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生活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
朋友给我留言:为Y写首诗吧。我问:Y是谁呀?当时我想她可能是奥运冠军,或者是见义勇为的英雄。朋友说你在网上搜索一下吧。
当我看到Y的相关文章,我的心就像大多数看到这个事件的人一样,感到了剧烈的疼痛。
Y是甘肃农村一位二十八岁的妇女,今年8月26日她在自家小院后面的羊肠小路上,用斧头砍死了自己的四个孩子,并服毒自杀。几天后她的丈夫也自杀在妻子的坟前。这件事发生后,相关文章铺天盖地,贫穷、犯罪、底层,人们都在为这个让人震惊的事件寻找原因。
在我为她写了两首诗后,在和正成兄讨论后,我开始冷静下来分析。
绝大多数人把这件事情的发生和贫穷联系在了一起,便开始寻找贫穷的原因,想象贫穷的状态,寻找改变贫穷的方法。甚至开始讨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等具体的问题。其中那篇《盛世中的蝼蚁》影响力最大,作者激动地表达了自己的疼痛,表达了无限惋惜,以及对贫穷的愤恨和对当代社会现状的评价。
我觉得将这个事件的原因归结为贫穷是片面的。因为这样的联系可能只出于生活在城市、衣食无忧人们的认识。当他们看到这件事时,才看到了一个远离现代社会的贫穷群体。贫穷,无疑是他们看到这个群体的最大特征,以及最强刺激,他们便将这件震惊的事和这震惊的贫穷现象联系在了一起。这只是他们认识局限的一种归因。
我们并不能确定导致这件事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贫穷,只能说贫穷是一个重要因素,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导致这个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Y的绝望。
贫穷给她带来了很多无法解决的困难,但对于活下去并非无路可走。事实上有很多人比她生活得更加艰难,但依然坚强地活着。
《盛世中的蝼蚁》中写道:当一个人偷钱时,是他个人在犯罪,当一个人在偷面包时,就是这个社会有罪了。虽然他这样说过于绝对和偏激,但我们必须承认,外界提供给每个人的生存环境是不一样的,这个外界包括社会和自然所提供的条件。在这种不同的生存条件下,我们不能蒙着眼睛说:世界是公平的,人和人是平等的。
所以有很多人承受着较多的压力,体验着较多的负面情绪。他们生活中的困难的确比很多优越的人多得多,这些困难可能是贫穷,可能是疾病,可能是歧视等。如果说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我也不反对,但那只是少数人创造的奇迹。而大部分人是普通的,改变生存环境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甚至因为这种困难,早已扼杀了他们可能的优秀素质,就像一棵小树苗,在土地贫瘠缺乏水分的地方生长,很难长成一棵可以抵抗恶劣环境的参天大树。
外界的困难,无疑会成为内心的困难。当一个人面临生活中的困难,一定会体验到内心的焦虑(程度因事件和承受力而不同),如果困难无法解决,内心就会体验到受挫,如果很多困难都无法解决,生活举步维艰,那么人的心理会在一再受挫后,否定自己,否定世界,否定未来。
抵抗这种结果的方法我觉得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是具备比较完整的精神体系。
有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客观认识、评价现实情况的能力。
这是人精神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可能来源于一个人的悟性,但更多来源于世代精神的传统,人文的修养,文化的启迪。应该说中国不缺乏这种能量,中华文明有着深厚的根基。无论是在盛世还是在乱世,都不缺乏耕读传家的生活习惯。无论是仁义礼智信,还是修身治国平天下,都培育着中国人的精神。所以可以说,与土地相依的农民在精神世界可以与圣人相交,食不果腹的书生也常常是心怀家国。
一个人具备强大的精神体系,是对付困难的最有力武器。
但是,在近些年,特别是在农村,我们却很难找到明显的精神体系。精神体系的缺乏主要体现在70年代以后出生,又没有多少文化的人身上。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到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身上,还可以看到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清晰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世界观。那么70年代以后出生的,低文化人群中有不小的一部分,我想可以把他们叫作无主义者。他们以现实的风气为真理,以实际的利益为价值,缺乏是非观念(与良知无关)。他们做着某些事,或许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随大溜地活着。这样的人按部就班地生活,或许没有什么,但当他们遇到超越日常的困难时,他们的精神更容易发生危机。Y就是一个例子。从这方面看,不能不说她是愚昧无知的。
