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他的《清平调》

一、李白和他的《清平调》

李白的《清平调》三章是专为杨贵妃量身订做的歌词。他没有借赵飞燕来贬低杨贵妃。他后来被“赐金放还”,与杨贵妃和高力士都没有关系。

大家都知道,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可是大家是否也知道,李白同时还是唐代最优秀的词人呢?

李白在诗坛上,被奉为“诗仙”;在词坛上,则被奉为“百代词曲之祖”。李白流传下来的词,大约有13首,数量虽然不多,但成功率很高。这13首词中,有五首属于脍炙人口的经典。虽然明、清以来的学者当中,有人怀疑《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箫声咽》这两首词不是李白作的,但是他们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而宋、元时期的学者,以及明、清以来的多数学者,并不怀疑李白的著作权。今天的多数学者认为:在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之前,没有理由怀疑李白的著作权。

我今天不讲那两首在著作权上有争议的词,虽然那是两首很成功、也很流行的词。我讲另外三首很成功、很流行的词,这三首词是没有著作权争议的。这就是《清平调》三章。

李白的《清平调》三章,被人们称为“绝唱”。什么叫“绝唱”?就是从此以后,人们作《清平调》,再也没有谁能够超过李白了。

这三首“绝唱”是如何产生的呢?让我们先从牡丹说起。

牡丹这种花,在唐代被称为“国色”。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写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意思是说,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其他的花都不能和它相比。每到花开时节,京城的男女老少都要出门去看牡丹,车水马龙,摩肩接踵,一片欢腾。

唐玄宗开元年间,皇宫里开始移植这种花。唐玄宗把红的,白的,紫的,还有浅红的四种牡丹,种在兴庆池东边的沉香亭前边。

天宝年间的一个春天,唐玄宗骑着他最心爱的御马夜照白,带着他最心爱的女人杨贵妃,一起去沉香亭看牡丹。杨贵妃那天没有骑马,而是乘了一顶轿子,跟随在唐玄宗的后面。在唐玄宗、杨贵妃的后面,则是一大帮宫女,宦官,侍卫,还有当时最著名的歌唱家李龟年,还有李龟年率领的十六个“梨园弟子”。

“梨园”,是唐玄宗亲手创立的一个宫廷音乐机构,也就是皇室乐团。唐玄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皇帝。此人有学问,会写诗,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他不仅能够作曲,还能够教唱乐曲,还能够当导演。他在开元二年,从民间选拔了三百个十五岁以下的少男少女,由他自己亲自培养,亲自教唱,这些人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另外,唐玄宗还从宫女中选择了数百人,亲自教唱,这些人也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总之,“梨园”是一个庞大的音乐机构,可以说是人才济济,盛极一时。

唐玄宗亲手创办了“梨园”,亲手培养了数百个“梨园弟子”。唐玄宗在音乐歌舞界的地位是很高的,他被称为“梨园之祖”。直到今天,还有许多民间表演团体,在正式表演之前,要祭拜一个神,这个神,就是“梨园之神”,就是唐玄宗。

很显然,由著名歌唱家李龟年率领的这十六个梨园弟子,就是从当时的数百个“梨园弟子”中挑选出来的。他们无疑是“梨园弟子”中的姣姣者。

唐玄宗去沉香亭看牡丹,为什么要带上歌唱家李龟年?还要带上十六个“梨园弟子”?难道除了看牡丹,他还有别的什么活动吗?

确实是这样。唐玄宗那天去沉香亭,并不仅仅是去看牡丹,他还要举办一个演唱会。这个演唱会,我把它命名为“沉香亭牡丹歌会”。

唐玄宗带着自己最心爱的女人到了沉香亭,看到带着露水的各色牡丹,在阳光下缓缓地开放,真是兴奋无比,快乐异常。歌唱家李龟年看到时机差不多了,以为表演应该开始了,就手捧“檀板”(也就是用檀香木做的“云板”,这是歌唱家手里拿的道具),把那十六位“梨园弟子”带到皇帝跟前。但是,让他料想不到的是,当他和他的乐队正要开始演唱的时候,皇帝扬手制止了他们。

皇帝说:“李龟年,你今天准备唱什么歌呀?”

李龟年说:“歌曲多得很,您老人家喜欢哪一支,我们就唱哪一支。”

皇帝说:“那些歌都是老歌。你不想想,今天是个什么日子?赏名花,对妃子,怎么能够唱老歌呢?今天要唱新歌!”

