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挡住了他们的路
许多年前我就在一些城市的街上见到了盲道,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一条黄色是什么。后来,随着无障碍设施的不断完善,几乎所有的大小城市都铺设了盲道,我才知道了这通往每一条街道的窄窄的路,是为盲人而铺设的。我为此感到非常欣慰,这个社会想到了盲人。
但是这么多年来,我几乎没有在盲道上见到过一个盲人行走。
我不是盲人,我的轮椅不用走在盲道上,但我就走在盲道的旁边,和它如此近,和它的方向如此一致。我知道我和他们是同路的。
那空空的盲道总是不能延伸多远,就被什么东西挡住了,切断了。我的轮椅绕开了,那不是我的障碍,但盲人呢?
我仿佛看见,一个盲人走在盲道上,走着走着他的盲杖会遇到几排自行车,他不知道应该左拐还是右拐,他一定会试图绕过这个障碍,他会在摸索中迷路吗?他会遇到一辆车横跨在盲道上,他不知道这辆车为什么会停在这里,这辆车的车主和他有什么过不去吗,为什么要挡住他的路?他会遇到一个卖烧烤的摊位,小商贩在这里摆开了架势,仿佛这里是他的地盘。盲人一定感觉自己的到来打扰到了别人。如果是傍晚,盲人还会遇到一桌下棋的老人,他听见老人们畅快淋漓的说笑,他驻足在那里,他想不明白,别人的欢笑为什么也成了他的障碍。
这么多东西占据了盲道,或许只有经过特殊技能训练,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盲人可以通过,而对于一般的盲人来说,那的确是一个个不小的障碍,直接阻挡了他们的路。
这条断断续续的黄线,就像一道试图冲破盲人封闭世界的光,但它在人流中,更像一个不够现实的理想。
近几年来,政府提高了对残疾人的关注,加大了对残疾人的扶持,很多政策的出台,包括一些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消除歧视、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倡导,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这无疑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但这种进步和追求还没有在社会中普及,或者说,还没有深入人心地改变人们的认知。
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着低级粗糙的价值取向,比如,升学、就业、婚姻、社交、医疗,甚至包括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这种偏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点带面的价值否定,因为他突出的一方面缺陷而否定他其他方面的能力。另一个是因为他的不便,而否定他正常需求的权利和尊严。

摄于家中
如果那存放自行车的人、停车的主人、烧烤小贩、下棋的老人,在看到这条黄色小道时,能够想到这是盲人的路,能够向左或向右挪一步,那盲人的路便通了。不知会有多少盲人因为这一点小小的变化而拓宽了世界,甚至改变了命运。如果他们能够想到这一点,一定愿意为盲人留一条路,但就是这一点小小的忽视,挡住了盲人的路。
残疾人具体缺陷造成的障碍,只占他所有障碍的一小部分,更大一部分的障碍是社会的压力或者说是人的观念造成的。而这种观念的根源并非恶毒,而是千百年来习惯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又和人类整体的精神文明相连。可以说,大众的小观念,是残疾人的大障碍。
古语说,内圣外王,我觉得社会亦如此。社会的现象,其实源自人心,社会的现象也就是大众思想的外化。建立无障碍设施固然重要,但在人心里建立无障碍设施才是根本。当残疾人的路在人们心里畅通无阻的时候,残疾人在社会中自然也就没有什么障碍了。
真心地希望早日看到,残疾人这条窄窄的路畅通无阻。
2015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