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流行歌曲歌词选》前言

二、《当代流行歌曲歌词选》前言

唐宋词的广为流传,也有选家的一份功劳在内。通过选词,使优秀的作品得以保存和流传开来;通过选词,为歌词的爱好者提供一个可供案上欣赏的文本;通过选词,为歌词作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对象;通过选词,推动歌词的评论和研究。

呈现给读者诸君的,是一部当代流行歌曲的歌词选本。是歌词,也是新诗。

本书精选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大陆上广为流行的歌词160首,按内容分为“江河万古流”、“弯弯的月亮”、“我的未来不是梦”和“再回首”四辑。第一辑为颂赞歌曲,第二辑为乡恋歌曲,第三辑为青春歌曲,第四辑为爱情歌曲。

这些歌词,有港台歌词作家的佳构,有大陆作家的名篇,也有少量的民歌。这些民歌的确切的问世年代不一,大抵都在20世纪中叶以前,然其广为流行,则在80年代。故酌情收录,以备一格。

作品的遴选,主要是两个标准。一是情调健康,感受独特;二是文词优美,风格隽永。没有所谓名家、地区、题材、流派方面的平衡和照顾,一切以作品本身的艺术质量为依据。

作家的年龄有长有少,但作品都同属于一个时代,故作品的排列不分先后,也不论名次。同一作家的作品则放在一起,以便读者作整体之揣摩。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后一种为好。”他说的“嘴唱”的诗歌,便是歌词。中国的诗,原是可以唱的。《诗经》就是一个歌词的选本,里边有庙堂雅歌,更有各地的民歌。诗乐舞三位一体,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宋代。我们称羡不已的宋词,便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也就是从宋代开始,诗歌开始分化为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宋词是嘴唱的,大都脍炙人口;宋诗是眼看的,往往味同嚼蜡。诗之能唱,流布便广,接受者便多。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讲,好的作品,总是接受者和作者所共同完成的。诗之不能唱,流布便不广,接受者便不多,其价值只能得到有限的实现,有的永远只是一个“文本”而已,没有获得“作品”的意义。这便是作家或诗人的悲哀了。中国诗之全不能唱,是从宋诗开始的;中国诗之衰败,亦始于宋诗。“五四”以来的新诗,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做过许多努力,但成就并不乐观,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不能唱。不仅不能唱,甚至不能吟诵,许多新诗连押韵都不要。许多人认为,中国的新诗是学外国诗,其实也只是得其皮毛。外国的好诗,也是可以唱的。拜伦、雪莱、莎士比亚、歌德和普希金的作品,许多都是借着音乐的翅膀,才得以飞渡重洋,传遍世界的。尤其是歌德的诗,堪称歌唱的典范。罗曼·罗兰在《歌德与音乐》中讲到:“一个歌德是诗中的音乐家,正如一个贝多芬是音乐中的诗人一样。而那些单是音乐家和那些单是诗人的人,不过是些列国的诸侯,歌德和贝多芬却是灵魂宇宙的至尊。”翻检歌德的诗集,短诗中几乎没有不能唱的。据不完全统计,仅由舒伯特、贝多芬、古诺、莫索尔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谱曲,且传播到中国来的就有《野玫瑰》、《魔王》、《五月之歌》、《土拨鼠》、《花之歌》、《跳蚤之歌》等20多首(参见瞿琮《歌词审美小札》)。歌德之外,它如莎士比亚的《听、听、云雀》、《布谷》,彭斯的《友谊地久天长》、《我心怀念高原》,缪勒的《冬之旅》、《一个磨坊小姑娘》,海涅的《洛雷莱》、《乘着歌声飞翔》、《莲花》、《你好像一朵鲜花》,席勒的《欢乐颂》,普希金的《我美好的黄金的青春》,莱蒙托夫的《摇篮曲》,雨果的《小夜曲》、《假如我的歌声能够飞翔》,易卜生的《苏尔维格之歌》,舒伯特的《鳟鱼》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嘴唱”的诗,而这一些,还仅仅是就其传到中国的一小部分而言。

中国新诗的不能唱,既违背了中国古诗的优良传统,也没有得到外国优秀诗之精髓。它的不景气是情理之中的事。

好在中国的新诗,还有一个优秀的品种,这便是歌词,即嘴唱的诗。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田汉的《夜半歌声》、《梅娘曲》,李叔同的《送别》等,便属于这一类,所以至今传在人口。

“五四”以来中国歌词的繁荣,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十几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大文化环境的改善,审美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调整,人们的艺术知觉的复苏,以及流行歌曲的风靡,为中国歌词的繁荣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新时期歌词的最大特点是个性化与世俗化。“五四”以来的歌词并不算少,但好的歌词不能说很多。长期以来,我们的不少歌词只有共性而没有个性,只表现政治教条而不表现人的真情,不表现人的喜怒哀乐,不触及人情人性的领域。实际上只是一种政治的传声筒和标语口号。而新时期歌词的成功,就在于它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超越了政治的传声筒和标语口号这一音乐文化的外显层次,而进入到一种并不脱离政治,却与时代、人生、人性相呼应的精神文化的深隐层次。这些歌词实质上是一种世俗文化,或文化的一种世俗形态。由于在题材、情感、语言和风格方面具备这种世俗的品格,显得通俗、亲切,毫不装腔作势,所以它赢得了最为广大的接受者。俄罗斯著名歌词作家伊藤科夫斯基说过:“在我看来,如果一首歌里面包含了关于某个人的命运,关于某一件事情,或者关于我们现实生活某个时期的故事,这首歌就很能受欢迎。人们从它里面能知道某种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单单凭着这一点,这样的歌不但唱起来更有味道,甚至听起来也更有味道。”这就是讲一首词如果能表现人的命运,表现一个时代的人们所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从而给人们新的文化信息,新的精神启示,新的感觉与新的感动,那么这首词就一定会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流传开来。新时期歌词正是这样。它并不力图向人们劝谕什么,灌输什么,并不装腔作势,它只是非常平易、非常亲切地向人们叙说着人们所关心的事情,传达着人们心中所有而口中所无的情感,给人以安慰,以启发,以愉悦,以休息,以美的享受。它以平常的姿态,伴随着流行音乐而走向家庭、走向酒吧、走向市井、走向人们心灵的领域。它是一种世俗文化。

也许正是由于它的俗吧,它的成功在此,它的不被传统的文学批评家所重视亦在此。而俗文学往往就是真的文学、美的文学。

我们编辑这个歌词选本,正在于帮助广大的读者了解这份俗文学,认识这份俗文学。正在于给广大的诗人和新诗爱好者提供一个新的读本。正在于为当代的文学批评提供一个新的观照对象。我们坚信,唐宋词的广为流传,也有选家的一份功劳在内。通过选词,使优秀的作品得以保存和流传开来;通过选词,为歌词的爱好者提供一个可供案上欣赏的文本;通过选词,为歌词作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对象;通过选词,推动歌词的评论和研究。

这个选本,也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我们从图书馆和书市上找来120多个歌本,然后约请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三十余位同学从中初选出3000多首歌词。在这个基础上,才由我本人最后选定这163首歌词。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这个选本的选目未能事先征求更多专家的意见,可能某些作品选得不够恰当,也可能还有更好的作品未能入选。在此,我要向读者表示歉意,并期待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