李龟年就有些为难了:“一时半会到哪里去找新歌呢?再说作曲、配乐还好办,问题是去哪里找新词呢?”

皇帝说:“你难道不知道去找李白李翰林吗?”

李龟年说:“这李翰林说不定又在哪里喝酒呢!再说他那么大的名气,我也请不动呀!”

皇帝说:“没关系。你带上我的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让他写几首新词。”

所谓“金花笺”,不同于一般的诏书,或者手谕,它用的是一种非常名贵的纸,上面描绘了金花,又叫“描金笺”。因为是牡丹歌会,请的是词人,为的是妃子,所以皇帝用的信笺,也是很美丽的。

李龟年拿着皇帝的“金花笺”,走了很多路,问了很多人,终于在一家酒馆里找到了李白。果然不出他之所料,李白喝醉了。昨天晚上喝的酒,到今天上午还没醒呢。

李龟年把他带到皇帝的跟前,还是一副醉态。根本没办法拿笔。怎么办呢?

皇帝身边的宦官就弄来一碗凉水,喝上一大口,对着他的脸就是一喷。这一喷,李白的酒就醒了三分;再一喷,醒了六分。

宦官问:“怎么样?”

李白说:“差不多了。”

这宦官就拿一条毛巾,帮他把脸上的水珠擦一擦,然后就把纸、墨、笔、砚拿过来,给他研墨、铺纸。

这李白真的是天才啊!拿起笔,稍作沉思,接着就唰唰唰地,文不加点,一挥而就。这就是传诵了一千三百年的《清平调》三章。大家请看:

第一章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第二章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第三章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词吗?这不就是七言绝句么?

在这里,我要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唐代的词,属于早期的词。早期的词,有许多就是七言绝句,或者五言绝句。这种形式,在词里面叫“齐言”,也就是句式整齐的七言,或者五言,还有少数的六言。它们是和“长短句”相对而言的。到宋代以后,“齐言”就比较少了,主要是“长短句”,也就是句式参差不齐的词。

判断一首在形式上像绝句的词,究竟是不是词,有两个简单的标准,一是看它有没有词牌,二是看它能不能配乐歌唱。我们看李白的这三首作品是有词牌的,叫《清平调》;而且是应皇帝之诏而填写的歌词。所以说,它们是一组地地道道的词。

这三首词是为杨贵妃“量身订做”的,它们都写了些什么呢?

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这是写杨贵妃的衣裳之美与容貌之美。“想”是想象。看到美丽的云彩,令人想到杨贵妃的衣裳;看到美丽的牡丹,令人想到杨贵妃的容貌。也有人把这个“想”字理解为“像”的意思。云彩像杨贵妃的衣裳那么美,牡丹像杨贵妃的容貌那么美。言下之意,是杨贵妃的衣裳比云彩还要美,杨贵妃的容貌比花还要美。两种解释都是可以的。

“春风拂槛露华浓。”“槛”是栏杆。沉香亭前边的牡丹,由于是非常名贵的花,所以是用栏杆围着的。这一句既是写牡丹,也是写人。栏杆内的牡丹,在春风的吹拂之下,带露而开,这是牡丹一天当中最美丽的时刻;杨贵妃也是这样,她承受着皇帝的恩宠,在皇恩的滋润之下,就像那带露而开的牡丹一样,丰润、艳冶、神采奕奕,这是她一生当中最美丽的时刻。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两句是把杨贵妃比作仙女。“群玉山”、“瑶台”,都是神话中的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词人说,像杨贵妃这样的美人,简直就像仙女,如果不是在群玉山头见过,那就一定是在月下的瑶台见过。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仙女,这一次居然下凡了,来到了唐宫,来到了皇帝的身边,来到了沉香亭畔。

