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永和关汉卿

五、柳永和关汉卿

关汉卿是柳永的异代知音。他对柳永的评价很高。他的有关作品也深受柳永的影响。他的创作道路,是对柳永的创作道路的继承和拓展。

(一)两组同类题材作品的传承关系

柳永《乐章集》里有这样一首《传花枝》:

平自自负,风流才调。口儿里,道知张陈赵。唱新词,改难令,总知颠倒。解刷扮,能img3嗽,表里都峭。每遇著,饮席歌筵,人人尽道,可惜许老了。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賸活取百十年,只恁厮好。若限满、鬼使来追,待倩个、掩通著到。

第一次读到这首词时,很自然地想到元人关汉卿的一个同类题材的作品,即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

【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岗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瓴毛老野鸡蹅踏得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蜡枪头,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这一组作品,都属于作者的自叙传。是两位作者对自己的才能、个性、为人与价值观的形象表白。如果仅仅从造句、敷色来看,二者之间的相似点似乎不多;如果从作品叙述的人物(为人、个性、才能、价值观)以及作品的风格、声吻和神理气味来看,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很明显的。

《传花枝》是柳永的自叙传。此人风流自负,多才多艺,可惜为此词时,年纪已经老大了。但他并无所谓生的恐惧与死的悲伤,而是清醒地执著地主张及时行乐,绝不让良辰美景等闲虚掷,除非是大限来临,阎罗驾到。这首词的价值,首先在文献方面。它为我们研究这位词人的生平遭遇和个性、才华、价值观等等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其次是在形式方面。作者第一次用歌词的形式写自传,为词史上前所未有之创举。

关汉卿的这个作品,也是一个很好的自叙传。他比柳永还要直率,把话说到了十二分。他明确宣称:“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毫无顾忌地表示:“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乍看起来,还真有些风流才子的味道。但是,深一层看,这其中又包含着一个落魄潦倒的知识分子对于不平命运的抗争。它的思想内容是复杂的,艺术上也有突出的表现:铺叙和夸张的手法,泼辣而鲜活的语言,把一个封建逆子描写得形神逼肖。这只套曲对于风流人生的不加掩饰的表白,对于多才多艺的自矜与自负,对于现世享乐的不失时机的追求,以及大胆、泼辣、明快、真率的艺术风格,都可以从柳永的《传花枝》中找到渊源关系。

再看第二组作品。

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问世之后,立刻传遍四方。相传“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可见其影响之广。这是宋词中写杭州西湖的最佳篇什,其成就是空前绝后的。后来张先也有一首《破阵乐·钱塘》,且其结句“自此归从泥诏,去指沙堤,南屏水石,西湖风月,好作千骑行春,画图写取”,亦为有意模仿柳词,但仍有不曾登堂入室之憾。倒是关汉卿的套曲《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可谓深得柳词三昧:

【一枝花】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

【梁州第七】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答儿闲田地。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竹坞梅溪。一陀儿一句诗题,一步儿一扇屏帏。西盐场便似一带琼瑶,吴山色千叠翡翠。兀良,望钱塘江万顷玻璃。更有清溪、绿水,画船儿来往闲游戏。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

【尾】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遥望西湖暮山势。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

不仅如“满城中绣幕风帘”、“万余家楼阁参差”、“吴山色千叠翡翠”和“纵有丹青下不得笔”诸词句即从柳词而来,其意境之雄阔,铺叙之详赡,层次之清晰,结构之完整(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都神似柳词而非其他一般学柳者所能企及。

(二)从《钱大尹智宠谢天香》看关汉卿对柳永的认同

就以上两组作品来看,关汉卿对柳永的借鉴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尚未发现关汉卿直接评价柳永的言论,但是在《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杂剧里,他却借剧中人之口,对柳永的创作表示出布帛菽粟般的热爱。谢天香因为能唱柳永的慢词《定风波》而得到钱大尹的赏识与爱护,她本人也由于谙熟柳永的《乐章集》而自矜与自豪。如第三折:

(二贴云)敢问姐姐,当日柳七官人《乐章集》,姐姐收的好么?

