆或台湾)的爱情歌曲,几乎有一半是这种伦理的愿望破灭之后的哀怨。这种哀怨缺乏崇高感,但由于体现了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化心理,所以往往在很大的范围内获得了人们的同情。我们再看看《篱笆墙的影子》这支歌: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山也还是那座山,
梁也还是那道梁。
碾子是碾子缸是缸,
爹是爹来娘是娘。
麻油灯啊还吱吱响,
点的还是那么丁点亮。
哦……
只有那篱笆墙影子咋那么长,
还有那看家的狗叫的叫的咋就那么狂?
这是这支歌的第一段。这支歌是国产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狗》的主题歌。这个电视剧写茂源老汉和枣花娘以及他们的儿女铜锁和枣花这两代人之间的爱情婚姻遭遇,深沉朴实,令人泣下。茂源老汉养了四儿一女:金锁、银锁、铜锁、铁锁和香草。当大儿子金锁才十岁的时候,茂源妻被雷电打死。他从此既做爹来又做娘,带着一群小儿女艰难地度日。这当儿,枣花娘也死了丈夫,带着独生女儿枣花从外地来到茂源所在的这个小村子落户。由于生计困难,常常得到茂源的帮助。枣花娘年岁不大,长得俊俏,渐渐地对茂源由感激而生爱慕。在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由于机缘凑合,他们在一个瓜棚里发生了故事。茂源说:“大妹子,咱们两家搬到一块住,行吗?”枣花娘说:“大哥,你看着办吧!”可是茂源过了一宿就变卦了。不是他负心,而是他不敢。他的妻弟不允许他再娶。他也深感这样做对不住他死去的妻子。她是为了给他送雨具而让雷电击倒的。他担心这样做别人会“指脊梁骨”。他所接受的传统的道德观念,他作为一个乡下农民的理性不让他再娶一个寡妇为妻。但是他又强烈地爱着枣花娘。在理性和情感的冲突面前,他选择了理性而牺牲了情感。
他觉得深深地辜负了枣花娘。为了弥补这一情感上的缺失,为了照顾被他辜负了的枣花娘,并且为这种照顾找到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他对枣花娘说:“大妹子,你一个人带着一个孩子,不易。枣花和铜锁是一年生的,咱们就订个娃娃婚吧?”枣花娘说:“大哥,你做主吧!”
枣花是一个很善良也很聪慧的姑娘,她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情人,叫小庚,为人正直,能干,富于同情心,而且吹得一口好箫。而铜锁则愚昧,顽劣,一个十足的二杆子货。枣花不愿意做他的妻子,但是在母亲的命令之下,最后还是屈从了。很显然,这是一个悲剧,而悲剧的实质,则是伦理和情感的冲突。一种外在的伦理力量的介入,使得枣花无可奈何地牺牲了情感;铜锁则仅仅是出于一种低层次的占有欲而强娶了枣花,而枣花由于没有为他生下孩子,又受尽了他的凌辱。
茂源和枣花娘,枣花和小庚,两代人都陷入了痛苦的深渊。无尽的相思,无尽的悔恨,无尽的折磨。茂源老汉知道自己的三儿媳不堪忍受儿子的凌辱而怀有异心。为了维护这个风雨飘摇之中的小家庭的稳定,他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感情投资。他尽量让枣花多回娘家帮助她娘;茂源自己对枣花娘的馈赠,也尽量让枣花去转达;二是严加防范。养一条大黄狗,时刻尾随着枣花;同时把房前屋后打上篱笆,圈住枣花,不让她出去与小庚相会。这篱笆墙正是一堵封建伦理的围墙,一堵小生产者的理性的围墙,正是它,拦截了青年男女的合乎人性的情感交流,堵塞了青年男女的正常的爱情幸福。所以歌曲一再地唱到:“只有那篱笆墙影子咋那么长?只有那篱笆墙影子咋那么长?还有那看家狗叫的叫的咋就那么狂?”
这是在封建伦理的强行干预之下,爱情不得其所的深沉的叹息。爱情是什么?用一句哲学术语来表达,就是主体的对象化。“在爱情里最高的原则是主体把自己抛舍给另一个性别不同的个体,把自己的独立的意识和个别孤立的自为存在放弃掉,感到自己只有在对方的意识里才能获得对自己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就只在我身上生活着,我也就只在对方身上生活着;双方在这个充实的统一体里才实现各自的自为存在,双方都把各自的整个灵魂和世界纳入到这种同一里。”(黑格尔《美学》第二卷第三部分第二章)爱情不得其所,则意味着主体不为对方所承认、所肯定、所接纳。从这个意义上讲,爱情的痛苦是深沉的,内蕴是丰富的,因而是极易引起人们的理解和同情的。
如果这种情感能够得到升华,也就是说,主体所要求于对方的,只是对自己的人格与精神的重视,而不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既不要求占有对方,也不要求对方占有自己,那么,这种痛苦不仅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而且还会转化为一种人生的力量,使自己的人格得以补偿,灵魂得以提升。这样,这种情感便成了一种“上品”的情感,而茂源和枣花娘、枣花和小庚,就不会陷入痛苦的深渊了。如上所述,这种“上品”的情感在我国当代的流行歌曲当中是很少的。我听过不少流行歌曲,觉得只有像《掌声响起》这样的歌曲,还算差强人意:
孤独站在这舞台,
听到掌声响起来,
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
多少青春不在,
多少情怀已更改,
我还拥有你的爱。
好像初次的舞台,
听到第一声喝采,
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
经过多少失败,
经过多少等待,
告诉自己要忍耐。
掌声响起来,
我心更明白,
你的爱将与我同在。
掌声响起来,
我心更明白,
歌声交汇你我的爱。
歌曲的主人公是一位歌女。她所表达的是她获得爱之后的感动。不过这种感动并不甜俗,而是显得比较高贵。她只是为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存在而感动。她并不企求全部地占有对方或把自己奉献给对方,对方也只是通过掌声传达对她的理解、崇拜和钦慕,并没有流露占有的欲望。这种爱只是用歌声和掌声来交流,不需要用肉体来交流,更不需要用婚姻来联结。这种爱是心灵的爱,足以升华人的品德,提高人的境界,增强人生的信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以及由此而规定的现代化的情感方式的形成,爱情将成为一种摒弃了伦理色彩的至真至纯的情感关系,婚姻也将不仅是一种伦理关系而主要是建立在真正的爱情基础之上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关系。恋爱既不全是以占有对方为初衷,恋爱的失败也不会由于不能占有对方的肉体而痛苦。诚然,由于恋爱“纯粹是主体心情和个人特殊情况方面的私事”(黑格尔语),由于它的偶然性,失恋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失恋者会因此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升华自己的灵魂。在那个时候,《昨夜星辰》一类的歌曲会减少,《温馨的世界》一类的歌曲会更少,而《掌声响起》一类的歌曲则会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