第二首。“一枝红艳露凝香。”这一句既写牡丹之色,又写牡丹之香。牡丹之色是国色,牡丹之香是天香。这一句和上一首的“春风拂槛露华浓”一样,也是既写牡丹,又写美人。所谓名花美人,国色天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美丽的杨贵妃,令人想到那位著名的巫山神女。但是杨贵妃比巫山神女要幸福得多。巫山神女只能和梦中的楚怀王相会,而且只会了一次;而杨贵妃却可以得到现实中的唐玄宗,而且和他朝夕相伴,就像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到的那样:“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和杨贵妃相比,巫山神女是痛苦的,惆怅的,悲伤的,也就是“断肠”。她当时临走的时候,含情脉脉地对楚怀王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宋玉《高唐赋》)意思是说,我就在巫山的南边,在那座高山的险要之处。早晨,我是一片行走的云;晚上,我是一片流动的雨。无论早晨或者晚上,我都在那阳台之下等着你。可是那楚怀王后来就没有去找过她。她那么缠绵,那么热烈,那么执著,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所以说是“枉断肠”。现在我们到了长江三峡,还能看到一座神女峰,那就是巫山神女的化身。现代诗人舒婷有一首诗写到:“与其在岩石上展览千年,不如在情人的肩膀上痛哭一晚。”(《神女峰》)可是这位巫山神女,就是找不到可以在他的肩膀上痛哭一晚的情人。所以说是“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这是用历史上的美女来比喻杨贵妃。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体态轻盈,据说能够在一只手托起的水晶盘中翩翩起舞。而杨贵妃则是另外一种美,体态丰盈。词人的意思是说:请问在汉宫那么多的美人当中,哪一个可以和杨贵妃相比呢?勉勉强强,只有一个赵飞燕。可怜这个赵飞燕,太瘦了,是个骨感美人,她只有依靠“新妆”,依靠涂脂抹粉,才能够和杨贵妃媲美。而杨贵妃是不用涂脂抹粉的,她是一种自然的美。言下之意,是说体态轻盈的赵飞燕,比不上体态丰盈的杨贵妃。这是李白的审美标准,也是唐代人的审美标准。

最后一首。“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这个“看”字要读平声,不能读去声。不然就不押韵了。“名花”指牡丹,“倾国”指杨贵妃。名花、倾国两相辉映,常常能够让皇帝龙颜大悦。但是词人以为,“名花”还是不如“倾国”,不如美人。因为名花不“解语”,而美人“解语”。有一年的八月,太液池的千叶白莲盛开,唐玄宗带着杨贵妃,还有那些皇亲国戚一块去欣赏。周围的人赞叹不已。唐玄宗就有些不以为然,他指着身边的杨贵妃说:“莲花虽好,争如我解语花?”(《开元天宝遗事》)事实上,杨贵妃不仅美丽,不仅“解语”,更善解人意。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解”,就是懂得;“释”,就是化解。“春风无限恨”,就是春天里的种种烦恼,种种春愁。杨贵妃非常聪明,懂得如何化解皇帝心中的种种烦恼,懂得哄皇帝开心,牡丹懂吗?牡丹肯定不懂。所以比较起来,还是“解语花”最好,最可人意。大家看看,这皇帝和贵妃,不是离开了沉香亭前边的牡丹,到了沉香亭的北边,靠着栏杆,说悄悄话去了吗?

这三首词,有这样三个特点:

一是花人合写,亦花亦人。既是写牡丹,又是写美人。名花美人,相得益彰。

二是各有侧重,结构完整。第一首侧重写杨贵妃的美,第二首侧重写她的幸福,第三首侧重写她的聪明。三首各有侧重,并不重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是语言自然华美,如出水芙蓉。这三首词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方面是自然的,不雕琢;一方面又是华美的,与牡丹、与贵妃的身份相符。

唐玄宗看了这三首词,真是赞叹不已,这李翰林真是太有才了!他怎么写得这么好?怎么把牡丹和美人,写得这样浑然天成?过去那么多的人写牡丹,写美人,没有一个人达到他这个水平!

唐玄宗决定,他要亲自为这三首词谱曲。他是一位音乐家,谱曲对他来讲,也不是第一次了。他只用一只玉笛,一会的功夫,就把曲子谱成了。

这样,由大诗人李白作词,大皇帝李隆基作曲,大歌唱家李龟年演唱,十六位“梨园弟子”伴奏的传世名作《清平调》,就这样诞生了。

演唱会正式开始了。三个姓李的优质男人,还有十六位“梨园弟子”,就为一个女人服务。这个女人,就是杨贵妃。

此时的杨贵妃,毫无疑问,是全中国最最幸福的女人。

杨贵妃坐在那里,手里拿着一只玻璃七宝杯,杯子里装着西凉州葡萄酒(西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武威),在那里慢慢地品尝。品尝这美丽的酒,美丽的词,美丽的曲子,美丽的人生。

