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病态或消极因素

精神的病态或消极因素

包括由服用某种毒品或由于特定原因引起的精神活动异常以及足以造成神经损害的因素,构成精神生活的消极面(而不是精神病),主要有致幻药物及神经性毒物和其它物质及心理影响等。

1.致幻药物和神经性中毒药物

某些药物能使人体产生知觉障碍,实质是使神经冲动(即电信号)沿神经系统的传递致误或改性。

(1)致幻药物:又称致幻剂,它们干扰神经功能,特别是对视觉或其他外界刺激产生怪异甚至歪曲的理解,可以破坏人的判断力。在致幻作用下,高度灼热以及飞驶的货车好像对人都没有危险似的,而且有一种欣快的感觉。这类药物只需微量(50~200毫克)即可使服用者处于“迷幻”状态8~16小时,过量服用会使人“癫狂”。

①苯乙胺类——1)南美仙人掌毒碱。它是南美仙人掌浸膏中的主要成分,可引起高血压、焦虑、忽冷忽热感、瞳孔扩大和皮肤发冷及抑郁、恐惧、妄想、惊慌等,它在脑中与髓磷质紧密结合而以神经末稍最多。2)苯丙胺。它可使个体产生多种幻觉,以视幻为主,有妄想观念,并引起刻板行为,某些苯丙胺衍生物的毒性为南美仙人掌毒碱的100倍。一般抗精神病药物可改善症状(如给予氯丙嗪2分钟后即可解除毒碱毒象)。

②吲哚衍生物——1)二甲色胺。它是南美鼻烟的重要成分,除致多种幻觉外,还可使患者情绪激动而紧张、妄想、失语等;本品还可能是一种内源性分裂毒素,即可由人体自身产生。正常情况下色氨酸在吲哚途径中可产生色胺衍生物,并可在体内单胺氧化酶催化下降解,但如该过程受阻则毒物可积累。2)麦角生物碱。它天然存在于麦角碱中,主要成分为麦角酸二乙酰胺(LSD),很小剂量(25~100毫克)即可引起明显症状(称LSD症)。特征为视错觉强烈,感到颜色中有声音或音乐,以及紧张性木僵;放射性元素标记研究表明,它集中于肠、肝、肾,而不进入脑。

③其他——1)大麻酚。它主存于印度大麻中,具有三环结构,以四氢大麻酚活性尤强,幻视是其主要症状,常看到流动的或斑块状颜色,有欣快动作如不可控制的狂笑、惊慌,思睡如醉酒。2)1-(1-苯环己基)盐酸呱啶。日服7.5毫克即引起视幻及妄想,主症状为重复动作或行为,违拗,与环境疏远,抱敌意等。

(2)神经性毒物:分慢性致毒和急性中毒2类。前者有致幻作用,使服用者产生快感,久而影响各项生理功能;后者则迅速引起神经系统机能严重障碍,毒性强,作用快,多用于化学战。

①慢性毒物——1)鸦片。它是从尚未成熟的罂粟果里提出的乳状汁液,干燥后变成淡黄色或棕色固体,味稍苦,是生物碱混合物。医药上用少量作止泻、镇痛和消咳剂。它还有一个漂亮的名字阿芙蓉,因为其母体罂粟的花呈美丽的红色。当超过医用剂量并反复使用时,使人气血耗竭、中毒而亡。2)海洛因。它是由鸦片中提炼出的生物碱精品(C21H23O5N),俗称白面,其神经致毒性超过鸦片,对人体损害最严重,吸食者最多,堪称毒品之王。3)吗啡。它是鸦片中的主要生物碱(C27H19O3N),剧烈麻醉剂,神经阻抑作用比海洛因还强。

②急性毒物——1)抗胆碱类。如番木鳖碱、箭毒碱,极少量(数十hg)即可刺激神经和肌肉,产生心搏异常及血压升高,可使皮肤上的感觉神经末梢失活而痉挛;可使口腔及喉咙极度干渴等。通常神经电信号传递的主要反应是胆碱酯酶把乙酰胆碱分解成乙酸和胆碱,在有钾、镁离子存在时,乙酰酯酶在电信号传入的神经末稍内又将乙酸与胆碱重新合成为乙酰胆碱,此新的生成物又可用于传递另一神经冲动。但在本类毒物存在下,由于它们作用于细胞膜改变细胞渗透性,影响无机离子的功能,又由于它们可使胆碱酯酶失效,阻止乙酰胆碱分解而积累,从而过分刺激神经、腺体和肌肉,导致不规则心率加速甚至死亡。2)化学战毒剂。指用于战争目的有毒化学物质,通过皮肤、眼睛、呼吸道、消化道和伤口使个体中毒,按症状通常分为糜烂性(皮肤痒痛难禁、溃疡)、催泪性(流泪、畏光以致角膜穿孔)、窒息性(鼻咽痒痛、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及其他刺激性(舌尖麻木、瞳孔缩小,严重恶心呕吐、昏厥,大小便失禁、呼吸停止)等,均系损害神经或破坏其有关功能所致。常见的这类毒剂多为砷、磷类有机物(它们大多作为杀虫剂),如对氯乙烯二氯砷、有机磷农药(1605、1059、敌敌畏)、沙林、棱曼、塔崩、芥子气、苯氯乙酮、光气等。