【倘秀才】便休题花七柳七,若听得这里是那里。相公的耳朵里风闻那旧是非。休只管这几句,滥黄齑,我也记得。

(二贴)姐姐,可是那几句儿,说一遍儿我听咱。

【穷河西】姐姐每谁敢道袖褪《乐章集》,都则是断送的我一身亏。怕待学大曲子我从头儿唱与你,本记的人前会,挂口儿从今后再休提。

剧中人谢天香在这里是说柳永的《乐章集》给自己惹了麻烦,实际上她是非常热爱柳词的。她对柳词的热爱,所反映的正是剧作家关汉卿对柳词的热爱。也正是出于对柳词包括对柳永本人的热爱,关汉卿才写作了《钱大尹智宠谢天香》这个杂剧。

柳永故事,宋金以还民间盛传。仅戏剧存目便有《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见《永乐大典》卷一三九八○,戏文十六)、《柳耆卿花柳玩江楼记》(见《南词叙录》“宋元旧篇”),金院本《变柳七爨》(见《辍耕录》卷二十五);戏文则有《花花柳柳清明祭柳七》、戴善夫《玩江楼》(见《录鬼簿》)、杨暹《玩江楼》(见《录鬼簿续编》)、邹式金《春风吊柳七》(见《远山堂明剧品》),传奇则有王元寿《领春风》(见《远山堂明曲品》)等,共十来种,而关汉卿的杂剧《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则是唯一有完整剧本流传至今的作品。

这个杂剧的突出成就在于,作者站在理想主义的立场,塑造了一个敢于摒弃封建统治阶级的顽固偏见,忠贞不渝地热爱着一位歌妓,并且最终与之结成秦晋的知识分子的感人形象。柳永事迹,虽不见封建正史,但宋人笔记和地方志里却有不少零星记载。而《谢天香》里的柳永形象,与其说是在这类野史笔记和地方志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的,不如说是基于柳永《乐章集》有关篇什所表达的市民理想,以及关汉卿本人的良好愿望塑造而成的。

剧本写柳永游学到开封府,与上厅行首谢天香相爱。因考期逼近,便将谢天香托付给自己的故交开封府尹钱可。钱可是一位既开明又未免保守,既正直又有些世故的官僚,因见柳永留心于谢氏,恣意于鸣珂,恐他“耽耳目之玩而惰功名之念”,故而答应得并不爽快,使柳永怏怏而归。后来钱可打听得柳永临行前留下一首《定风波》词,特意唤谢氏歌唱。此词首句即为“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事事可可”,钱氏以为,若谢氏唱出“可可”二字,便是犯了官长忌讳,就要“扣厅责她四十”;而谢氏一旦被打,便成了“典刑过罪的人”,柳永就不好再住她家了。这种心理无疑出于观念上的封建和保守。不想谢氏将原词“歌后韵”改为“齐为韵”,变“可可”为“已已”,一韵不爽地唱完了全词。钱可大为惊叹,随即为她除了乐籍,并把她娶回家来,作为自己的姬妾,而不避他人之流言。在钱可看来,若依她继续迎新送旧,便是辱没了柳永的高才大名。钱可在开封府为政三年,“治百姓水米无交,于天香秋毫不犯”。待柳永及第之后,便亲自主婚,成其与谢氏的百年之好。可见,这个故事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而与宋人说部及地方志了无关涉,纯是关汉卿的虚构。封建士子的通病是一旦功成名就,便马上抛弃旧好,另寻新欢,攀龙附凤,以图青云直上。唐人传奇《霍小玉传》,宋元南戏《王魁负桂英》及《赵贞女蔡二郎》等都是很典型的例子。柳永则不然。应试之前与谢天香两情诚笃,临试之时再三托人看顾,而一旦登龙虎榜,便马上续接前缘,并不因自己功成名就而嫌弃一个娼门之女。作者有意用谢天香的疑惑与钱可的封建保守来反衬柳永的忠贞与脱俗,这个效果是很好的。

