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根的诗 ——读《正成诗选》

有根的诗
—— 读《正成诗选》

翻开徐正成的诗集《正成诗选》,其中的诗歌,有我熟悉的,也有我第一次读的,不变的是那深深的感动。这本书我将常放于案头,在我疲惫或平静的时候可以随时翻开。

认识徐正成和他的诗歌是在2010年。他的诗歌给予我这样的感受:广阔、善良、真诚。

他用自然的语言,缓缓地诉说着内心朴素的情感。不刻意地追求语言的创新,或许这是他对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种忠诚。

他不刻意追求语言的锋利,而淡然的话语却十分有力,因为它总能到达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轻轻一碰,便是最敏感的疼。

跟随着他那一行一行的诗句,你将通向一条回家的路。回归到自己最亲的根。

《母亲》《一块蓝头巾》等亲情题材的诗歌,湿润了我的眼睛。“当时 对于我的母亲 一个农村妇女/家里很穷 这是她唯一的用钱买来的奢侈品/用来打扮和装饰一个接近四十岁农村女人/的心爱之物 一块蓝头巾/母亲是多么伤心 我至今记得 很清楚/她回去又用心找了 还有我的哥哥们/给我们指认了可能丢失的位子/一直找到天黑 才回家。——《一块蓝头巾》。”我的母亲没有那块蓝头巾,我也没有体验过那样贫瘠的日子,但是那种情感却让我非常熟悉,仿佛说出了我内心无法言表的永恒的疼痛。

在《村庄》《我想走过一条乡间小路》《北方的春天》等描写家乡的作品中,作者展现了他的村庄,故乡的那条乡间小路,那几棵草,那些窑洞,窑洞门口的老人和孩子,还有那善良的驴子和暴躁的风,都渗透了作者对亲人、对家乡无尽的爱。他属于那里,那片土地与他血脉相连。那份情感不是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句子能够说出的。或者说,作者那真正的赤子之心超越了所有语言的障碍。让我看到,他不是一个背叛者,尽管他已经离开了那里,但那里仍然给予着他生命的营养。

“告诉他 老爸有一些臭毛病和这个村庄有关/若真的要改掉 一是很难二是不愿/我真是怕丢了真实的自我 无可适从/怕你爷爷不认识他这个儿子——《我们和村庄有着共同的血脉》。”作者在坚守,当一个人没有忘记自己的故土,也就坚守住了自己的灵魂家园。

正是因为他的诗歌扎根在了精神的故土之上,才有了这些优秀的品质。

有根的诗歌便可以感知四季,感知每一种生命,感知一棵小草的悲与喜。他不是表达小我的感情,那是一种大我的情怀。他的诗歌似乎可以放下自我,而纯粹地抵达另外一个生命。切身地去感受另一种存在。他不是把一切融入他自己,而是把自己融入了一切生命之中。他的诗歌因此是广阔的。

“假如花开了/你是否会想起/曾经一颗种子/已经消失在泥土——《春的絮语》。”写作需要一种普世情怀,我在徐正成的诗歌中听到了一颗悲悯之心跳动的脉搏。但是当你体验到一种悲伤后,还会感受到一种温暖,这让我联想到,阳光为什么是暖的,因为它爱着。如果这温暖来自太阳就叫阳光,如果这温暖来自心灵便叫善良。有了这份善良,徐正成的诗歌才让我们肃然起敬。

很多诗歌作者们都侧重于创新、独特,甚至要语不惊人死不休。以至于写诗成为一种文字游戏,写诗的快乐变成了玩弄语言的快乐。诗歌中常见的东西,比如说技巧、目的、主义、虚荣都是和诗歌本身无关的。而徐正成没有被这些东西迷惑,他的诗歌不夸大其词,不无病呻吟,不故弄玄虚。他真诚地对待自己,真诚地对待诗歌。真是一种状态,诚是一种态度。这一点尤为难得。

在当今诗坛,有很多文字是漂浮物,或是流云,或是浮萍,或是易飞的生活垃圾。而徐正成的诗歌却深深地扎根在精神的故土之上,吸收着大地的营养,感受着阳光和雨露,仰望着晴朗的天空,感恩着无私的土地。这样的诗歌让我们听到了生命的呼吸和脉搏。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他的诗歌,无论是写诗还是不写诗的人,因为生命都需要最深的感动。

2012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