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和他的《钗头凤》——兼谈陆游休妻之迷
五、陆游和他的《钗头凤》——兼谈陆游休妻之迷
陆游的《钗头凤》这首流传千古的名作,据说是为其前妻唐婉而作的。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成为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也成为这首词的重要的传播媒介。
(一)陆游其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guàn),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人。
关于他的名和字,过去有这样一个传说。
说是陆游的母亲在生他之前,梦见了北宋时的著名词人秦观(guàn),即秦少游。他母亲把这个梦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觉得很神奇,所以在他出生之后,就把秦少游的字作为他的名,把秦少游的名作为他的字。(见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乙)
这个传说包含了什么意思呢?
第一,是说陆游的母亲,是秦少游的一个“粉丝”。秦少游是北宋的著名词人,他的作品成就很高,影响很大,传诵很广,在他生前和身后,都有许许多多的“粉丝”,而陆游的母亲,正是这许许多多的“粉丝”中的一个。
第二,是说秦少游是陆游的前身,陆游是秦少游投胎转世。陆游生来就是要做词人的。有趣的是,多年以后,果真就有这么一个人,拿了一幅自己收藏的秦少游的画像,请陆游题诗一首。陆游的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晚生常恨不从公,
忽拜英姿绘画中。
妄欲步趋端有意,
我名公字正相同。
——陆游《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
由于有那么一个梦,又加上有这么一首诗,于是这个传说,就被一些人当成一个真实的故事,传播了800多年。
其实,陆游的这首诗,不过是一时兴到之作。至于他母亲的那个梦,更是无从考证。
那么,陆游的名和字,究竟有没有什么来历呢?来历自然是有的。
第一,陆游有四兄弟,他是老三。老大叫陆淞,老二叫陆浚,老三叫陆游,老四叫陆涭。四兄弟的名字,都带一个水字旁。陆游之所以叫陆游,在他父亲那里,是有通盘考虑的。
第二,古人的名和字,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不是随便取的。陆游的名和字,来源于《列子》这本书:
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
——《列子·仲尼第四》
陆游的名和字,来源如此,不是来源于那个传说中的梦。
传说中的那个梦,说明陆游的母亲是秦少游的一个“粉丝”,是秦少游的一个崇拜者。这是不大可能的。如果陆游的母亲真的是秦少游的“粉丝”,真的是秦少游的崇拜者,那至少说明,她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一个具有几分浪漫色彩的人,一个懂得什么是爱情,至少是能够理解自己亲生儿子的爱情的人。如果是这样,那么陆游的婚姻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钗头凤》这首词,也许就不会出现了。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再讲。
说到陆游本人,相信大家对他并不陌生。他是南宋最著名的诗人,也是整个唐宋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陆游是唐宋时期写诗最多的人。他从12岁开始学习写诗。成年以后,几乎每天都写诗,有时候一天写好几首,一直写到85岁,写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流传到今天的诗,多达9400多首,接近《全唐诗》的五分之一。
陆游的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很高。像大家熟悉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等等,就是他的名句。
陆游的临终遗言,就是一首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陆游一直到死都在写诗,一直都死都不忘国事,不忘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大业。所以陆游不仅是一位大诗人,而且是一位以统一祖国为己任的大诗人。
陆游的诗,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800年来,每当国难临头的时候,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就是拿陆游的这些诗来激励自己,唤醒同胞,振奋民族精神。
陆游在中年以后自号“放翁”,好像很旷达。其实在情感方面,他绝对属于那种执著型的男人。他一生,有三件事情最为执著:
一是收复中原;
一是写作;
一是对前妻唐婉的爱情。
陆游的《钗头凤》这首词,就是为唐婉而作的。
(二)陆游休妻
那么,他和唐婉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宋元之际的著名词人、诗人和学者周密,在他的《齐东野语》一书里,有这样一条记载,叫做《放翁钟情前室》:
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姑。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先知挈去,然事不得隐,竟绝之。
——周密《齐东野语》卷一
这个唐氏,就是唐婉,据说是陆游母亲的娘家侄女。陆游娶她时,大约20岁。
唐婉很漂亮,又有文才,陆游非常爱她,她也非常爱陆游,所谓“伉俪相得”,就是情投意合。但是,陆游的母亲不喜欢这个儿媳。不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就是逼迫陆游休妻,把这个儿媳赶出家门。
做母亲的要赶走儿子深爱的女人,陆游本人又是一个什么态度呢?
