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简史——lntel CPU的发展

1.3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简史——lntel CPU的发展

微型计算机简称“微型机”“微机”,也称其为“微电脑”。微型计算机是由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体积较小的电子计算机。它的构成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配以内存储器、输入/输出(I/O)接口电路和相应的辅助电路。

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英特尔4004诞生,它标志着微型计算机时代的到来。由于微型计算机的性能常常是用CPU 的规格与频率来衡量的,而Intel公司的CPU 演进史几乎就等于微处理器的演进史,因此本书从Intel系列CPU 及其架构的发展来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Intel公司推出的CPU 经历过4004、8008、8080、8086、80286、80386、80486、Pentium、Pentium Pro、Pentium Ⅱ、Pentium Ⅲ、Pentium 4,以及到现今主流的酷睿系列。

第一代(1971—1973年):4位及低档8位微处理器。1971年,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4位微处理器Intel 4004芯片。这款微处理器虽然功能有限,每秒只能执行5万条指令,主频只有108 k Hz,还不如第一台计算机ENIAC。但它的集成度很高,一块重量不到一盎司(约28.35克)的4004芯片上集成了2 300个晶体管,Intel 4004芯片如图1.9所示。这一突破性的发明为个人计算机铺平了道路,也开启了Intel公司CPU 的发展之路。

但是Intel 4004芯片推出后,业内反应很平淡,主要是因为Intel 4004芯片的处理能力有限。1972年Intel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款8位微处理器Intel 8008。Intel 8008芯片如图1.10所示。8008的频率为200 k Hz,晶体管集成数量达到了3 500个,性能是Intel 4004的两倍,能处理8位的数据。

图1.9 Intel 4004芯片

图1.10 Intel 8008芯片

第二代(1974—1978年):中、低档8位微处理器。典型CPU 芯片有:Intel公司的Intel 8080、Intel 8085。1974年Intel公司推出的CPU 芯片Intel 8080,立刻引起了业界的轰动。Intel 8080芯片的指令执行速度是Intel 8008的10倍,晶体管集成数量为6 000个,频率为2 MHz。1974年第一台PC MITS Altair 8800选择了Intel 8080作为其微处理器。用户仅仅花费350美元就可以购买Altair。短短数月,Altair的销量达到了数万台。

第三代(1978—1983 年)16 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微处理器有Intel 8086、Intel 8088、Intel 80286。1978年,Intel公司推出了首枚16位微处理器Intel 8086,Intel 8086芯片如图1.11所示。时钟频率达到4~8 MHz。它与上一代产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一颗16位的微处理器。同一年Intel公司在Intel 8086的基础上推出了Intel 8088处理器,它们都集成了29 000个晶体管。与Intel 8086拥有内部与外部均为16位的数据总线不同,Intel 8088内部数据总线是16位,但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

1982年,Intel 80286问世,这是Intel最后一片16位CPU。Intel 80286芯片如图1.12所示。该芯片虽然还是16 位数据总线,但是集成了13.4 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达到10 MHz。CPU 速度比Intel 8086提高了5倍多。从80286开始,CPU 的工作方式也演变出两种来: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实模式是指80286向后兼容8086的指令,保护模式是指增加部分新指令的工作模式。

图1.11 Intel 8086芯片

图1.12 Intel 80286芯片

第四代(1983—2000年):主要是字长为32位的微处理器。这一阶段Intel公司推出的典型的微处理器芯片有:80386、80486、Pentium、Pentium Ⅱ、Pentium Ⅲ及Pentium 4等。1985年,Intel公司32位CPU 的第一代产品Intel 80386(图1.13)诞生。它的工作频率达到25 MHz,集成了27.5万个晶体管,超过了Intel 4004芯片的100倍,每秒可以处理500万条指令。1989年,Intel 80486芯片推出,它突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Intel 80486 的时钟频率从Intel 80386 的25 MHz逐步提高到33 MHz、50 MHz。而且该芯片也是第一款具有“多任务”能力的处理器,即它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程序的指令。

1993年,Intel公司推出了新一代CPU,但是这一代CPU 并没有按照惯例继80486以后用80586进行命名,而是采用Pentium 来命名新一代的CPU,Intel公司还替它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奔腾”,Intel Pentium 芯片如图1.14所示。它包含了310万个以上的晶体管,内置16KB的一级高速缓冲存储器,奔腾系列CPU 的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0 MHz和66 MHz到后来的200 MHz。

图1.13 Intel 80386芯片

图1.14 Intel Pentium 芯片

第五代(2000年至今):出现了字长为64位的微处理器芯片。2000年Intel推出的微处理器Itanium(安腾),安腾是专门用在高端企业级64位计算环境中的。2006年英特尔公司继使用长达12年之久的“奔腾”处理器之后推出酷睿(Core)系列,Intel先推出的酷睿一代用于移动计算机,上市不久即被酷睿2代所取代。酷睿2代包括“Core 2 Duo”双核和“Core 2 Quad”四核处理器,Core 2 Duo在单个芯片上封装了2.91亿个晶体管,核心尺寸为143平方毫米。从2010年开始又逐渐推出了Core i3、Core i5、Core i7三个品牌的CPU。Core i3的CPU 部分采用双核心四个线程,晶体管数量达到3.82亿个,核心面积为81平方毫米,三级缓存为4 MB;Core i5采用四核四线程,晶体管集成数量为5.04亿个,核心面积为131平方毫米,依旧采用整合内存控制器,三级缓存达到8 MB;相比Core i3主要增加了睿频技术,即可以在不同负载下主频动态变化,能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Core i7 处理器具有4 核心+8 线程(Extreme系列则拥有6核心+12线程)、高主频、超大容量三级缓存等特性,晶体管数量集成到了7.74亿个,核心面积为296 平方毫米,在缓存方面也采用了三级内含式高速缓冲存储器设计,一级高速缓冲存储器的设计和酷睿微架构一样;二级高速缓冲存储器采用超低延迟的设计,每个内核256 KB;三级高速缓冲存储器采用共享式设计,被片上所有内核共享,容量为4~20 MB。Intel Core i3芯片如图1.15所示。

图1.15 Intel Core i3芯片

Intel CPU 系列芯片性能如表1.1所示。微型计算机在社会上大量应用后,一座办公楼、一所学校、一个仓库常常拥有数十台以至数百台计算机,实现它们互连的网络随之兴起,进一步发展到多人使用多台计算机的网络计算时代,即后PC时代。

表1.1 Intel公司主要CPU 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