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路上我们相识
断断续续下了两天雨,天晴了,颇有初秋的爽朗。今天利伟特意来看我们。这个比我小好几岁的女孩是我的同学,我这个从未上过学的人也有了同学,感觉很难得。利伟是我在河北师大文学院听课时认识的,所以应该算是我名副其实的同学了。
回想起来,感觉人和人能够相识成为朋友,真的是一种缘分。在学校听课的一年多时间里,有些同学就坐在我的旁边,却从来没有交流过,偶尔彼此看一眼,也只是更加明白我们彼此是路人。而有一些同学却可以彼此靠近,交流起来没有障碍,仿佛早就认识,只是命运把我们安排在了不同的位置,比如张利伟。
那是我第一天听课,下课出来,利伟走到了我的面前,她一头长发,穿着一身复古长裙,虽然她的装束很淑女,但她的气质却透露出几分干练,而且她非常像一个学子,对人的态度有一种因为好学而有的谦卑。或许是因为我坐在轮椅上,她半鞠躬着和我打招呼:刘厦老师您好,我特别喜欢您的诗!今天见到您,我觉得您特别漂亮,您的头发也很漂亮。当时我笑了,我说:谢谢你。我感到这个女孩非常可爱,而且一定读了我那首提到头发的诗歌。除此之外,我还隐约感受到她有一种内在的魄力,因为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勇敢地走进我们这个小团体,当时包括我的父母和姐姐以及随行的记者。我问她的名字,她说:我叫张利伟。我们便相识了。
利伟很爱笑,一说话就好像特别开心,但没有同龄女孩儿常有的孩子腔。她喜欢独来独往,但和她接触就会明白,这不是因为孤僻,而是因为独立。这一点我在她的诗歌中得到了确认。她会拿一些诗歌向我请教,其中包括为我们相识而写的《相见欢》。她的诗有和大众思想保持距离的能力,有着独特的感悟角度。
在学校听课的日子,很多时候需要别人帮忙,我第一次给利伟打电话的时候,我们还并不熟悉,当我听到她在电话中答应:嗯,行。没有犹豫也没有寒暄,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这个细节让我觉得这不仅是热心,更是一种能力。
每次听课都是母亲一手推一个轮椅,还好,每次下课的时候总有同学帮忙推一个。利伟多次帮忙。有时候没有课了,我们便在我的宿舍聊天。在那样轻松的时光中,我甚至有一种错觉,感觉自己真的是他们其中的一员了,我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到了带着希望的世界,这种希望让一切事物都很有意思,这种希望让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利伟对我的称呼从老师改成了姐,她说:学校有姐和阿姨在,有家的感觉。
利伟是邯郸农村的,离市区很近。她有一个比她小六岁的弟弟,她和她的母亲无话不谈,她的父亲对她希望很大,她家院中有三棵椿树,她和树上好玩的虫子一起度过童年,她平凡而无忧地长大。可以说她有着河北“90后”的典型成长史,或许这样的成长最能孕育出美丽而健康的梦。
利伟近期的目标是北大、清华的博士,但我分明还看到她更高远、更美好的梦,对诗词的梦,对学术研究的梦,对人生境界的梦。然而说出来就感觉太局限了,那是一个生命期待绽放的冲动。
每当需要找人帮忙的时候,我总会第一个想到她,所以在学校我没少麻烦她,但也因此,很多美好或重要的时刻都有她的身影。
文学院有一个六边桌诗社,会不定期开一些诗会,那次他们邀请我参加,我也很想去看看大学生的诗会。
但我担心母亲晚上推我们俩出去不好走,就打电话叫利伟来帮忙(她也是这个诗社的成员)。在我住的楼下,我看见夜色中,她满脸笑意地走了过来,并为她迟到了几分钟而道歉,随即便接过母亲手中我的轮椅,一股感动瞬间涌上我的心头。
