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
在人体组织中含量极少,少于体重的0.05%的叫微量元素,或者痕量元素。目前发现的有铁、铜、碘、锌、锰、钴、钼、硒、铬、氟、镍、硅、锡、钒等。最近发现的微量元素新星是有机锗。
金属锗是最早应用于高技术的支撑材料。近来不少学者在人参、枸杞子、甘草、蘑菇、当归、灵芝、茶叶、大蒜、葡萄干、绿豆、决明子、地黄等植物中发现有机锗的存在,并发现其具有强壮、滋补、抗癌作用。1967年合成了水溶性有机锗。我国已开始将其用于抗癌和低浓度饮料生产中。
金属锗
有机锗的功能:①促进生理功能正常化,如对高血压病人有明显降压作用,但不会使血压低于正常水平,可促进身体生理、生化功能恢复正常;②可治疗肿瘤和促进身体产生抗癌因子,不仅疗效显著,而且无毒无副作用;③能提高人体免疫机能,防治多种疾病;④有机锗加入食品中,对抗衰老大有裨益。
研究表明,整个微量元素在人体生物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数量小、能量大,可称之为“生命的火花”。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生理功能有以下方面:
(1)微量元素是构成金属酶和酶的活化剂。酶是一种大而复杂的蛋白质结构,它的作用在于强化生化作用。几千种已知的酶中大多数含有1个或/及几个金属原子,一旦除去金属,这些酶就会失去活性。
(2)微量元素是激素和维生素的活性成分。如果一些激素和维生素没有微量元素参与,也就失去了作用,甚至不能合成。若没有碘,甲状腺素就无法合成;铬可激活胰岛素;钴是合成维生素B12的主要成分。
(3)微量元素可协助常量元素的输送。比如铁是血红素的中心离子,构成血红蛋白,在体内能把氧气带到每一个细胞中去。在细胞中,O2被H2O取代下来而供代谢需要。
(4)微量元素在体液内与钾、钠、钙、镁等离子协同,可起调节渗透压、离子平衡和体液酸碱度平衡的作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由于微量元素以上4个方面的作用,它们与遗传有密切关系,特别是铬、锌、铜、锰等存在于携带遗传信息的核酸中,它们在维护核酸立体结构,维持核酸代谢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和某些疾病发生密切关系,如一些地方食物中缺碘而发生缺碘性疾病,碘摄入多了也会发生高碘性疾病,氟高、氟低都会发生疾病,常见的是氟摄入多导致发生地方性氟病;它们与生长发育有着密切关系,最近研究证明,铜元素对骨骼发育、生长有重要作用,所以铜元素对人的身高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个被发现的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不是金属,而是一种非金属元素碘。缺碘最严重的危害是影响儿童的智力,甚至会使其终生难以得到改善。碘缺乏会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克服碘缺乏问题并不十分困难,最经济实用的方法就是烹调时使用碘盐(氯化钠中加碘酸钾)。另外可多吃含碘半富的海带等,海带被认为是营养价值较高的天然食品,不仅含碘,可防治甲状腺肿大,促进智力发育,且蛋白质含量较高,具有18种氨基酸,此外,其中钙、磷、铁等矿物质及维生素的含量也较丰富。
缺碘导致的大脖子病
在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间,我们还应当注意元素间的相互协同与拮抗作用。人体中有30多种蛋白质、酶含有铜,现在已经知道铜的最重要生理功能是人血清中的铜蓝蛋白可以协同铁的功能,在铁的生理代谢过程中,Fe(Ⅱ)氧化为Fe(Ⅲ)时需要铜蓝蛋白的催化氧化,以利Fe(Ⅲ)与蛋白质结合成铁蛋白。因此如果体内有足够的铁而缺铜,铁的生理代谢造血机能也会发生障碍而导致贫血。