在关汉卿的笔下,身为歌妓的谢天香首先是一个真正的人,绝不同于一般作家笔下的那种但知追欢买笑、任人玩耍的妓女。她有自己的忧愁、痛苦和追求。她聪慧、漂亮、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但是她十分清楚自己的地位和命运:“你道是金笼内鹦哥能念诗,这便是咱的好比拟。原来越聪明越不得出笼时,能吹弹好比人每日常看伺,惯歌讴好比人每日常差使。”“我怨那礼案里几个令史,他每都是我掌命司。”(【油葫芦】)她渴望能够跳出火坑,过一种有自己独立人格的生活:“怎生勾除籍不做娼,弃贱便为良?”但是,她意识到这不过是一种理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易实现的,因为封建的法律对她们是严酷的,只要是犯了官长忌讳,就要扣厅责四十,成为典型罪过之人。所以,当钱可说到“你是柳耆卿心上的谢天香”时,她便回答:“他则是一时间带酒闲支谎,量妾身本开封府阶下承应辈,怎做的柳耆卿心上谢天香?”所以,一旦柳耆卿最终与她成百年秦晋时,对她来讲,不啻是福从天降:“这天香不想艳阳天气开,我则道无情干罢休。谁想这牡丹花折入东君手,今日个分与章台路旁柳。”

钱可这个人比较复杂。他诚然属于封建社会里比较正直的官僚。治理开封府三年,与百姓水米无交,可见其廉洁;对柳永既友好,又关心,可见其礼贤;对谢天香既欣赏,又为之出籍,娶到家中而秋毫无犯,可见其富于同情心并且道德高尚。但是,此人的封建正统观念和功名思想也很严重。他虽然钦佩柳永的才学,却认为他是“才有余而德不足”。他对柳永说:“止为一匪妓,往复数次,虽鄙夫有所耻,况衣冠之士,岂不愧颜?耆卿,比及你在花街里留意,且去你那功名上用心,可不道三十而立!”他起初认为“歌妓女怎做的大臣姬妾”,“品官不得娶娼女为妻”,并且存心寻衅找由头,要扣厅责谢天香四十,使之成为典刑之人,以绝耆卿之念。后来只是发现了谢天香的出色才华,他才改变自己的偏见:“嗨,可知柳耆卿爱她呢。老夫见了呵,不由的也动情。”因此上“三年培养牡丹花”,专等柳耆卿“一举首登龙虎榜”。

关汉卿这样描写柳永同谢天香的爱情及其婚姻,虽然没有什么历史根据,却与柳永的爱情婚姻观正相吻合。柳永曾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表达过这种才子佳人式的爱情理想:“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玉女摇仙佩》)“结前期。美人才子,合是相思。”(《玉蝴蝶》)更希望这种爱情,能以婚姻为其归宿:“眼前时暂疏欢宴,盟言在莫更忡忡。待作个真宅院,方信有初终。”(《集贤宾》)“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神引》)关汉卿对柳永的爱情婚姻观是高度认同的,他的描写符合柳永的理想。