陆游非常痛苦,但是又不能违抗母亲的旨意。在母亲和妻子之间,在封建礼教和个人爱情之间,他和中国古代的其他许多男人一样,迁就了前者而牺牲了后者。
他无可奈何地写了一纸休书,把妻子休了。但是,他又不忍心和妻子彻底分手。怎么办呢?他就在外头找了一处房子,让唐婉住进去,自己则隔三差五地去看她。他以为这样过一段时间,等母亲的气消了,就可以把妻子接回来的。
不料这事还是被他母亲知道了。他母亲非常愤怒,居然带人去捉拿唐婉。幸亏陆游事先知道了这事,把唐婉带走了,藏在了另外一个地方。
她母亲高低不依,一定要他和唐婉断绝来往。他最终还是拗不过母亲,和唐婉彻底分手。
陆游后来按照母亲的意志,娶了王氏夫人。唐婉也改嫁给绍兴府城的一个皇室子弟,叫赵士程。这赵士程和陆游,还有一点亲戚关系,赵士程是陆游的姨妈的侄儿子,也就是说,陆游和赵士程,还可以算是表兄弟,不过似乎没有什么来往。
(三)两首《钗头凤》
陆游和唐婉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很短,前后只有两年。九年以后,也就是陆游31岁的那年春天,他去绍兴府城东南的一处很有名的私家园林——沈园游览。正是在这个沈园里,他和唐婉不期而遇。
当时唐婉正陪同她的后夫赵士程在游沈园。见到陆游之后,她没有回避,而是直接向赵士程讲了。赵士程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和陆游又有那么一点亲戚关系,出于对陆游的尊重,也出于对唐婉的尊重,他就叫唐婉准备一些酒菜,款待陆游,他自己却回避了。
陆游见到分别近十年的唐婉,真是悔恨交加,惆怅不已。于是就在沈园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流传了850年的经典作品《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瘐。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红酥手”,就是红润而细嫩的手。“黄滕酒”,就是用黄纸封口的酒,也叫黄封酒,这是一种由官府酿造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满城春色,宫墙里的柳树一片新绿。这三句是回忆他们当年的幸福生活。那是一个美丽的春天,他们来到一处园林。唐婉用自己红润而细嫩的双手,为他斟下黄封酒。“宫墙柳”不一定是沈园的柳树。绍兴曾经是越国古都,南宋时又是陪都,这个“宫墙”可能就在绍兴。
“东风恶”这三个字值得注意。我们知道,东风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能使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另一方面,它又能使百花凋零,大地一片狼藉。“东风恶”,在这里比喻一种势力,一种破坏了他们的爱情和婚姻的势力,一种封建势力。这种势力,其实就是来自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也像东风一样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母亲生养了他,这是她“善”的一面;另一方面,母亲又亲手扼杀了他的爱情,毁灭了他的婚姻,这是她“恶”的一面。陆游为尊者讳,不便于那么直白地讲母亲的过错,只好用“东风恶”来比喻。这个比喻是恰当的。
因为“东风恶”,所以“欢情薄”。“欢情”就是夫妻之间的那种欢乐、幸福的感情。“欢情薄”,就是说这种欢乐和幸福的感情不能长久,不能长相厮守。“一怀愁绪”,就是满怀的愁绪。“离索”,就是离群索居,就是离别。“几年离索”,就是已经分离几年了。陆游写这首词时,刚好31岁,他和唐婉分手,至少也有九年了。
“错!错!错!”是陆游的怨恨之词,也是他的悔恨之词。怨恨的是母亲,悔恨的是自己。母亲固然是错了,可是自己不敢违抗母亲的旨意,伤害了自己深爱的女人,更是错上加错,大错特错,所以一连用了三个“错”。
再看词的下片。“春如旧,人空瘦。”这两句回到现实。春天还是从前的那个春天,但是人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人了。唐婉已经成了别人的妻子。也许赵士程是很爱唐婉的,但唐婉是不是也像爱陆游一样地爱赵士程呢?显然不是。唐婉过得并不幸福,并不开心。要不然,怎么会“人空瘦”呢?