微量元素对人体必不可少,但是在人体内必须保持一种特殊的内稳态,一旦破坏稳态就会影响健康。至于某种元素对人体有益还是有害是相对的,关键在于适量。随着我国国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人们在饮食上注重营养是必然的趋势。但要做到膳食平衡,饮食有节。现在认识是,多样化的膳食既是获得各种适量基本营养素的最好方法,同时也是避免食品中有毒物质达到有害剂量的有效方法。
在人们必需的微量元素的研究中,有许多的营养强化保健品应运而生,甚至出现了全营养素。从健康的观点出发,人体内不可能所有的微量元素都缺乏。对我们身体中不缺少的元素盲目地乱补加,这些元素在体内蓄积到一定的浓度,就会产生过量的危害。比较安全的是食补,从各种含量丰富的食物中获取我们的所需,如果需要通过特殊制剂来补充微量元素,一定要缺什么补什么,盲目乱补全营养素是不科学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微量元素的重要性认识会日趋成熟。
与元素有关的疾病
元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反映了内、外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我国十几个省、区进行的医学地质调查表明,人体摄入某些元素过量或不足,均会出现各种地方性疾病。这些疾病几乎涉及人体机体全身,涉及心血管组织、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骨齿系统、神经系统、细胞组织、结缔组织和其他方面。
有害微量元素
有害金属元素中毒机制
金属及其化合物对生物体内某些器官和系统中的某些生物分子有特殊的亲合力,这种作用与金属的侵入途径、浓度、溶解性、存在状态、代谢特点、金属本身的毒性、生物体的种类及其一般健康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可见,金属毒性机制是十分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下列任何一种机制都能引起金属毒性。
(1)阻断了生物分子表现活性所必需的功能基。例如,Hg(Ⅱ),Cd(Ⅱ)离子与酶中半胱氨酸残基的-SH基结合。半胱氨酸残基的-SH基是许多酶的催化活性部位,当结合重金属离子后,就抑制了酶的催化活性。
(2)置换了生物分子中的必需金属离子。例如Be(Ⅱ)可以取代Mg(Ⅱ)——激活性酶中的Mg(Ⅱ),由于Be(Ⅱ)与酶结合的强度比Mg(Ⅱ)大,因而它会阻断酶的活性。
(3)改变生物分子构象或高级结构。生物分子所具有的特定构象,赋予生物分子特定的生物功能,金属离子改变一些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生物膜的构象。如多核苷酸负责贮存和传递信息,一旦发生变化,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如致癌和先天性畸形。
几种主要有害微量元素
1.镉(Cd)元素
镉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最优先研究的食品中的严重污染元素,它不是人体必需的元素。新生儿体内并不含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人体的镉可以逐渐蓄积,50岁左右的人体内镉含量可达20~30毫克。镉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镉在人体的半衰期为6~18年。存在于环境中的镉及其化合物可经呼吸而由肺、经溶解而由皮肤、经饮食而由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
空气中仅含少量镉,其来源主要是煤炭和汽油燃烧、汽车排放尾气和生物富集等方面。有人估计,每天吸20支烟(含镉总量约30微克),可吸入人体的镉约为12微克。
