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病理学特征
1.巨检特点 实性,无包膜,侵袭性生长,切面均质、灰白伴坏死、出血,质软而脆,缺少胸腺瘤的明显分叶状结构(图5-3-1)。
2.组织学特征 瘤细胞排列呈巢状、小梁状、周围栅栏状和菊形团形成,也常见片状生长。瘤细胞排列密集(图5-3-2),坏死广泛,可表现局灶挤压造成的人工假象。
3.肿瘤细胞学特征 肿瘤细胞小(<3倍淋巴细胞直径),胞质少,细胞边界不清,染色质细颗粒状淡染,核仁缺乏或不明显(图5-3-3),细胞圆形、卵圆形或梭形,核大小形态一致,核分裂指数高,可见大量凋亡小体。
4.亚型 混合性小细胞癌:含有非小细胞癌成分(如鳞状细胞癌或腺癌)的小细胞癌。
5.免疫组化特征 瘤细胞表达广谱CK(AE1/3、CAM5.2),常为点状染色,不表达CK20,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突触素(图5-3-4)、嗜铬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CD56,CD56更敏感,此外肿瘤细胞呈现Ki-67高增殖活性(图5-3-5)。
6.鉴别诊断
●小细胞癌纵隔转移 只有临床仔细检查排除肺肿瘤纵隔转移后,才能考虑原发性胸腺小细胞癌的诊断。有研究报道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表达TTF-1,不表达Pax-8;而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不表达TTF-1,但表达Pax-8。
●胸腺神经母细胞瘤 常发生于后纵隔,几乎仅见于儿童。镜下瘤组织呈境界不清的分叶状或巢状排列,瘤细胞间常有不等量的淡染神经元纤维物质。因肿瘤细胞小,胞质稀少,可与小细胞癌混淆,免疫组化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但不表达上皮性标志物。
●纵隔副神经节瘤 组织学表现为伴有丰富脉管的巢状结构,瘤细胞巢周围见S100阳性的支持细胞。瘤细胞不形成带状或菊形团状结构,免疫组化Syn阳性,CK常阴性。
●基底细胞样癌 瘤细胞表达CK、EMA,可表达CD5,但通常不表达或仅是局灶性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NSE、CgA、Syn)。
图5-3-1 胸腺小细胞癌。肿瘤肉眼见为实性、灰白色肿物,浸润性生长,切面均质、质软而脆,可见黄白色坏死区,缺少胸腺瘤的明显分叶状结构
图5-3-2·瘤细胞浸润性生长伴大片坏死。瘤细胞短梭形,排列拥挤,细胞间界限不清
图5-3-3 瘤细胞短梭形或卵圆形,排列致密,胞质缺乏,染色质呈胡椒与盐样细颗粒状,核仁不清楚,核分裂象多见
图5-3-4 肿瘤细胞Syn(+)
图5-3-5 肿瘤细胞Ki-67高增殖活性
点评
诊断该肿瘤的要点是:①弥漫浸润性生长。②肿瘤细胞小,细胞界限不明显,胞质少,高核/质比,染色质细颗粒状,核仁缺乏或不明显。③坏死广泛,核分裂计数高。④免疫组化或超微结构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