唐婉旧情难忘。见到陆游,更是伤心不已。“泪痕红浥鲛绡透。”“鲛绡”,原指衣服,这里指手帕。传说南海中有一种鲛人,一半像人,一半像鱼,通俗地讲,就是神话中的那种美人鱼。传说有一条美人鱼曾经游到岸上来,借住在一户人家那里。每天织绡,就是织那种丝质的衣服,[1]然后拿出去卖。有一天,美人鱼要离开了。临行之前,她向那一家的主人要一个盘子,“泣而出珠”,就是对着那个盘子流泪,实际上流下来的不是泪,而是一颗又一颗的珍珠,一直流到装满一盘才离去。美人鱼其实是用珍珠来回报那一家的主人。这就是“鲛人泣珠”的故事。
“鲛人泣珠”的故事是一个凄美的故事。陆游在这里把唐婉用的手帕比作“鲛绡”,实际上也是饱含了一种凄美的感觉。唐婉流了许多的泪,把脸上的胭脂全都打湿了,把手帕都湿透了。“浥”,就是打湿。胭脂是红的,所以叫“泪痕红浥”。
“桃花落”,是说春天又要过去了。桃花飘零,比喻女人不幸的命运。“闲池阁”,是写沈园里的池塘,亭台楼阁,都是那样的冷清。这两句是写景,也是写心情。心情不好,觉得周围的环境都是那样冷清,没有生气。
“山盟虽在,锦书难寄。”“山盟”,就是爱人之间的海誓山盟。“锦书”,就是夫妻之间的情书。这是一个典故。五胡十六国的时候,在前秦这个国家,有一个叫窦滔的人,本是秦州刺史,后来被流放到西部沙漠之地。他的妻子苏蕙非常思念他,日思夜想而不得见其面,于是就写诗,然后把这些诗都织在锦上,这就是回文旋图诗。所谓回文旋图诗,就是可以宛转循环读的诗。这种回文诗,读起来非常伤感。后来,人们就把夫妻之间的情书称为“锦书”。陆游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我们之间的海誓山盟虽然还在,但是我们已经没有书信往来的自由了。因为唐婉已经再嫁,自己也已经再娶了。“莫!莫!莫!”三个字,就是罢了罢了,无可奈何的意思。
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陆游和唐婉之间的这种真挚的感情,感受到唐婉的悲伤,感受到陆游的悔恨,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封建家长的专横、霸道、不近人情,感受到封建礼教的可恶。因此,这首词是有很高的认识价值的。
从艺术上来看,这首词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多用对比。例如用昔日的“红酥手”对比今日的“人空瘦”;用昔日的“满城春色”对比今日的“桃花落”,又用“东风恶”对比“欢情薄”。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物是人非”的感觉非常强烈,人物的爱憎非常分明。
二是多用短语。全词只有两个长句,其余的都是短语。短语多,音乐的节奏就显得很急促,人物的感情就显得很激越,这样就能更好地表达词人内心的那种痛苦和悔恨。
这首词是为唐婉写的。据说唐婉读了这首词之后,自己也和了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阑”,就是栏杆。“斜阑”就是斜靠着栏杆。在风雨飘摇、百花凋零的黄昏,她总是要流泪,脸上总是有泪痕。她想把自己内心的痛苦写出来,总是难以下笔。常常是一个人斜靠着栏杆,在那里自言自语。
“秋千索”,就是秋千架上的绳索。“病魂常似秋千索”,是说自己总是病病歪歪的,就像秋千架上的飘飘荡荡的绳索。“夜阑珊”,就是夜色将近。晚上总是失眠,天都快要亮了,还是睡不着。因为睡不着,所以能够清清楚楚地听到城楼上传来的号角的声音。如果是睡得好,睡得踏实的话,恐怕是城头上打雷,她也未必听得到。