时下有一些少男少女将文身彩贴(绘有彩色图案、花卉、小动物等的黏纸)黏在前胸、手腕、手臂、肚脐等部位的裸露肌肤上,实在是一种有碍健康的美丽,因为硫化镉和硒化镉是制作这类高级涂料和绘画颜料的两种镉化合物,前者呈亮黄色,被称为锡黄;硒化镉依生产工艺不同而其产品呈黄至亮红色。这类颜料(有些还有汞、铅的化合物)中的这些镉化合物会引起皮肤过敏,而且在夏天大量汗水浸润下,能经皮肤渗入人体。
通过饮食进入人体中的镉,一方面来自饮用水和食品本身的污染,另一方面也来自那些具有带色图案的玻璃、搪瓷食具、冰箱镀镉的冰槽及塑料制餐具等。在存放酸性食物和饮料时,这些器件中所含的镉化物就很容易溶解出来,在进食时进入人体。美国和法国在1947年和1946年各自报道过数百起镉中毒案例,都是由此引起的。
在可能混于饮食内的各种金属污染物中,镉大概是危害性最大的一种。不仅因为其具有高毒性,也因为它在食品中分布广,生物富集率高。如被严重污染的大米其含镉量可高达125毫克/千克。有些鱼类的含镉量比海水浓度高几千倍。
镉进入人体与蛋白质分子中的巯基相结合,镉对磷有很强的亲和力,进入人体的镉能将骨质磷酸钙中的钙置换出来,而引起骨质疏松、软化、发生变形和骨折。在一定条件下镉可以取代锌,从而于扰某些含锌酶的功能,使多种酶受到抑制,破坏正常生化反应,干扰人体正常的代谢功能,使人体体重减少。同时进入人体中的镉,可与金属硫蛋白结合,再经血液输送到肾脏,当它在肾中积累时,会损坏肾小管,使肾功能出现障碍,从而影响维生素D的活性,导致骨骼生长代谢受阻,使骨骼软化、骨骼畸形、骨折等引发骨骼的各种病变,可引起骨软化症或“痛痛病”(背下部和腿部剧烈疼痛)。骨软化症患者由于骨胶原的正常代谢受到干扰,形成了不致密和不成熟的骨胶原。特别是妇女,由于妊娠、分娩、授乳而引起钙不足等,使肠道对镉的吸收率增高,易引起镉中毒。镉中毒的典型病症是肾功能受破坏,肾小管对低分子蛋白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糖、蛋白质代谢紊乱,尿蛋白、尿糖增多,引发糖尿病。镉进入呼吸道可引起肺炎、肺气肿。镉进入消化系统则可引起胃肠炎。镉中毒者常伴有贫血症。镉中毒易造成流产、新生儿残废和死亡。镉中毒可能还诱发骨癌、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
进入人体内的镉仅少量被吸收(如经食物摄入的镉约6%被吸收),其余部分随粪便排出。部分被吸收于血液中的镉与血浆蛋白结合,随血液循环选择性地储存于肾脏和肝脏,其次为脾、胰腺、甲状腺、肾上腺和睾丸。吸收后的部分镉主要经肾由尿液排出,少量随唾液、乳汁排出。
钙可以拮抗镉,高钙食物会抑制消化道对镉的吸收,维生素D也会影响镉的吸收。
2.铅(Pb)元素
铅是最为常见的有害微量元素,人体含铅77克左右,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每人每日允许摄入量约为420微克。
存在于环境中的铅及其化合物可经呼吸而由肺、经溶解而由皮肤、经饮食而由消化道进入人体,还可由母体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室外空气含铅的80%来源于汽车尾气。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相继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但为了抑制汽车中气门和气门导管磨损,某些“无铅汽油”,仍然含有少量铅化合物。
吃烛光晚餐、点生日蜡烛已是一种现代生活时尚,通常慢燃的、能闪闪发光的烛心中含有铅化合物,燃后释入室内空气。此外,用打火机点烟时,也会由燃烧着的汽油中释出铅,很容易随香烟烟气吸入体内。
颜料、油漆、染料中常含有铅的化合物,可经触摸等方式经皮肤渗透而进入人体;儿童连环画、糖果纸、塑料袋和玩具上的彩色油墨也都可能成为儿童体内多量铅的来源。在某些化妆品中含有铅白(碱式碳酸铅),长时间使用也会有碍健康。饮食是环境中多量铅进入人体的“通途”。食品中超常含量的铅常发生于这样几种场合:①野禽受铅弹猎杀后,其肉中含铅未被剔除干净;②我国传统食品松花蛋(皮蛋),由于在加工过程中使用了黄丹粉(PbO)而有较高铅含量;③含铅成分的焊料用于焊接食品罐头缝口时,罐头食品中含铅最较高。
