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的出现
转基因食品又称为基因修饰食品,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出来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根据其生产方式可将其分为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直接加工产品,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产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从最终达到目的上又可分为农业基因工程食品(以提高产量、抗虫和抗病能力、抗除草剂、抗旱为目的)和食品工程食品(以改善食品的营养成分、食品的风味、延长食品保存期、增加食品中功能因子为目的)。
转基因食品的优点在于可解决营养问题(如增加食品中蛋白质含量,改变食品中氨基酸的构成,减少抗营养素因子),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作物的抗虫、抗病能力,减少杀虫剂的使用量,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因而得到了人们的青睐。
有科研人员用低植酸的转基因玉米喂养大鼠,发现大鼠对铁的吸收比吃普通玉米增加了50%。瑞士研究人员曾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出了“金稻谷”,即在谷类基因中导入了能生成胡萝卜素的基因,从而使每100克稻谷中含有2微克的胡萝卜素。
转基因与传统的嫁接不同。嫁接是从所嫁接(杂交)的植物发生的变异中筛选有用的性状,从而培育更优良的品种。这类基因变异最大的特点是只在同类物种间发生,而在基因工程中,被转移的基因可以来自于一个与接受基因的物种没有任何关系的物种,例如将北冰洋中的鳕鱼的抗冻基因移植到草莓基因中,从而改变草莓的生长习性,使其适应寒冷的气候,这是传统的物种改良(杂交)技术无法实现的。
转基因技术是在197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斯坦利·科恩教授首次开发成功的。10年后,第一株转基因植物诞生。自1995年起,全世界转基因食品的发展一直就未停顿过。转基因食品遍及六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欧洲和非洲。四大主要种植国的份额分别为:美国68%、阿根廷23%、加拿大7%、中国1%。转基因食品大多数集中于发达国家(占总数的85%),主要是美国、加拿大,发展中国家只占24%左右。
目前主要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籽。
转基因食品的性状主要为抗除莠(草)剂、抗虫、复合性状(两者兼有)。在现有研究条件下尚未发现转基因技术对食物成分有重要影响。目前许多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生物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并未提示转基因食品对机体和食品成分有明显影响,也未见其对动物生长的影响,有时甚至其作用优于同等产品。
但转基因食品在前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令人注意的问题。如普斯陶伊事件(即大鼠喂养转基因马铃薯10天后发生发育不良,体重严重下降,免疫系统受损)、斑蝶事件(斑蝶的幼虫食用了撒有转基因玉米花粉的乳草后,有44%的幼虫发生了死亡),这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因此对转基因食品人们并不完全采取乐观态度。
中国也是进行基因食品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目前已有48种转基因作物进行中间实验,涉及作物11种,其中水稻、小麦、玉米、西红柿、白菜、甜瓜、香木瓜、花生和广藿香为转基因食品作物;49种进行环境释放,涉及10种作物,其中水稻、玉米、大豆、土豆、西红柿、甜椒为转基因食品作物。中国已有6个基因作物获得批准,其中3个直接涉及食品。
转基因技术给食品生产带来了新的概念,但其中难以解释的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对于转基因食品,人们能不能接受,目前这种争议尚未有最终定论。人们有知情权,有自由选择权。是买还是不买,这需要人的认识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