白天流泪,晚上失眠。这种状况是很容易被人发现的。怎么办呢?她就咽下眼泪,强颜欢笑。瞒着自己的丈夫,瞒着自己的丫头,瞒着自己的公婆,瞒着身边的一切人。
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唐婉内心的痛苦和压抑,可以感受到再婚之后的唐婉并不幸福。这倒不一定是赵士程对她不好,而是因为她自己总是不能忘记那一段不幸的婚姻,不能忘记那一段被毁灭的爱情,不能忘记自己深深爱着的陆游。
总之,这一次和陆游的不期而遇,对唐婉的刺激实在是太大了。据说唐婉写过这首《钗头凤》之后,没过多久,就含恨去世了。
曾经有人提出疑问,说这首《钗头凤》,真的是唐婉写的吗?有没有附会的成分?
在这里,我要做一点说明。据南宋学者陈鹄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讲,他当年看到的唐婉所作的《钗头凤》,实际上只有“世情薄,人情恶”这两句,其他的词句都找不到了。但是到了明代,在卓人月编的《古今词统》这本书里,这首《钗头凤》又成了一首完整的词。因此有人推测,这首词,可能是后人补齐的。
也有人认为,毕竟明代离南宋不远,也许明代人真的从哪里找到了唐婉《钗头凤》的原作,也未可知。
我认为,虽然这首署名为唐婉的《钗头凤》,在著作权方面还存在一些争议,但是,它的问世,它的广为传播,至少说明了陆游的婚姻悲剧,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同情;也说明了陆游的那首《钗头凤》,曾经传播得很广,并且得到了人们的强烈共鸣。
署名为唐婉的《钗头凤》,是陆游的《钗头凤》在传播过程中的一个衍生品。而前者的传播,又进一步推动了后者的传播。
(四)陆游休妻之迷
两首《钗头凤》,一段生死情。八百多年来,陆游和唐婉的婚姻悲剧,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这一出悲剧,主要是由陆游的母亲一手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陆游的母亲,为什么一定要拆散这一对恩爱夫妻呢?既然唐婉是她的亲侄女,为什么她就不能担待一些,宽容一些呢?
在回答第一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回答第二个问题。这就是:陆游的前妻唐婉,究竟是不是她母亲的亲侄女?或者说,这两个女人,究竟是不是姑侄关系?
南宋的学者陈鹄和刘克庄在说到这个问题时,并没有说过她们两人是姑侄关系。只有宋元之际的周密这样说过。这个说法难免让人产生怀疑,因为毕竟是嫡亲姑侄。赶走了唐婉,不等于是和自己的亲兄弟完全翻脸了吗?不等于是得罪了所有的娘家人吗?这个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据现代学者考证,南宋时的绍兴府城里,有两家姓唐的,都是名门望族。一是北宋名臣唐介家族。唐介有六个孙子,他们的名字都有一个“心”底,如唐懋、唐愿、唐恕、唐意、唐愚、唐憑等,陆游的母亲就是唐介的孙女;一是北宋名臣唐翊家族。唐翊有三个儿子,他们的名字都有一个“门”字框,即长子唐闳,次子唐闶,三子唐阅。唐婉就是唐闳的女儿。陆游舅舅的名字都有一个“心”字底,没有一个是“门”字框的。(参见于北山《陆游年谱》,及杨钟贤、张燕瑾《陆游<钗头凤>鉴赏附记》)由此可见,陆游的母亲唐氏和陆游的前妻唐氏,虽然都姓唐,但并非姑侄关系。
下面回答第一个问题,也就是陆游的母亲,为什么一定要拆散这一对恩爱夫妻?
