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病理学特征
1.巨检 B3型胸腺瘤一般无明显包膜,多呈明显的浸润性生长。切面可见白色纤维带分隔,肿瘤质地较硬,呈灰白或淡黄色,可见局灶性坏死(图2-4-1~图2-4-3)。
2.组织学特征 镜下主要由轻至中度异型、中等大小的圆形或多角形上皮样细胞排列成巢团或片状,细胞巢见纤维分隔(图2-4-4)。上皮细胞间见少量淋巴细胞混杂(图2-4-5)。可见明显的血管周围间隙(图2-4-6~图2-4-8)。部分血管周围间隙周围的上皮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图2-4-9)。
3.肿瘤细胞学特征 肿瘤细胞多角形,中等大小,胞质嗜酸性或透亮,核圆形或椭圆形(图2-4-7),核仁不明显。有时细胞有核沟或葡萄干样核(图2-4-11、图2-4-12)。
4.免疫组化特征 上皮细胞弥漫表达CK(图2-4-13)、CK5/6、CK19、P63等,局灶表达EMA,不表达CD5、CD20、CD117。大部分淋巴细胞为未成熟T淋巴细胞,表达CD1a、CD3、CD99 和TdT(图2-4-14)。
5.鉴别诊断
●B2型胸腺瘤 B2型胸腺瘤的未成熟T淋巴细胞比B3型丰富;B3型胸腺瘤的上皮细胞比B2型更加丰富,往往成片状生长。两者的形态学有一定的连续性,目前认为PVS数量和形态特征以及细胞核的大小等对两者的区别意义不大。
●胸腺鳞癌 B3型胸腺瘤往往保持有胸腺瘤的器官样结构特征(如TdT阳性的T细胞、PVS等),而且肿瘤细胞一般不表达CD5和CD117。
●A型胸腺瘤 肿瘤组织中有显著的和大量的PVS强烈支持梭形细胞B3型胸腺瘤的诊断。肿瘤细胞具有实性片状、血管外皮瘤样区域、大小不等的微囊等多种组织学结构以及肿瘤细胞表达CD20则支持A型胸腺瘤。
图2-4-1 B3型胸腺瘤。一般呈浸润性生长,切面灰白,质硬,可见局灶性坏死
图2-4-2 B3型胸腺瘤。肿瘤部分区域可见坏死
图2-4-3 B3型胸腺瘤。肿瘤呈浸润性生长
图2-4-4·B3型胸腺瘤中可见粗细不等的纤维间隔
图2-4-5·B3型胸腺瘤。肿瘤细胞间夹杂有少量未成熟淋巴细胞
图2-4-6 上皮性肿瘤细胞成片排列,可见明显的血管周围间隙
图2-4-7 为图2-4-6的放大图。肿瘤细胞多角形,中等大小,核圆形,核仁多数不明显
图2-4-8·B3型胸腺瘤。富于血管周围间隙
图2-4-9·部分血管周围间隙周围的上皮细胞呈栅栏状排列
图2-4-10·为图2-4-9的放大图。血管周围间隙周围的上皮细胞呈栅栏状排列
图2-4-11·少数病例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有时可见核沟
图2-4-12·部分肿瘤细胞呈挖空样改变
图2-4-13·CK染色显示肿瘤内可见非常致密的上皮细胞网
图2-4-14·TdT染色显示B3型胸腺瘤中可见一些未成熟淋巴细胞
(1) B3型胸腺瘤是较常见的胸腺肿瘤,其肿瘤往往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切面灰白,质硬,可见纤维分隔而成的大小不等的结节。
(2) 在组织学上,肿瘤细胞排列成巢团或片状,上皮细胞间见少量淋巴细胞混杂。可见明显的血管周围间隙,且血管周围间隙周围的上皮细胞可呈栅栏状排列。肿瘤性上皮细胞CD5(-)、CD117(-),上皮间淋巴细胞TdT(+)。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