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各种情绪所依据的化学原理
人的各种情绪所依据的化学原理
人为什么会紧张
紧张是指人的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其心理特点是激烈、紧迫、不安。来源于人的攻击行为和对对手的戒备,是为采取进攻或防守进行的动员,是人在进化的生存竞争中形成的极其重要的自然心态,没有紧张感就不能生存。但是过度的紧张,会得紧张症,使人僵化、呆滞。
通常的精神紧张由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引起。为了应付外界压力,中枢神经系统加强活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必须将脑血糖值提高,而释出肾上腺素有助于达到此目的。
紧张症则是精神失态,与中枢神经某部位的致毒有关。1976年报道用极微量的β-内啡呔注射大鼠脑室或中脑中央灰质,得到紧张症,用高度选择性的鸦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可迅速而有效地消除。因此中枢神经系统的内源性鸦片类似物,尤其是β-内啡呔产生过多,可能是紧张,甚至是某些精神病的患病原因。
我国云南省发现食小美牛肝蕈中毒可使人发生木僵,类似紧张症;用此蕈的提取物注射猴、犬,均致紧张。还报道过用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病人的胆汁注射,使鸽、猫僵化;慢性风湿痛、哮喘、黄疸、严重偏头痛等患者的胆汁,也有类似效应。此外某些药物或毒物如二甲氧苯乙胺、紫堇碱及大肠杆菌内毒素,均可使动物得紧张症。
人为什么会笑
笑的方式很多,有微笑、大笑、冷笑、嘲笑等,是最常见的某种精神活动的反映,通常可分为生理性(如挠脚心、胳肢)和精神性2类。
笑是面部(特别是嘴边)肌肉痉挛运动的结果,大都牙齿外露,这就表明此时不是咬牙切齿,所以笑是人类为解除紧张感而相互联系的手段。笑这种生理反应也与进化有关。对于动物来说,呲露牙齿一般是进攻性的表现,然而人类需要有联络群体而表示自己不想作出防卫的方法,于是笑的内容得到丰富和发展。笑的时候,仅在口腔周围显示其攻击性,但身体的其他部分都解除了进攻态势,处于松弛状态。尽管从嘲笑不如自己的人发出的笑声中,依然能清晰辨别出笑所具有的攻击性功能,总的说笑是友好的表示。在猴、犬那里,也能看到类似笑的表情。
笑一般是与愉快联系的,受中枢神经边缘大脑皮层(杏仁核外侧区)的控制,与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强有关。例如服用苯丙胺使人激动,其脑内机制是促进多巴胺的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从酪氨酸中衍生,让精神抑郁者服用酪氨酸,其沮丧症状显著消除。也报道机体放松、心情舒畅与脑内肽分泌有关,已证实大脑可产生30多种脑肽,其中吗啡类镇痛物质作用强烈。运动、精神放松法(静坐、柔美的音乐)、开怀的大笑、忘情的欢快均有益于提高脑肽的含量。
另一与笑有关的物质因素是血糖值。脑功能的最佳状态需要充分的葡萄糖,以启动激素的分泌,并增加由色氨酸转化的5-羟色胺。所以丰富的营养是精神愉快的物质基础。
笑还与呼吸有关。微笑主要由表情肌运动引发,嘴唇抿住,稍有表示;大笑则是嘴巴张开,伴有短促的呼气冲击,这是为了提高笑的响度。大笑时腹肌收缩,致腹腔压力增高,使声门断续运动;“憋笑”(想笑而又不能笑)则会进一步发展,导致全身性痉挛,以至于到腹部疼痛的程度。氧化亚氮(N2O)能令人捧腹大笑,被称为笑气,有麻醉镇痛作用,除刺激激素分泌外,可能与呼吸运动有关。
为什么会流眼泪
泪液是眼中泪腺分泌的一种特殊体液,作用是润滑眼组织,维持眼球的压力以保持其充胀,洗涤眼膜、杀菌和排出进入眼内的灰尘等异物,每天约排出50毫升,除含钠、钾、铵、氯离子外,还含有脂质、溶菌酶,特别是含有0.2%的锌和一些神经递质如亮氨酸脑啡呔、促乳素,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如白蛋白、甲(乙、丙)型球蛋白,以及少量激素如甲状腺素、儿茶酚胺和睾丸酯酮等。这些成分表明流泪功能的复杂性。
泪液分泌的控制中枢在下丘脑,与感情调节有关。尽管人在极度高兴时会流泪,但更多是在悲伤时哭泣。哭泣这一生理现象是大脑的神经活动引起的,可以促进人的内分泌,并且是对于精神打击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拉姆基医疗中心的W·弗雷博士指出:“流泪可以减轻人的痛苦,如果强忍自己悲伤的眼泪,就等于是在慢性自杀。”实验表明,当人的感情处在悲伤和压抑时,血液中的蛋白质发生变化,也影响到泪水中有关成分的变化。目前关于悲伤及泪液流出的机制尚不清楚,疼痛是悲伤以致流泪的一个原因,但心理上的打击、心灵即精神上的创伤更为重要。
泪液的分泌实际上是从不间断的,除防止眼睛干涩外,还向角膜供氧并回收二氧化碳等排泄物,最终流入鼻腔,成为鼻涕。
人为什么爱欣赏音乐
鼓乐最早在军队中兴起,著名的军事家苏沃诺夫说,一个乐队顶得上好几个师;音乐增强体育的效果;对头昏、失眠、多梦、心烦等15种精神或心理性疾病,音乐有明显疗效,被称为音乐疗法;超级市场播放节拍合适的音乐,购买量可能大增。在各种场合,音乐能根据需要造成热烈或宁静、兴奋或肃穆、浪漫或庄严的不同气氛。研究表明,音乐之所以对人机体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是由于强迫性节律反应,即音乐会导致既定频率的脑生物电流改变,从而引起人的精神反应发生变化。
人的机体的节律受位于下丘脑节律中心的控制,在各器官及组织的活动节律中,心搏最为重要,从胎儿时代起,人就留下了心搏的深刻印象。健康人的脉搏节律为60~70次/分,60拍/分的音乐与人的正常生理节律合拍,最有利于保持身心平衡,血流、呼吸的平稳;慢于60拍/分的催眠曲,有抑制延缓生理节奏的作用;快于这个节拍的,则有兴奋生理进程之功效。当到120拍/分时,机体内活性物质被激发,多巴胺、儿茶酚胺、乙酰胆碱等的分泌增加,形成如迪斯科的快节奏。
音乐的振动,物理能量周期地有规律地传入机体后,首先作用于神经细胞,使脑内大部分组织的生物电流呈同步化,起到对细胞按摩的作用。俄国教授伊·姆·多格尔发现,不同的旋律、不同乐器奏出的不同曲调,对各人的血液循环的作用不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风琴的乐音。研究还发现,奏古典乐曲为主的队员,大都心情平稳愉快;而奏现代通俗明快乐曲的,60%性情急躁,22%消沉,10%神经过敏。因此,声音传入不当变成躁音时,使机体不适,导致失眠、头痛、腹泻。此外,在“背景音乐”即微音量(50分贝以下)的轻音乐中,人体各种功能会发挥极佳效果,工作、学习、记忆和思维能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