陆游的母亲为什么一定要拆散这一对恩爱夫妻?也就是说,她为什么要逼迫自己的儿子休妻?理由是什么?由于陆游本人不便明说,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古人的休妻是有条件的。这就是所谓的“七出”:
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仪礼·丧服》[唐]贾公彦疏)
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第一,不孕无子;第二,红杏出墙;第三,不孝父母;第四,多嘴多舌;第五,偷盗行窃;第六,妒忌无量;第七,身患恶疾。
我们现在不妨对照这七条,做一个分析和判断,看看唐婉究竟犯了哪一条?
第一,不孕无子。陆游娶唐婉的时候是20岁,和唐婉离婚的时候是22岁。也就是说,唐婉和陆游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前后只有两年。谁都知道,怀孕生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酝酿的。一个女人结婚两年没有怀孕生子,不等于第三年、第四年不能怀孕生子。以这一条理由来休弃唐婉,肯定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红杏出墙。这一条有没有可能,要看她和陆游之间的感情如何。我们知道,她和陆游的感情是非常好的。所谓“伉俪相得”,“琴瑟甚和”,就是说夫妻之间相处得非常好,情投意合,鱼水情深。她死后50多年,陆游已经84岁了,还在写诗怀念她。可见她对陆游是非常热爱,也非常专一的。如果她是一个红杏出墙的人,陆游会怀念她几十年,一直怀念到死吗?可见“红杏出墙”这一条,也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不孝父母。一个媳妇能不能孝敬公婆,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她爱不爱自己的丈夫,二是她有没有教养。唐婉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她怎么会不孝敬丈夫的父母呢?至于她有没有教养,我们不妨来考察一下她的娘家是个什么样的家庭。
唐婉的祖父叫唐翊,北宋进士。他在宋徽宗宣和年间,做过鸿胪少卿,六品官,相当于现在外交部礼宾司的一个司长。据绍兴地方文献记载,这唐司长有三个儿子:长子唐闳,次子唐闶,三子唐阅,都是进士出身的朝廷命官。
唐翊的长子唐闳,在北宋时做过郑州通判,相当于现在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政府的秘书长。南宋时,曾任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南宋时的江南东路,管辖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三个省的一部分;转运使管理这一路的财政、税收、军用物质储备、审计、监察、组织、人事、农业等等,比今天一个省长的级别还要高。转运判官的地位,仅次于转运副使,相当于今天的一个正厅级干部。这唐厅长有一个女儿,就叫唐婉,也就是陆游的前妻。
唐婉的祖父、父亲和两个叔父,都是进士出身的朝廷命官。唐婉属于典型的名门之女。出生在这样一个既有文化又有地位的家庭里,唐婉是有条件接受好的教育的。她能填词,就说明了这一点。那么,在孝敬公婆这一方面,她难道就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吗?她难道连这一点教养都没有吗?可见“不孝父母”这一条也是很难成立的。
第四,多嘴多舌。一个女人是不是一个多嘴多舌、搬弄是非的人,也取决于她的教养。刚才说过,唐婉的祖父、父亲,还有两个叔叔,都是当朝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最有文化教养的那一部分人。他们的人生信念,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的前提是“齐家”,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包括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如果连自己的子女都教育不好,还齐个什么家,治个什么国呀!所以我们不难判断,唐婉在娘家,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因而在婆家,不会是一个多嘴多舌、搬弄是非的女人。再说陆游何许人也?那可是一个修养非常好的诗人和学者,他刻骨铭心地爱了一辈子的女人,怎么可能是一个多嘴多舌、搬弄是非的人呢?可见这一条也是站不住脚的。
