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多,各种信息增多,孰是孰非,难辨真伪,吃的方面盲从性增大(跟着宣传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接触到的媒体急剧增多,信息社会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新的信息来源。
对于饮食方面的知识,人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了解。
古籍的记载与民间的经验
民间的经验是灿烂饮食文化中的瑰宝,经过了千百年的验证,但这些经验是有一定经济背景的,是在经济不发达、物质生活不丰富,甚至是较为短缺的条件下形成的,有的历久弥新,经得住时代的考验,有的却在现代生活中起不到作用,甚至是相反的作用。“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一食物搭配的思想,至今还为人们所应用。但“朝咸晚甜”,“吃什么补什么,吃脑补脑、吃肾补肾”等观点已不符合目前的营养思想,甚至对人体健康无益。前者是因为古代劳动人民早出晚归,日出而作,日落而辍,没有时间来进行烹饪,为了保证一日的营养而迫不得已采用的办法,早上多吃一点盐,可补充一日汗液中盐的损失,而使一日劳作中不致因缺盐而影响健康,而晚上归来,一日消耗的能量需要及时补充,才能满足第二天的劳动需要,所以通过吃糖来补充已消耗的能量。现代人一日三餐不用愁,根本不用担心用餐的问题,不需要早咸晚甜。后者吃什么补什么,也有缺陷。吃脑补脑,这是在物质不丰富时,因脑中含有一定的脂类,有助于大脑的发育与功能,适当吃一点有助脑的健康。但目前,人们获得脂类的途径非常多,在日常饮食中就有足够的脂类供应,尤其是植物油,能保证大脑的营养需要量,再吃脑补脑,就可能补出高脂血症了!
广告
不得不承认,各种广告是诱导人们食物消费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当人们面对丰富多彩的食物的时候,广告为消费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或督促消费者做出判断,但各种信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有些是虚假的,有些是夸张的,有些是错误的,需要鉴别,所以面对广告,消费者一定要冷静、客观地进行鉴别,保持理性。
各种目的的营养教育
目前有的厂家为了促销产品,也搞起了营养教育,这些“营养讲师”都是按照厂家事前培训好的内容,尽情地发挥,先告诉听者营养的重要性,然后诱导听众购买其产品。作为听者,可以从中汲取一些营养知识,但一定要理智判断。
媒体健康讲座
目前,电视台、电台及各种讲堂上也开设了许多讲座,扩大了居民食品知识与营养知识的渠道,但这些讲座有时也为商业利益所驱动,说一些不负责任、不科学的话。如橘子中含有大量蛋白质,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铁等言论,这些都会影响人们对营养知识的理解和判断。
错误的信息影响人们的判断
食品的丰富、知识的爆炸,使得人们无所适从,为了帮助人们选择的烹饪食品,有些专家学者置现代科学研究而不顾,找来了古代的医学著作,纸上谈兵地教起了饮食科学。有些人从中医学的角度大谈特谈饮食起居的宜与忌,甚至连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搭配也成为了禁忌。必须承认,这些宜忌有的是正确的,例如柿子与蛋白质高的食品不能同食;但有的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照搬照套中医理论,在当今并不完全适用。但人们看了专家出的书,听了学者讲的课,又有几个人会不相信,不去实践呢?
中医与西医观点的冲突
中医西医观点大撞击,也使得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思想受到了冲击。中医与西医理论体系不一致,对问题的阐述出发点也不一致,两者也在相互吸收各自的长处,兼容并蓄,但在饮食方面,这两种观念还没有能很好地统一。如药膳,中医认为这种饮食方法的确对健康有益,可补各种虚证,但西医认为,是药均有毒,是营养作用,还是毒理作用,主要取决于用的量,有的成分不明,机制不清,暂不能列入食品,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就明确规定食品中不得加药,允许用在食品中的也只是卫生部发布的由相关专家认定的药食两用的药材。所以对于药膳,能吃还是不能吃,这又是一个难以界定的问题。
由此可见,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多,但对这些知识所产生的背景不清,势必就会人云亦云,不会甄别认识,有时便会被错误知识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