师大的夜色太美了!那时已是深秋,我穿上了厚厚的毛衣,但夜风还没有多少寒意。校园安静极了,和白天完全不同,仿佛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让人怀疑这是都市之内吗,那种悠然和开阔让人心旷神怡。偶尔有结伴的人同行,还有人缓慢地骑着自行车,仿佛这悠然的夜色让人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同行的人说话声音也很小,因为即便是耳语,在安静的校园中也能听老远。路上的灯不多,但亮度恰到好处。路旁的树叶已发黄了,风一吹,闪出金灿灿的光芒。那种美丽让人屏住呼吸,仿佛置身于季节的节日中,盛大而庄重。
一路上,我们聊到了意识流小说和利伟一个人的旅行。我这个错过青春的人,在这一刻,仿佛以另一种方式与青春相遇了。
诗会在图书馆,我们到时,有几位同学已在那等候,六七十阶的台阶,同学们把我们抬了上去。
我们来到四楼的一个茶馆,古香古色的环境中,耳边萦绕着稀疏真切的古筝声。这里没有密集的人流,桌子之间用屏风隔开,让人感觉很是安静优雅,很适合几个文人相邀而坐。当时我暗想,几个小孩儿还挺会找气氛。我甚至想到了他们的父母,在另外一个世界中,用现实吃力地托举着他们,让他们有了这样畅游纯粹的精神世界的机会,让他们可以离梦想如此近。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诗会开得如此认真和实在。在场的同学每人读一首自己的诗,然后阐述自己的创作感言,之后再念一遍。然后其他人都要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看法特别真诚和纯粹,就诗论诗。有不同的想法会毫无顾忌地提出来,进行探讨。这才是我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诗歌交流会。与现在很多诗会相比,更显可贵,因为现在的诗会中有太多其他的因素,交流起来大家顾虑重重,很多时候就成了大家说小家听。
通过这个诗会我又多认识了几个写诗的同学。
这个带着诗意、深秋、温暖关键词的夜晚,给我的大学记忆留下了美好的一页。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对青春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我在这个词中看到了真诚、进取、正直的人生态度。原来这些宝贵的东西在青年人身上含量最高。随着生活的磨砺,它们会慢慢地流失,有多少人在为此吃力地坚守。我因此对青春有了几分敬意。
我最后一次见利伟是配合中央台的采访,中央台的记者连续采访我们多日,那天要找几个我们熟悉的学生,采访一下在学生眼中关于我们的印象。我便又找来了利伟和另外一个和我关系不错的同学。因此在央视播出我们的新闻片提到我的同学时,利伟的画面便出现了,这让她成了我同学的代表。采访结束后,记者走了,我的同学又回到了楼上,我们聊到天黑透了。没想到那就是和利伟的分别了。
之后不久,我们就离开了学校,没来得及给很多同学告别。
时光不紧不慢地流逝,不为任何人加快和减慢,在时间的洪流中,它的坚定,让我们更加渺小。
转眼已一年有余,一直说要来的利伟终于来了。
一年多不见,利伟成熟了,笑容却依然那么可爱。母亲给她做了我们这儿的传统佳肴,也是母亲拿手的丸子肉。
利伟考上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是她喜欢的明清文学专业,几天后她就要去美丽的西湖边了。我为她高兴,这离她的梦想又近了一大步。
在她谈到前途的风景,以及在努力过程中对自己的发现时,我仿佛看见一只刚刚发现自己会飞了的小鸟,当它展开翅膀时,它看见了辽阔的天地,或者说无限的自由,它因此而有的兴奋,便是青春的特征!
我们聊了五个多小时,利伟说感觉还有很多话没来得及说,但她得走了,不然就没车了。不知为何,分别的时候,我内心竟生出了几分伤感。
晚上我在朋友圈中说:感谢河北师大让我认识了她和她(他)们。
实际距离的远近无法丈量人和人心灵的距离。有些人只有几步之遥,却老死不相往来,有些人相距千里,却彼此牵挂,穿越人海来相聚。
你能走到的地方,便是你生命的版图。
2017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