蜡烛燃烧释放对人有害的物质
进入人体中的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吸收后转入血液,与红血球结合后再传输到全身和被分配到体内各组织器官。人体内约90%的铅以不溶性磷酸铅形态蓄积在骨骼之中,其他则存留于肝、肾、肌肉等部位。有机的铅化合物(如四乙基铅)则趋于脑组织中富集。在老年骨质疏松或缺钙的人体中摄入多量钙制剂时,贮存于骨中的铅可能多量释放后转入血液。
铅对人体的不良影响与它对酶的抑制作用有关。机体中过量的铅可与酶结构中的-SH基团和-SCH3基团作用,并与硫紧密结合。Pb(Ⅱ)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碱性磷酸酶、三磷酸腺苷酶、碳脱水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扰乱了机体正常发育中所必需的生化反应和生理活动。
人体对铅中毒耐受性差别很大,多量的毒理系数通过动物试验得出。有关人体中毒的定量数据还相当缺乏,而且受毒后症状也各不相同。但总的说来,铅中毒的主要症状为:
(1)急性中毒——金属味、腹痛、呕吐、腹泻、少尿、昏睡。
(2)慢性中毒
①初期——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呕吐、疲乏、牙龈基部出现黑色铅线、贫血;
②中期——呕吐、四肢和关节钝痛、膜部绞痛、指和手腕麻痹;
③重症期——频繁呕吐、运动失调、昏迷、脑神经麻痹、脑症、痉挛。
以上这些症状主要涉及人体4个组织系统:肠胃、肾脏、血液和神经。
人体摄入过量铅,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出现疲惫、头痛、痉挛、精神障碍等。过量铅可损害骨髓造血系统,引起贫血,主要是过量铅干扰血红蛋白代谢所造成的。过量铅作用于心血管系统时引起动脉硬化、心肌损害。胃肠铅中毒则表现为胃肠黏膜出血、肠管痉挛。长期低浓度的接触(如长期食用含铅较高的食物或环境污染)可引起慢性中毒,其症状有食欲不振、口中有金属味、失眠、头痛、头昏、腹痛和贫血,其中贫血是铅中毒的早期特征。除此之外,铅中毒还可以引起肾病、高血压、脑水肿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铅对儿童的危害,儿童由于代谢和排泄功能不完善,血脑屏障成熟较晚,所以对铅有特殊的易感性,低浓度的铅即可导致儿童生长迟缓、智力降低。儿童体内对铅的吸收率比成人高出4倍以上,且体内缺铁、缺钙的儿童其摄入和吸收铅的速率更快。儿童铅中毒时常会引起脑病综合征,具有呕吐、嗜睡、昏迷、运动失调、活动过度等神经病学症状,重者失明、失聪,乃至死亡。
定量检测尿中含铅近于0.1毫克/升,或粪便含铅近于1毫克/日,就应疑是铅中毒病者,随即提高警惕,追查铅毒来源并脱离接触。在饮食中还可多吃一些大蒜,因为大蒜中含元素硒量较多,对铅的毒性有拮抗作用。
3.汞(Hg)元素
汞及其化合物是最有害的微量元素之一。存在于环境中的汞及其化合物可经呼吸由肺、经溶解而由皮肤、经口进入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还可由母体胎盘、乳汁进入胎儿、婴儿体内。汞离子与细胞膜中含巯基的蛋白质有特殊的亲合力,从而能直接损害这类蛋白质和酶。汞离子与某些蛋白质蓄积于人体内,特别是肾和肝中,因此,肾功能障碍是汞中毒的首要标志。除了无机汞,自然界中因环境污染而产生有机汞,以甲基汞为多,甲基汞能使脑蛋白质合成活性减低,并沉积于脑组织中,从而导致神经系统中毒。
人类除了职业性接触汞外,在使用含汞药、防毒剂、杀菌剂时亦有汞中毒机会。进入人体的大多数汞还是来源于食品。被污染水体中的汞有可能通过以下的水生食物链进入人体:水中溶解态或颗粒态汞→细菌、浮游生物→小鱼→大鱼→人;汞还可由陆生食物链进入人体,含汞农药→植物根、叶、果实→鸟或啮齿类动物(如野兔)→人。除食物之外,某些镇惊安神或袪痛生机的中医药物,如朱砂(HgS)、轻粉(Hg2Cl2)、升汞(HgO)、白降丹(HgCl2+Hg2Cl2)也可能在用药时经口摄入。对于以上药物都应慎用或不用,以免引毒入口。