第五,偷盗行窃。偷盗行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穷,手上“差钱”,想得到的物质享受得不到,使得他(她)不顾廉耻。上边讲过,唐婉的父亲,是一个管财税、管物质的厅级干部,宋代文官的待遇又很优厚,比历朝历代都优厚,他“差钱”吗?肯定不差。唐婉的公公陆宰呢,北宋末年做过转运副使,比唐婉父亲的级别还要高,相当于一个副省级干部。南渡以后,虽然所担任的多是一些闲职,但是级别并没有降。他“差钱”吗?肯定不差。再说唐婉的丈夫陆游本人,早在12岁的时候,就“以荫补登仕郎”,也就是说,因为祖父、父亲的关系,还没有成年就当官了。虽然官不大,怎么说也是一个副处级干部吧?他“差钱”吗?肯定也不差。父亲不“差钱”,公公不“差钱”,丈夫也不“差钱”,唐婉怎么可能“差钱”呢?唐婉既不“差钱”,怎么可能会去偷盗行窃吗?可见这一条也是站不住脚的。
第六,妒忌无量。妒忌要有对象。在封建社会,作为一个官太太,她所妒忌的对象,往往就是丈夫的别的妻妾。也就是说,在一个封建家庭里,妒忌往往是妻妾之间发生的事情。唐婉是陆游的结发妻子,在陆家生活的那两年,他的丈夫是没有纳妾的。她的丈夫既无大妻,又无小妾,她有谁可以妒忌呢?可以说,一个都没有。可见这一条也是不能成立的。
第七,身患恶疾。什么是恶疾?恶疾就是不治之症。汉代学者何休把恶疾列为七种,即喑、聋、盲、秃、跛、佝、疠,也就是俗话说的哑巴、聋子、瞎子、秃子、跛子、驼子、麻疯病人。这未免太宽泛了。这七者中,真正的恶疾,只有麻疯病。这种病,传染性强,患者浑身溃烂,毛发凋零,手指变形,在古代为不治之症。得了这种病,既不能参与祭祀,也影响生育和日常生活,所以在古代,属于被休弃的条件。可是我们看看唐婉,她是这种人吗?陆游写给唐婉的《钗头凤》那首词,第一句,就是“红酥手”。什么是“红酥手”,就是白里透红的手,就是红润而细嫩的手,这分明是一双健康人的手。唐婉不仅手好看,身材也很好看。陆游75岁怀念唐婉的那一首诗写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什么是“惊鸿”?“惊鸿”这两个字,原是曹植用来形容那位洛水女神的,所谓“翩若惊鸿,宛若游龙”(《洛神赋》),是说那位洛水女神的身材特别苗条,动作特别矫健而轻盈,就像受了惊的白天鹅,或者黑天鹅。陆游用这两个字来形容唐婉,可见唐婉的身材非常苗条,也非常健美。唐婉哪里有什么恶疾?哪里有什么不治之症?可见这一条也是不能成立的。
由此看来,在那个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在男人休妻的七个条件中,唐婉一个都够不上。也就是说,唐婉并不在所谓的“七出”之列。
既是这样,唐婉的最终被休弃,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比陆游的年代稍晚的南宋另一位大诗人刘克庄,提出了这样一个看法。他说:
放翁少时,二亲教督甚严。初婚某氏,伉俪相得。二亲恐其惰于学也,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八
意思是说,陆游年轻的时候,他的父母对他的管教和监督是很严厉的,希望他能专心学业,今后考一个进士回来,甚至是一个状元回来。但是陆游呢,因为新婚燕尔,儿女情长,朝朝暮暮都跟这个美丽多情的老婆泡在一起。他的父母担心这样下去,会耽误陆游的学业,进而耽误他的前程。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逼迫陆游休妻,把唐婉赶出家门。刘克庄甚至说,唐婉被休弃这件事,他是从陆游的弟子曾黯那里听来的。言下之意,是说这件事情是真实可信的。
我个人认为,刘克庄的这个说法也不是没有一点依据。因为就在陆游和唐婉结婚的前一年,也就是在他19岁的那一年,他确实参加过一次进士考试,但是没有考上。陆游自己也承认这一次考得很糟糕,所谓“二十游名场,最号才智下。”(见《读王摩诘诗爱其散发晚未归……》)。“二十”,在这里是举其成数,实际上是19岁。既然有过一次名落孙山的经历,所以他的父母对他的管教和监督就更为严厉了。这一点,有点像今天的那些考高落榜的孩子的父母。“你看你,连个大学都没考上!还谈恋爱!从今以后,你别想出这个家门!你敢出去,我就打断你的腿!”
