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的主体地位
阅读立场,即受众角度,是分析文学作品的读者反应最直接的角度。这是读者在阅读时选取的能使文本连贯通顺、产生意义的角度。“从本质上看,这就是一整套引导读者怎么阅读作品的指示,这套指示是作品通过传统手法发出的,而这些传统手法中同步包含了意识形态内容。”[20]读者在阅读女性主义类型小说时,其累积下来的传统意识形态的阅读角度常常会和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的阅读角度产生冲突,因此造成了读者阅读时的新鲜感。
读者对类型小说的接受角度和立场是对女性主义作家挪用传统类型小说的实际成效的验证。对读者来说,经过挪用和改造之后小说文本有可能会变得艰涩难懂,如果不借助传统叙事的典故来源,将很难辨认出它们究竟属于哪一种类型。托多洛夫认为:“正如语言规则可以被打破一样,通俗小说的写作规则也可以被忽视,但是这么做不是没有后果的。”[21]有时,结果可以是积极的,一些冒犯读者的传统模式被铲除,比如漂亮的金发女郎总是傻乎乎的,女人在智力上总是低于男性;而另一些时候,忽视规则的后果是读者群的严重流失,如果女性主义作家对类型小说的使用造成它们不再流行的结果,那就会与写作类型小说的目的背道而驰。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深入考察女性主义类型小说和读者的互动模式,而读者这个概念在本研究中的中心地位就极其明显了。
评论家特里·洛威尔(Ferry Lovell)曾指出,有时候正是因为读者群的特殊性,导致了作品被主流评论所接受或者被拒绝。她观察了那些针对女性读者的小说的文化特性,得出了以下结论:“我们大概可以认为,作者的性别并不是使得某些作品被排除在文化资本累积这一过程之外的原因,相反,作品的受众导致了这种情况。被排除在外的是女性作家写给女性读者看的作品(女性——女性作品)。”[22]在洛威尔看来,女性作家针对女性读者的写作是一种与父权主流意识相反的模式,只有当被权威的男性声音收容后才能被主流接受。洛威尔在文学作品中寻找女性主义思想的踪迹,结果她发现那些具有“文学存在价值”的思想都出自于男性写的小说,而他们的小说恰恰又是间接只写给男性看的[23]。近年来,大部分女性主义研究都试图重新发现那些一直被边缘化或被贬低的作品,它们被打入冷宫的原因通常是缺乏所谓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它们被冷落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是写给男性看的。女性主义者对历史上女性作家的研究的内容,不仅仅是发现有多少女性以写作维生,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为什么这些作家会被文学史如此彻底地遗忘。这个看似接近于否定和冒犯的研究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阅读、记忆与遗忘这三种由读者发出的力量影响和改变了文学历史。
德·劳拉提斯将这一研究视角投射于当代女性主义的文学实践上:“女性主义作品……的发端即是理解读者是有男有女的这一事实……随后试图相应地创造出叙事策略、识别点和场景。”[24]事实上,由于自身不受类型小说传统手法所沉淀下来的意识形态的束缚,女性主义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必定会对文学实践和读者接受这两个概念有敏锐的认识。对于女性主义类型小说来说,其文本本身是对传统社会结构的挑战,要求在特定的类型规则中建造女性自己的结构。它对读者的期待是希望读者除了获得阅读的乐趣之外,不再仅仅满足于幻想和自我迷失,而是进而触发读者去要求更活跃的东西。
对于读者对文本的选择和接受问题,当代著名文化研究理论家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曾有过著名的论断:大众文本是可以利用的资源,某些文本会被大众选择而变成大众文化,而有些则被大众抛弃。“大众对文化工业产品加以辨识,筛选其中一部分而淘汰另一部分。这种辨识行为往往出乎文化工业本身的意料,因为它既取决于文本的特征,也同样取决于大众的社会状况。”[25]他明确指出只有那些同时包含宰制的力量和反驳那些宰制力量的机会的文本,才是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生产者式文本”(producerly text),能够激发读者进行“生产者式的”(producerly)主动阅读。女性主义类型小说在对传统类型小说兼收并蓄的基础上,积极颠覆传统父权社会的意识形态,与费斯克“生产者式文本”的内在要求相呼应,成为了张扬读者力量、激发读者潜能的重要实践方式。
在当代文化情景之中,作者与读者的身份被重新界定,创作与接受、阅读与交流、作者的创作活动与读者的阅读活动形成动态、开放的关系——女性主义作家自觉地意识到并采取了这种复杂的策略来实现类型小说的转型,这也是与读者共同经历的转型过程。对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构建女性主义阅读角度的作家来说,女性主义类型小说是一项激动人心的创举。而对阅读过程中积极建立女性主义阅读视角的读者来说,女性主义类型小说是她们激发自省、重塑自我的有效途径。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女性主义类型小说刺激和启发了当代传播文化,为小说的叙事观念、写作方法、写作主体意识以及对历史价值的分析和重构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启发。
【注释】
[1]Terry Lovell,Consuming Fiction,London:Verso,1987,p.1.
[2]Margaret Dalziel,Popular Fiction 100 Years Ago,London:Cohen and West,1957,p.1.
[3]Linda Dow ling,“The Decadent and the New Woman in the 1890s”,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33(1979),pp.434-453.
[4]Andreas Huyssen,After the Great Divide:Modernism,Mass Culture,Postmodernism,Bloom 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p.47.
[5]Max Horkheimer,Critical Theory,New York: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2,p.288.
[6]Judith W illiamson,“The Problems of Being Popular”,New Socialist,41,September 1986,p.15.
[7]M ichèle Barrett,“Fem inism and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al Politics”,Feminism,Culture,and Politics,Rosalind Bruntand Caroline Rowan(eds.),London:Law rence andW ishart,1982,p.55.
[8]Anne Cranny-Francis,Feminist Fiction:Feminist Uses of Generic Fiction,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0,p.2.
[9]Ibid.
[10]Fredric Jameson,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London:Methuen,1981,p.105.
[11]M.K.Halliday and Ruqaiya Hasan,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Geelong,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p.1.
[12]Tzevetan Todorov,Mikhail Bakhtin:The Dialogical Principle.W lad Godzich(tr.).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4,p.80.
[13]Fredric Jameson,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London:Methuen,1981,p.141.
[14]Anne Cranny-Francis,Feminist Fiction:Feminist Uses of Generic Fiction,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0,p.7.
[15]Lyman Tower Sargen,t“Themes in utopian fiction in English before Wells”,Science-Fiction Studies,Vol.3,1976,pp.275-282.
[16]Ibid.,p.8.
[17]Teresa de Lauretis(ed.),Feminist Studies/Critical Studies,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pp.128-129.
[18]Teresa de Lauretis,Technologies of Gender:Essays on Theory,Film and Fiction,Bloom 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7,p.25.
[19]Peter Rabinowitz,Before reading:Narrative Convent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Ithaca,NY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7,p.9.
[20]Gunther Kress,Linguistic Processes in Sociocultural practice.Geelong 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p.37.
[21]Tzevetan Todorov,Mikhail Bakhtin:The Dialogical Principle,W lad Godzich(tr.)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4),p.84.
[22]Terry Lovell,Consuming Fiction.London:Verso,1987,p.160.
[23]Terry Lovell,Consuming Fiction.London:Verso,1987,p.107.
[24]Teresa de Lauretis,Technologies of Gender:Essays on Theory,Film and Fiction,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7,p.123.
[25]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