杨贵妃完全陶醉了。“幸福在悄悄蔓延”。她一再起身,向皇帝表示感谢。感谢皇帝的恩宠。

这就是唐代天宝年间的那一场“沉香亭牡丹歌会”的情形。

从此以后,杨贵妃就经常在皇宫里面,吟诵这三首专门为她量身定做的词。唐玄宗呢,更是对李白赏爱有加。三首词,能够让皇帝满意,贵妃满意,歌唱家满意,宫里宫外的读者满意,应该说是非常成功了。但是,据说有一个人不满意。

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据说就是皇帝身边的大太监高力士。

据说高力士跟李白是有过节的。

李白这人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特点,就是嗜酒。没有酒,就没有李白,更没有他的诗。杜甫有一首诗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仙。他的一生,可能有一半的时间是在酒馆里度过的。皇帝有些文件要他起草,常常要派人去酒馆里找他。

李白我行我素,皇帝似乎也并不介意。有时候,皇帝也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跟李白在一起嘻嘻哈哈的。有一次,皇帝把他召进自己的便殿,让他换鞋。他一副醉态,居然伸出一只脚,让在场的高力士给他脱靴。高力士当时也没想那么多,脱就脱吧。但是事后一想,还是觉得受了侮辱。毕竟自己是皇帝最宠信的人,又是一个官居二品的冠军大将军,而李白不过是一个居官五品的翰林待诏。这样一想,心里就有了芥蒂。

有一次,高力士看见杨贵妃又在吟诵李白的《清平调》,心里就很不舒服。他对杨贵妃说:“我还以为你对李白恨之入骨呢,原来你一点都不恨他,你还这么欣赏他!”

杨贵妃说:“为什么呢?为什么要恨李翰林呢?”

高力士说:“他在《清平调》里,把你比作赵飞燕。赵飞燕是什么人?不就是汉成帝的皇后,后来被贬为庶人,再后来自杀的那个贱人吗?”

杨贵妃说:“是啊!你这一说倒是提醒了我。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这李白怎么能这样侮辱人呢?”

据说从此以后,李白在皇宫里,又多了一个恨他的人。

由于得罪了高力士、杨贵妃这样的人,李白在仕途上就更加吃不开了。皇帝好几次想提拔他,都因为这些人的反对而作罢。

李白也知道自己在这里呆不下去了,就请求“还旧山”。皇帝知道他去意已决,就送给他一笔黄金,说宫里不是你呆的地方,你还是出去做个行吟诗人吧!这就是“赐金放还”的故事。

李白真的是因为高力士和杨贵妃的反对,才被“赐金放还”的吗?在这里,我要做一点说明。

第一,李白并没有在《清平调》词里贬低杨贵妃。他拿杨贵妃和赵飞燕相比,实际上是抬高了杨贵妃。杨贵妃只是个贵妃,人家赵飞燕还是个皇后呢。他明明说,赵飞燕要靠“新妆”,靠涂脂抹粉,才能和杨贵妃相比,怎么是贬低她呢?

第二,赵飞燕固然有些丑闻,她的结局也不好。但是李白在这里,并不涉及她的人品和结局,只涉及她的美貌。如果李白拿赵飞燕的丑闻和结局来影射杨贵妃,唐玄宗难道看不出来吗?就算当时一时高兴,看不出来,难道后来也看不出来吗?唐玄宗何许人也?

第三,高力士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坏,杨贵妃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坏。高力士和杨贵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爱皇帝之所爱,恨皇帝之所恨。皇帝欣赏的大诗人,他们不会跟他过不去。再说高力士也能写诗,杨贵妃还能填词,都是文学爱好者。他们对李白,都是很尊重,很欣赏,很友好的。

第四,真正诋毁李白的,不是高力士,也不是杨贵妃,而是当朝驸马张垍。魏颢《李翰林集序》讲:

上皇豫游,召白。白时为贵门邀饮。比至,半醉。令制出师诏,不草而成。许中书舍人。以张垍谗逐。

张垍是已故宰相张说之子,当朝驸马,他和李白是翰林院的同事。当唐玄宗要提拔李白为中书舍人时,正是他在皇帝面前进了谗言,李白才得不到提拔。

魏颢是李白的忘年交。李白在世时,曾亲自委托他整理自己的文集。如果不是知音,怎么能够委托他来整理自己的文集呢?所以我认为,魏颢的记载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