问题是,唐婉这个晚辈,可能没有长辈那么功利。她可能把爱情看得更重要一些,可能更重视陆游自己的感觉。只要陆游去找她,她可能就没有拒绝过。用传统的观点来看,她可能没有尽到规劝丈夫的责任。这就让她的公婆很生气,尤其是她的婆婆,简直就是怒火中烧。也许正是在这种愤怒情绪的支配之下,他们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逼迫儿子休妻。
也许这个理由还不能完全令人信服。难道为了让儿子的学业,就一定要赶走儿媳吗?难道就没有别的法子了吗?
我认为,为了儿子的学业而赶走不懂规劝儿子的媳妇,这可能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或者说更深层的原因,也许还不在这里。
南宋学者陈鹄讲:
放翁先室琴瑟甚和,然不当母夫人意,因出之。
——陈鹄《耆旧续闻》卷十
宋元之际的学者周密也讲:
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
——周密《齐东野语》卷一
所谓“不当母夫人意”,所谓“弗获于其姑”,就是不讨婆婆的喜欢。这个不喜欢,不是那种因为一时一事所引起的不喜欢,而是一种情结,一种心理上的反感和排斥。
据《山阴陆氏族谱》记载,陆游的母亲,由于丈夫陆宰被封为会稽县开国子,她也被封为鲁国夫人。无论这个荣誉是在她生前得到的还是死后得到的,我们都可以判断,她是一个有权势的老太太。作为一个有权势的老太大,不喜欢一个年轻的媳妇,从心理上反感、排斥这个年轻的媳妇,这个年轻媳妇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让她在心理上受不了。于是她就利用自己作为一个封建家长的权力,找一个借口,把这个年轻媳妇赶走,这个说法是不是可以成立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封建社会的婆婆,有时候,甚至不需要任何别的理由,仅仅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就可以利用自己作为封建家长的权力,把一个年轻的媳妇赶走。汉代乐府民歌中有一个作品,叫做《孔雀东南飞》,作品中的那个年轻媳妇刘兰芝,不就是因为不讨婆婆的喜欢而被赶走的吗?从她丈夫焦仲聊的角度来看,从广大读者的角度来看,刘兰芝有什么错?可以说,一点错也没有!同样不符合“七出”中的任何一条。
一个做婆婆的,因为在心理上不喜欢儿媳,就找一个什么理由把她赶走,这种例子在中国古代并不少见。而唐婉,不过是做了一个现实版,或者南宋版的刘兰芝而已。
(五)终生之憾
和《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刘兰芝不一样的是,陆游、唐婉没有选择自杀,没有选择解脱,而是选择了终生的痛苦、悔恨和遗憾。
唐婉在三十岁左右就去世了。她把无尽的思念、痛苦和悔恨留给了陆游。后来的陆游,又写了多首怀念唐婉的诗。可以说,一直到死,他都没有从这种思念、痛苦和悔恨中解脱出来。
陆游后来住在鉴湖的三山。晚年的时候,每次进城,都要登上禹迹寺,眺望当年和唐婉相会的那个沈园。
据统计,陆游直到84岁,都在写诗怀念唐婉。从59岁到84岁,他写下的怀念唐婉的诗,至少有10首之多。
可以说,越到晚年越思念,越到晚年越痛苦,越到晚年越悔恨。这说明陆游后来的婚姻并不幸福。有学者指出,在陆游一生写的9400多首诗中,竟然没有一首是专门写给后来的王氏夫人的。
陆游对自己的母亲是怀有怨恨的。出于为尊者讳,他不便于明说母亲的过错,但是我们注意到,在他怀念唐婉的那些诗中,经常出现一种水鸟的名字,这就是“姑恶”。
这种水鸟的声音非常悲哀,似乎有着无尽的委屈和冤枉。它的声音,似乎就是“姑恶”这两个字的谐音。
什么叫“姑恶”?“姑”就是婆婆;“姑恶”就是婆婆恶。这与他在《钗头凤》里写的“东风恶”,其实就是一个意思。说白了,就是指做母亲的对媳妇的态度太恶劣。而唐婉的被休,在他看来,主要就是由他母亲一手造成的。