汞进入人体会导致神经系统中毒
进入机体的无机汞多蓄积在肾、肝、骨髓、脾等脏器;烷基汞多存在于肾、肝、肌肉中,又特别容易通过血脑屏障,以在脑内蓄积为其特征。
经呼吸道吸入人体的汞蒸气或经消化道摄入的汞盐都可首先进入血液,且与血红蛋白相结合。元素汞还可迅速在血液中被氧化为离子态。甲基汞在体内具有极大稳定性,初时,它也被牢固结合于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经数天后,其极大部分仍可能以原有的有机物形态存在于脑和肝中,仅小部分在肾脏中被代谢,转化为无机汞化合物。
汞的毒性因化学形态不同而有很大差别。经口摄入体内的元素汞基本上无毒,但通过呼吸道摄入的蒸气态汞是高毒的;单价汞的盐类溶解度很小,基本上也是无毒的,但人体组织和血红细胞能将单价汞氧化为具有高度毒性的二价汞;有机汞化合物通常都是高毒性的,汞的毒性以有机汞化合物毒性最大。有机汞中苯汞、甲氧基-乙基汞的毒性较轻,而烷基汞等是剧毒的,其中甲基汞的毒性大,危害最普遍。甲基汞与红血球中血红素分子的巯基结合,生成稳定的巯基汞烷基汞,它们蓄积在细胞内和脑室中,滞留时间长,导致中枢神经和全身性中毒。
对于慢性中毒患者,治疗对策应以对症疗法为主,可使用大量三磷酸腺苷制剂、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E等治疗,都有较好的排汞效果。
4.砷(As)元素
科学家们经过20多年的研究认为,适量的砷对人体是必需的,因此将砷列为生物可能必需元索。每人每天摄入的砷不得低于12微克。动物和人体对砷的需求量都很低,在一般条件下均能得到满足。含砷化合物的性能表现有其致毒的一面,砷化物的毒性早就为人所识,并且逐步深化,所以其应用范围和数量已日渐缩减。特别在医用方面,需采取更加慎重的态度。除严格限制用量,尽量避免内服外,外用也要慎重,尽可能取用其他替代药物。此外,孕妇或幼者皆不宜服用含砷药物。
在生活中含毒砷化物大多还是通过饮食进入人体:水的污染、使用含砷饲料添加剂或农药,都有可能使其中砷化物经家禽家畜的肉类和瓜果类悄然进入人体。
人体内砷可遍布于人体所有组织。骨骼和肌肉是体内砷的主要贮存组织。虽然其中浓度不一定甚大,但这两种组织在人体总质量中的比率是最大的。正常人体中血液、头发和尿的含砷量分别约为0.036毫克/千克; 0.460毫克/千克和小于0.5毫克/升。一般地说,含蛋白量多的组织较容易富集砷,而酸溶性的类脂质中含砷量较少。
砷的化合物有剧毒
单质砷几乎无毒性,有机砷化物的毒性也相对较低,很多无机砷化合物有很大毒性。常见剧毒的无机砷化物是三氧化二砷,中毒量为10~50毫克,致死量60~200毫克。在致死剂量下,重症者1小时内死亡,平均致死时间12~24小时。五价化合物比三价的三氧化二砷毒性低得多。人们喜食的水生、甲壳类食物(小虾、对虾)含有较高浓度五价砷化合物,只要不食之过量,对人体全然无害。但如在食后服用多量具有还原性的维生素C,则在其作用下,进入体内的五价砷化物会转为低价砷化物而危害健康。进入人体的砷会与体内酶分子(例如丙酮酸脱水酶的分子)上与酶活性相关的巯基结合,由此抑制酶的活性。特别表现在细胞代谢和呼吸作用受阻,其药理作用是扩张和增加毛细血筒的渗透性,并出现水肿。砷化氢的毒性表现与其他砷化物不同,其经呼吸被机体吸收后,可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化砷,由此发生溶血作用,会引起结核膜出血、黄疸、溶血性贫血等病情,急性死亡率甚高。
中毒后的急救和治疗对急性中毒者应先用温水或温水加活性炭洗胃,用药催吐或导泻。对度过危险期的病人或原先是慢性中毒者,可取以下治疗方法:①使用二硫基丙醇(BAL)药物作驱砷治疗;②静脉注射10%硫代硫酸钠溶液;③对严重肾衰者透析;④对休克脱水者输液,并用升压药或类固醇类药物治疗。
砷一般从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被胃肠道和肺脏吸收,并散布在身体内的组织和体液中。同时皮肤也可以吸收砷。砷进入人体内,蓄积在甲状腺、肾、肝、肺、骨骼、皮肤、指甲、头发等处,体内砷主要经过肾脏和肠道排出。
