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病理学特征
1.巨检特点 大体表现为实性,切面灰白色或灰黄色,可见坏死、出血区域,肿瘤边界不清,常浸润周围脂肪组织(图4-4-1)。
2.组织学特征 肿瘤组织排列为相互吻合的片状、条索状及巢状,肿瘤周围及间质内多量单核炎症细胞浸润,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可见浆细胞(图4-4-2、图4-4-3)。
3.肿瘤细胞学特征 肿瘤细胞团呈合胞体样,胞质界限不清,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多角形,胞质嗜酸或嗜双色,泡状核(图4-4-4),可见一个或多个嗜酸性核仁;核分裂象易见。
4.免疫组化特征 肿瘤细胞表达CK(AE1/3)、CK5、CK7、CK8、EMA、CD5 及BCL2等,CK20、神经内分泌标记阴性,淋巴细胞CD3及少量CD20阳性,不表达TDT、CD1a及CD99。浆细胞表达CD138,为多克隆性(图4-4-5~图4-4-7)。
关于EBV检测:应用原位杂交方法大约47% LELTC检测EBER核阳性信号(图4-4-8),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MP-1(latent membrane protein-1,被认为是EBV病毒的一种癌蛋白),也可以提示EBV感染。
5.鉴别诊断
●胸腺瘤 特别在小活检标本中应与B3型胸腺瘤鉴别,LELTC肿瘤细胞显示恶性特征,包括核异型性、核分裂,B3型胸腺瘤通常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此外LELTC组织中浸润的淋巴细胞以成熟T淋巴细胞为主,TDT及CD1a均为阴性。EBV感染检测也有鉴别意义。
●其他类型胸腺癌 LELTC需与其他类型胸腺癌鉴别,如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样癌、未分化癌及神经内分泌癌和罕见的微结节癌。当胸腺癌浸润周围组织时,癌周常见反应性、量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应注意不应见到淋巴细胞、浆细胞聚集就诊断LELTC。LELTC癌组织无鳞癌或腺癌分化,癌细胞呈合体样,无细胞间桥,泡状核、大红核仁,免疫组化在各类胸腺癌鉴别中有一定意义。
●经新辅助治疗后胸腺癌 放化疗引起的间质反应,可见多量单核炎症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对放化疗后的反应也会出现类似于LELTC癌组织的镜下表现(图4-4-9),结合临床病史、镜下表现及EBV检测均有鉴别意义。
图4-4-1·胸腺淋巴上皮瘤样癌,肿瘤包膜不完整,侵及周围脂肪组织,切面灰白,质地较脆
图4-4-2·淋巴样间质内可见癌组织呈巢团状排列
图4-4-3·癌巢周可见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图4-4-4·肿瘤细胞呈合胞体样,胞质界限不清、多角形,胞质嗜酸或嗜双色,泡状核
图4-4-5·癌组织CK阳性
图4-4-6·癌组织CD5阳性,癌组织周淋巴细胞显示阳性
图4-4-7 癌细胞原位杂交EBER核阳性
图4-4-8 胸腺癌新辅助治疗后手术切除标本,癌组织周可见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该患者术前穿刺标本诊断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神经内分泌标记阳性)
点评
淋巴上皮瘤样癌病理诊断应注意与胸腺瘤及其他类型胸腺癌进行鉴别,肿瘤细胞周围多量成熟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细胞界限不清,呈合胞体状、泡状核、大红核仁及EBV病毒感染检测在进行鉴别诊断时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