(三)关汉卿的创作道路是对柳永创作道路的继承和拓展

柳永虽然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世家,虽然生活在知识分子最获荣宠的北宋时代,但是,由于他的天性浪漫,喜出入歌楼舞榭,同能歌善舞的妓女关系密切,并应她们之邀写了若干艳冶的歌词,触犯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因而考试落第。他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对统治者大为不满,声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发誓要去“烟花巷陌”,偕“意中人”度此一生(《鹤冲天》),并且以“奉圣旨填词柳三变”自诩。虽然他最终还是没有放弃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最高目标,毕竟“及第已老”,而且长期困于选调,漂流南北,乃至最后死于旅邸,丧无葬资。他的遭遇,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是很特别的,在待遇优厚的宋代文人中,尤其显得特别。柳永一方面在统治者那里受尽排斥、打压和屈辱,另一方面,则从歌妓那里,得到真挚的关心、帮助、友谊和爱情。歌妓们的超人才华与善良心地,以及她们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命运,感动了他,教育了他,使他放弃了自己所出身的那个阶级的偏见,与她们交上了朋友,并且成了她们的知音。他不仅赞美了她们美丽的容貌、出色的才华和纯洁的品格,更揭示了她们悲苦的命运和热切的梦想。他不仅由此培养了自己初步的民主思想,也形成了自己接近于广大普通市民的审美情趣,大量描写普通市民的生活,包括妓女的生活,使用一系列适合她们的演唱要求的艺术手法,更从她们的语言中寻找宝藏。他开创了一条与歌妓乐工合作的创作道路(即应歌妓乐工之邀而写作歌词,从歌妓乐工那里获得一定的报酬,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这条道路使他因此成为宋代流行歌曲的大家。

柳永所开创的这条与歌妓乐工合作的创作道路,在历史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此后的许多作家,从宋代的“书会才人”开始,即走着这一条艰苦的然而也是极有出息的创作道路。中国文学的由雅而俗,由贵族化而平民化,由传统的以诗文为主转为以戏曲小说为主,与文人创作道路的转变关系极大。柳永是这种转变的开山。

关汉卿是元代第一个最有成就的杂剧作家。他是当时著名的书会“玉京书会”的主要成员。他所走的创作道路,就是柳永所开创的与歌妓乐工合作的创作道路的一个延续和拓展。明·胡侍《真珠船》说:“盖当时台省元臣,郡邑正官及雄要之职,尽其国人(蒙古贵族)为之,中州人每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如关汉卿入太医院尹,……其他屈在簿书,老于布素者,尚多有之。于是以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关汉卿之所以要终身从事戏剧活动,即在于“沉抑下僚,志不获展”,因而要借戏剧“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元朝初年,统治者用“胡萝卜加大棒”对待汉族知识分子,一方面予以笼络利用,一方面又予以压制歧视。那时,科举制度已经停止,读书人绝了仕进之路而与娼妓乞丐等列,处于有史以来最低贱的地位。在这种情形下,知识分子阶层出现分化:或投降统治者,为其出谋划策充当鹰犬;或消极颓废,于山水和酒杯中过活;或以创作为武器,抨击黑暗统治,抒发满腔忧愤。关汉卿即属于后一种。

关汉卿不仅加入了“玉京书会”,成为杂剧的专业作家,而且“躬贱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臧晋叔《元曲选序》)他的创作活动,与歌舞艺人的合作相伴随。表演艺术为当时独步的珠帘秀即是他的至交好友。著名的套曲《南吕一枝花·赠珠帘秀》,给了我们最有说服力的史料。他的充满着民主意识和反抗精神的戏剧杰作,显然从这些优秀艺人的生活世界里获得了素材、灵感和思想。

关汉卿对统治阶级的认识比柳永要深刻,对底层人民的感情比柳永要深厚,他的作品的社会批判精神因此也就比柳永的要强烈,言辞也比柳永的要锋利。这首先是因为他所处的元代和柳永所处的宋代相比,乃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上层贵族的腐恶,下层人民的不幸,社会的不公平等等,要比宋代严重得多;其次就是他在与戏剧艺人的联系与合作方面,比柳永更为紧密,也更为长久。他与戏剧艺人合作的创作道路,既是柳永与歌妓乐工合作的创作道路的一个延续,也是一个拓展和深入。

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号召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创作道路,一大批文学艺术家如赵树理、田间、贺敬之、张光年、李季等均身体力行之,创作了如《小二黑结婚》、《给战斗者》、《白毛女》、《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品。直到今天,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创作道路,还在被肯定,被提倡。事实证明,如果清除“左”的色彩和政治功利主义,这条道路,还是可以长期坚持下去的。而这条道路的开创者是谁呢?在我看来,就是宋代的柳永和元代的关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