人体正常含砷量约为98毫克,每人每天允许最高摄入量是3毫克(FAO/WHO标准)。当过量砷进入人体时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生物化学反应。
砷的毒性是抑制了酶的活性,三价砷可与机体内酶蛋白的巯基反应,形成稳定的整合物,使酶失去活性,因此三价砷有较强的毒性,如砒霜、三氯化砷、亚砷酸等都是有剧毒的物质。三价砷的毒性要比五价砷的毒性大数十倍。当吸入五价砷离子后,只有在体内还原为三价砷离子,才能产生毒性作用。
砷和磷在化学性质上具有相似性,因此机体内的砷可干扰一些有磷参与的反应。当人体内蓄积过量的砷时,三价砷阻滞三磷酸腺苷的合成作用,从而引起人体乏力、疲惫;三价砷对酶系统正常作用的干扰,使细胞氧化功能受阻,呼吸障碍,代谢失调;危及神经细胞时,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运动失调损害。过量砷也可能引发循环系统障碍,表现为血管损害,心脏功能受损害。过量的砷使染色体变异,可致畸、致突变。砷中毒有明显的皮肤损害,出现皮肤增厚、角化过度,有时可恶化为皮肤癌。
5.铍Be元素
铍是一个强烈的致癌元素。铍主要从呼吸道侵入肌体,进入体内的铍大部分与蛋白质结合,并贮存于肝和骨骼中。铍离子有拮抗镁离子的作用。因为铍和镁处于周期表的同一族中,Be2+可以置换激活酶中的Mg2+,从而影响激活酶的功能。铍易积蓄于细胞核中,并阻止胸腺嘧啶脱氧核苷进入DNA,干扰DNA合成,这也许是铍致癌的原因之一。
铍矿石
6.铋Bi元素
铋及其化合物均有毒性,但一般人体很难吸收。由于铋在自然界中较为稀散,食物中含量极低。只在治疗梅毒、口腔炎、膀胱造影中使用过铋制剂有不少中毒报告,主要表现为肝、肾损伤,严重时可发生急性肝功能和肾功能衰竭。
7.锑(Sb)元素
所有的锑化合物对人体都有毒。锑及其化合物以蒸气形式或粉末状态经呼吸道吸入,也可由消化道吸收,药用锑剂可由静脉注射而进入体内。进入人体内的锑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器官中,以肝脏和甲状腺为多。血中锑在红细胞中的浓度比血清高数倍。锑对人体的损害可表现呼吸道、心脏、肝脏和血液,其中对呼吸道损害尤甚。锑对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是由于锑在体内可与巯基结合,抑制某些巯基酶如琥珀酸氧化酶的活性,与血清中硫氢基相结合,干扰了体内蛋白质及糖的代谢,损害肝脏、心脏及神经系统,还对黏膜产生刺激作用进入体内的锑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器官,其三价锑进入血液后,可存在于红细胞中,并分布于肝脏、甲状腺、骨骼、胰腺、肌肉、心脏及毛发中,而五价锑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少量贮存在肝脏。由呼吸道吸收的难溶化合物,可在肺内沉积。
口服锑化合物(特别是三价锑)会引起急性中毒,发生流涎、口内有金属味、食欲减退、口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带血、头疼、头晕、乏力、咳嗽及肢端感觉异常等症状;并使肝肿大,有压痛感。严重时发生闭尿、血尿、痉挛、心律紊乱、血压下降、虚脱等现象。据资料介绍,锑对人的致死量,成人为97.2毫克,儿童为48.6毫克;内服酒石酸锑钾剂量达150毫克时可致死;若按一般成人体重70千克计,则致死量为2毫克/千克。
最常见的是慢性锑中毒,长期接触低浓度的锑及锑化合物粉尘或烟尘后,会引起慢性中毒。其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头晕、失眠、食欲减退、恶心、腹痛、胃肠功能紊乱、胸闷、虚弱等一般症状,引起慢性结膜炎、慢性咽炎、慢性副鼻窦炎等黏膜刺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