这样的现象也发生在经济相对富足的农村。可能因为地理环境的有利条件,让它仿佛成了城市的陪衬品,被快速发展的经济打扰了,却被相对发展起来的文化忽略了。虽然丰衣足食,但精神食粮却处于缺乏状态。就像给了一个孩子足够的零花钱,却没有给他好的教育。
在这里,传统思想渐行渐远,现代文化又没有走近,有不少迷信活动,但没有正规的宗教信仰。如果说还有什么纯粹的思想体现的话,就是还残存着的一些风俗。
可以说,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拉开,生存出现多层分化,生存状态出现多样性。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强大的精神体系的人,就仿佛一棵大树没有了坚固的根系。不知将发展出怎样的人格,做出怎样的行为,这是让我们担忧的。
其实这样的群体并不是少数。
第二种是在需要的时候外界能够给予有效的心理支持。
其实每一个活着的人,再平凡,再无声无息,也有他自己的信念,以及对自己和世界的期待。
信念,完全属于个人的,无关正确与否的信念。人可以终日为了生计而奔忙,甚至为了填饱肚子而消耗掉所有时间,但他内心肯定有一个支撑,为了孩子我得坚持,让家人吃饱是我的责任,或者带着宗教属性的,为来世修行。任何具体的事物都没有意义,而它的意义是人赋予的。
期待,则是一种本能的向生欲。
不管Y是因为贫穷、人际关系、自身心理素质或我们想不到的什么原因,最终结果是她的信念和期待彻底灭绝了。她一定经受了长期的焦虑和无望,才会在一点诱因,如孩子因为学费和没有户口无法入学等,而彻底地发生心理瓦解。在正常人看来这是无法理解的,而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如果在她经受长期的焦虑和无望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外界给予的有效的心理支持,哪怕是亲人朋友的一点关心和理解,有人能够给她一些希望和肯定,那么这样的恶果很可能就不会发生。
在我心理咨询工作中,可以说百分之五六十是农村求助者。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的是,他们找到我的时候,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很多已进入精神疾病的范畴。这说明他们相对比较忽视自己在想什么,忽视自己心理的状态。平时我偶尔也难免会以心理专业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我会发现,在以我家乡为例的农村,有一些人已经需要心理支持了,特别是专业帮助,但他们本人没有意识到,他们的亲人们也没有意识到,他们只能独自承受着。
人们经常说,在城市生活的人,因为节奏快,竞争激烈,所以心理压力大。其实在农村生活的人压力也不小,很多方面在此不一一分析了,只说一点,现在的农村不是原始封闭的部落,各种渠道让他们可以看到更精彩的世界,各种诱惑也进入了他们的眼睛,农民也受到心灵的冲击,也会不断遭遇心理失衡。现在已经有很多农民不再甘心种地,尤其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以土地为生了。
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尤其是贫穷地区的农村,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相对于都市里的人来说较差。
其实,能够将人击败的不是外界的困难,而是人自身的思想认识。生活贫穷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人精神的贫穷。
在精神体系建设不完善和缺乏具体的心理支持的人群中,Y是一个典型的例子。Y走远了,但还有很多和Y相似的人仍然活着,仍然在生活的困境中承受着内心的挣扎,仍然被忽略地活着。虽然解决这样的问题还任重而道远,但愿通过Y这个令人疼痛的例子,让我们能够关注到底层人们的心理健康,关注到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
经济的强盛,物质的丰富,最终要满足的还是人精神的需求。我们追求生活条件的优越,只为让我们活得更自由、更美好,更有尊严。希望我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不要忘记我们上路的初衷。
2016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