img116

致幻剂

2.特定原因引起的精神异常

(1)物质因素

除前述药物的毒性外,引起精神病态的主要物质因素有低血糖症和酗酒等。

①低血糖症。因为脑的唯一营养源是血糖,当葡萄糖供应不足时,大脑的功能就敏锐地受到影响。1)症状:主症状是脉搏快、颤抖、饿感、心情不舒畅和精神错乱,许多人都能忍受食物的大幅度减少,但有些人不行(与下列控制血糖功能之一的缺损有关)。2)控制血糖的因素:下丘脑外侧的进食中心对血中糖浓度敏感,当血糖值低时或温度降低时,就发出饿的信号,如果其功能受到损害,饿也不想吃,就会导致厌食,最终饿死;激素释放,当血糖值降低时大脑会触发那些拮抗低血糖的激素释放(如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素等,它们都使血糖值升高);下丘脑中下区有饱感中心,亦对血糖值敏感,但与进食中心作用相反,当糖值高时,该中心活力加剧,关闭食欲闸门。3)原因: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由于发烧、手术、肺结核等,使肾上腺皮质衰竭,因而激素少,使饥饿时蛋白质转化成葡萄糖速度降低;营养不协调,进餐少血糖低,高蛋白及高碳水化合物膳食过量刺激胰岛素分泌过多,旋即引发抑制胰岛索分泌,于是血糖值先升高而后降下来,肾脏及肝脏病变,不能促使蛋白质及肝糖转化为血糖。

②酗酒。是指酒精的慢性中毒。各人的酒量与体内乙醛水解酶量有关。据研究,东方人该酶量较低,故不如西方人酒量大。乙醇可作用于大脑,使其麻痹,血管的收缩力减弱而流向体表的血液量增多,故皮肤发红,使酗酒者有美的陶醉感并失去冷的刺激,严重者可冻死路旁;乙醇主要作用于大脑中心的皮质(此皮质控制人的本能),使心情爽快、安稳,因而某些病症如低血糖或心理痛苦带来的烦恼可用饮酒消除,使日常的紧张得以缓解,所以适量饮酒有益;但当过量时,乙醇会抑制脑干网状结构,限制大脑外层皮质(控制人的理性)功能,于是发生酒后哭笑失常、语言失控等;酒精中毒抑制肝脏将肌糖分解而生的乳酸转化成葡萄糖的过程,使低血糖症进一步加剧,因而“用酒浇愁愁更愁”。

③脑细胞缺氧。其实氧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成分,大脑对氧的浓度变化极为敏感,人体氧的代谢机制已如前述(见忍耐的限度和潜力),这里强调脑缺氧的影响。

(2)心理及其他因素

①心理因素。指环境的变化通过心理的影响而引起精神病态,主要有1)社会刺激:如事业、考试、婚恋的失败,火灾、地震或其他恐怖经历,能引起激动、震颤、攻击行为、呼吸异常、排尿不正常、淡漠等神经官能症;这是由于个体对外界刺激引起的情感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同,当超强的兴奋、过度紧张地变换兴奋与抑制时,就会刺激各种激素的异常分泌,造成条件反应紊乱,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变化如心搏加速、血压升高、瞳孔扩大,最终引起全面的精神崩溃。2)孤独感:这是由社会隔离引起的,常见于难民、孤儿,主要症状为偏执、怀疑、焦虑、自罪感强烈并常有自杀企图;极端的隔离可导致白痴,如一些脱离人类社会和动物一起过野居生活的孩子(印度的狼孩、虎孩、猴孩)不会说话、四肢爬行、多毛、生食,主要由于其消化器官及大脑功。能均已显著改变。国内还报道过猪孩,由于家庭照顾不周,从小与猪争食、与猪为伴,最后导致精神失态成为与猪习性相似者。

②其他因素。导致精神异常甚至病变的重要因素还有疲劳、衰竭、生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