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病理学特征

三、病理学特征

1.巨检特点 通常无包膜,并侵犯邻近组织,切面灰白、鱼肉状,常伴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图4-6-1),可见微囊腔形成。

2.组织学特征 肿瘤呈侵袭性生长,多见大片凝固性坏死区。肿瘤双向分化,肉瘤样和癌性成分紧密混合,通常梭形细胞占优势,有些病例癌性成分可能不易察觉。

3.肿瘤细胞学特征 肉瘤样成分通常为非黏附性梭形肿瘤细胞呈束状或车辐状排列,核多形性,染色质粗,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常见(图4-6-2、图4-6-3)。可有异质性成分,横纹肌肉瘤样成分最常见,偶见骨肉瘤样成分。癌性成分通常由黏附性簇状或片状低分化上皮细胞组成,核异型性明显,可以表现出明显的鳞状分化。

4.免疫组化特征 通过广泛取材仍然只有肉瘤样成分的肿瘤,肿瘤细胞不同程度地表达上皮细胞标记物CK或EMA。肉瘤样区域,CK阳性的肿瘤细胞可丰富、可缺乏(图4-6-4、图4-6-5)。在横纹肌肉瘤样成分中,可见肌样标记物的不同表达,如 desmin、actin、myogenin、myoD1和myoglobin等,肿瘤细胞CD5通常阴性。

5.鉴别诊断

●化生型胸腺瘤 界限清楚,双相性,梭形细胞形态温和,散在的上皮岛可见细胞核异型性,但核分裂象罕见。

●梭形细胞类癌 纤细的纤维血管间隔,颗粒样胞质,核多形性不明显;免疫组化显示神经内分泌标志物阳性可以帮助诊断。

●滑膜肉瘤 梭形细胞成分比较均匀,上皮成分中可见腺样分化。分子生物学检 测t(X;18)(p11.2;q11.2) 或SYTSSX1或SYT-SSX2融合基因可以确诊。

●恶性间皮瘤 发生于胸膜或心包,上皮性成分中可见乳头-腺样结构,免疫组化表达间皮相关标记物,电镜显示间皮分化。

●其他 纵隔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横纹肌肉瘤、纵隔卵黄囊瘤伴有明显梭形肿瘤细胞区域等。仔细寻找典型病变区域和免疫组化加以鉴别。

图4-6-1·肉瘤样癌大体表现无包膜,浸润性生长,切面灰白色,鱼肉状,可见灶性出血

图4-6-2·肉瘤样癌镜下表现梭形细胞占优势,可见地图样坏死区

图4-6-3  肉瘤样癌,以肉瘤样成分为主,由排列紧密的梭形细胞组成,中等程度核异型性,核分裂象多见

图4-6-4  肉瘤样癌CK(+)的瘤细胞散在或小灶状分布

图4-6-5  肉瘤样癌Vimentin(+)的瘤细胞弥漫性分布

点评

诊断该肿瘤的要点是:①弥漫浸润性生长。②肿瘤细胞梭形为主,类似于间叶性肿瘤,异型性明显。③肿瘤细胞中某些区域具有上皮表现的瘤细胞灶,或基于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或超微结构有上皮分化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