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7 胸腺瘤B3型/胸腺鳞癌交界性上皮性肿瘤

病例7 胸腺瘤B3型/胸腺鳞癌交界性上皮性肿瘤

邵晋晨 张杰

患者,女性,58岁,3年前因体检胸部CT发现纵隔占位,而后行纵隔肿瘤切除手术;术后病理诊断(前纵隔)胸腺瘤B3型。患者术后3年因CT复查发现右肺下叶结节再次入院。胸部CT报告:右肺下叶胸膜下结节,边界清楚。再次行右下叶膈肌肿块切除术。

巨检特征:右下叶膈肌肿块4 cm× 2.5 cm×1.5 cm,灰白色,切面实性,质硬。

镜检特征:肿瘤细胞排列成巢团状或片状,细胞巢间见纤维分隔(图8-7-1、图8-7-2)。肿瘤细胞中等大小,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核空泡状,核仁明显(图8-7-3),核分裂象可见,肿瘤细胞间未见细胞间桥和角化珠。肿瘤组织中可见血管周围间隙,并在部分血管周围间隙周围可见肿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图8-7-4、图8-7-5)。部分区域肿瘤细胞间见极少量淋巴细胞混杂(TDT-,CD3+)。

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CK、CK19、P63,同时表达CD5(图8-7-6)和CD117。

病理诊断:胸腺瘤B3型/胸腺鳞癌交界性上皮性肿瘤。

诊断依据:本例肿瘤组织形态学上介于B3型胸腺瘤与胸腺鳞状细胞癌之间,既有B3型胸腺瘤的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周围间隙和沿间隔呈栅栏状排列的特点,又有胸腺鳞状细胞癌的一些特征,如肿瘤细胞核空泡状、核分裂象增多,特别是肿瘤细胞表达CD5和CD117,且肿瘤间质中的淋巴细胞TDT表达阴性等,对于这类肿瘤,“ITMIG关于WHO胸腺瘤和胸腺癌组织学分类应用共识”中有着细致的指导性意见,如果肿瘤组织学上呈现B3型胸腺瘤样改变,但无明确的核异型性及细胞间桥,而免疫组化CD5和CD117阳性,且肿瘤内的淋巴细胞TDT阴性时,建议诊断为B3型/胸腺鳞癌交界性上皮性肿瘤。

图8-7-1  肿瘤细胞排列成片状或巢团状

图8-7-2  细胞巢间见纤维分隔

图8-7-3  肿瘤细胞呈多角形,中等大小,部分核呈空泡状,可见小核仁

图8-7-4  肿瘤组织中可见血管周围间隙,并在部分血管周围间隙周围可见肿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

图8-7-5  血管周围间隙周围可见肿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

图8-7-6  血管周围间隙周围肿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且表达C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