在陆游晚年写的这些怀念唐婉的诗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他75岁那一年写的两首七言绝句,名叫《沈园》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是说唐婉已经去世四十年了。连沈园里的柳树都已经很老了,老得见不到柳絮飘落了。事实上,四十年是举其成数,唐婉的死,应该是四十多年了。而自己呢,也很快就要离开人世,很快就要成为会稽山下的一堆黄土了,可是自己对唐婉的思念,居然还是如此的强烈。看到他们当年曾经经过的地方,总是忍不住要伤心流泪。
“城上斜阳画角哀”,是写当时的环境,很落寞,很凄凉,而沈园也不是当年的沈园了。据记载,这个园子已经三易其主。这个“桥”,原名罗汉桥,后来因为有了陆游的这首诗,就改名为“春波桥”。桥下的绿水,曾经照见过唐婉的美丽的身影。陆游把自己的前妻比作“惊鸿”,这就说明唐婉原是一个体态轻盈、身材健美的女人。为了这个“惊鸿”一般美丽的前妻,陆游思念了一辈子,痛苦了一辈子,悔恨了一辈子。
真正的爱情,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的。陆游对唐婉的爱情,他为唐婉所作的这些诗词,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段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今天我们回顾陆游的这一段爱情,重读他的这些诗词,不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和唐婉之间的这份真挚的、至死不渝的爱情,感受到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的摧残与剥夺,还能感受到八百多年来,人们对他们的不幸遭遇的理解和同情,感受到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在情感问题上,其心灵永远是相通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讲,陆游中年时在四川工作的时候,曾经纳了一个妾。据说这个妾,原是一个驿站工作人员的女儿。她写了一首诗在驿站的墙壁上,被陆游发现了。这首诗是:
玉阶蟋蟀闹清夜,金井梧桐辞故枝。一枕凄凉眠不得,挑灯作起感秋诗。
据说陆游发现这个女子很有才情,就纳她为妾,然后把她带回绍兴老家。但是,陆游的王氏夫人却容不下这个小妾。半年以后,这个小妾,又被这个王氏夫人赶走了。
这个说法并不可信。因为这四句诗,原是陆游的《感秋》一诗的前半截。(见《剑南诗稿》卷八)看来这个说法,不过是某个好事之人,把陆游的这四句诗摘出来,编一个故事,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总之,陆游的《钗头凤》这首词,是与他的悲剧故事一同传播的。这首词的传播有多远,这个故事的传播就有多远。反之亦然。这是文学艺术(包括流行歌曲)传播中的一个典型现象。正因为故事的作用如此之大,所以就有人为了作品的传播,有意地去附会一个故事。今天的艺术工作者可以说是深谙此理。每当一首歌曲、一部电影、或者一部电视即将问世时,就会有一个与主角有关的“绯闻”传出来,纷纷扬扬,热热闹闹。等作品真正传播开来,这个“绯闻”就不了了之。因此也有人认为,陆游与唐婉的悲剧故事,可能就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谁知道呢?不过出于对经典的敬畏,多数人还是倾向于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注释】
[1]《述异记》:“南海出鲛绡,一名龙纱,以为服,入水不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