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计算机发展的时代划分
(1)第一代计算机(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
· 以电子管作为逻辑元件,如图1.2所示,用电子管制造的计算机通常会占据整个房间。
图1.2 电子管
· 使用汞延迟线或磁鼓作为存储设备,后来逐渐过渡到用磁芯存储器。磁芯存储器如图1.3所示,磁鼓如图1.4所示。
图1.3 磁芯
图1.4 磁鼓
· 主要以定点运算为主,采用机器语言与汇编语言进行编程;
· 运算速度大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 这个时代的计算机体积大,速度慢,存储容量小。
典型机型:ENIAC,EDSAC,冯·诺依曼型计算机IAS,以及我国自己研制的104机、103机和119机等。
(2)第二代计算机(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
图1.5 晶体管
· 以晶体管(图1.5)作为逻辑元件,与电子管相比,晶体管体积仅为1/100,耗电量也仅为1/100,而寿命却要长100倍。但这个时代的计算机相比现代的计算机还是很重、很大。
· 用磁芯或磁鼓作为存储器。
· 引入浮点运算,支持早期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如FORTRAN、COBOL和ALGOL等。
· 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 这个时代的计算机比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小,速度快,功耗小,可靠性高。
· 典型机型:PDP-1,如图1.6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PDP-1与其外设差不多占据了整个房间)。IBM 7040、IBM 7070、IBM 7090、CDC1640以及国产计算机的代表109机、441B和108机等。
(3)第三代计算机(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 以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为基本元器件。集成电路是微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一大突破,为实现计算机可靠性高、体积小、功耗低奠定了基础。这时主要采用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
· 以半导体存储器作为内存,以磁盘和磁带作为外存。磁带存储器如图1.7所示。
· 引入了多道程序和并行处理等新的技术,操作系统日益成熟。
图1.6 PDP-1
图1.7 磁带存储器
· 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 这个时代的计算机由于普遍采用集成电路,因此体积缩小,价格降低,功能增强,可靠性大大提高。
· 典型机型:IBM System/360和CDC6600、CDC7600系列等,国产机型代表有150、151、DJS-2000系列和DJS-1000系列等。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IBM System/360,它包括512 KB的存储器,运行主频为4 MHz。并且该系统采用了很多新技术,如微程序控制、高速缓冲存储器、虚拟存储器和流水线技术等。IBM System/360 Model 30,如图1.8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IBM System/360机器仍然是一台很大的设备)。
(4)第四代计算机(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
· 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 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千万亿次。
· 以半导体存储器作为内存储器,磁盘、光盘等作为外存储器。
· 这个时代由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应用最广、最多的是个人计算机,各种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包括并行处理、计算机网络、分布式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等。
图1.8 IBM System/360 Model 30 CPU
(磁带驱动器在其左侧,磁盘驱动器在其右侧)
由于计算机技术在不断进步,因此学术界和工业界不再以元器件为标准来划分第×代计算机。但目前也有一种说法,如果以公元2000年作为科技史的一个分水岭,那么从第四代计算机到公元2000年之前可以称为“PC”(Personal Computer)时代;而公元2000年之后则被称为“后PC”(Post-Personal Computer)时代。即在PC 时代,大家主要以个人计算机使用为主,而到了后PC时代,计算机网络将在人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这一阶段,人们开始考虑如何将客户终端设备变得更加智能化、数字化,从而使得改进后的客户终端设备轻巧便利、易于控制或具有某些特定的功能。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云、普适化、嵌入式、智能化将是计算机发展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