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不到,是父母期望值过高

孩子做不到,是父母期望值过高

很多父母苦恼,家庭规则制定容易执行难,或者说坚守规则难。很多时候不是规则的问题,也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以为只要定下规则孩子就能乖乖按规则执行。如果规则如此好执行和坚持,孩子就不是孩子了。

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很高,希望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能超过很多同龄的小伙伴,于是给孩子设定了很多规则,但实际上别说孩子了,就算大人的意志力和自控力都是非常有限的,比如,我们累了一天,有时候也想稍稍地放纵自己一下。有专家用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人的意志力也像肌肉一样,频繁地使用会引起肌肉疲劳。如果父母发现给孩子设定太多规则而孩子并不能按期望行事,那么有两种可能:

第一,父母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发展阶段,如果让三岁的孩子去坚守四五岁孩子的规则,就会强人所难。

第二,孩子在规则面前有了挫败感,规则就失去了意义。比如,家长看到孩子不遵守规则时,不能控制情绪就怒发冲冠,孩子则会觉得自己永远无法让家长满意,这样就变成了两败俱伤。

对于低龄孩子,我们要以关乎健康和安全的规则为主。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很多所谓逾越规则的行为其实只是探索行为的另外一面,如果我们能够这么去看待的话,去给孩子设定少量但是重要的规则,可能会让他们保有更多探索精神和自发性,这也是生命的活力与天性的释放。

所以,在规则制定和遵守方面:

第一,要保持合理的预期,很多家长对孩子都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比如让一个三岁的孩子每天自觉收拾玩具而孩子“屡教不改”的情况下,不如让孩子和你一起做,你还可以告诉他,我们越早收拾完就可以越早出去玩。如果孩子知道规则对自己有利,就更容易遵守,从遵守规则中获益,也是对孩子这一行为的强化。

第二,当孩子在大部分时间都能做到遵守规则,偶尔有违反的时候,家长可以选择适当地忽略。如果过分去强调一两次违反规则的行为,孩子可能会觉得内心受挫,甚至会选择以后不再遵守规则了。这就好比我们在单位一直是个好员工,偶尔犯了一次错,领导就揪住这个错误不放,我们内心会对领导产生抵触,对工作产生抵触,甚至想我规规矩矩又何必呢?保持合理的预期可以让家长和孩子都不容易产生挫败和失望的情绪,进而有助于规则的实行和坚持。

第三,家长要注意规则遵守的度。既不能对孩子期望太高,也不能过于心软,以为孩子不能遵守规则就放任不管或定下的规则不作数。心软的另一层含义是无原则,规则在限制孩子的同时更多的是保护孩子,就像我们经常说不受限制的自由是危险的,家长无原则,允许孩子肆意胡为并不是对孩子的爱。反过来,孩子因不遵守规则受到惩罚,对规则的认识也让孩子对这个世界多了一份掌控感和秩序感。

最后一点也很重要,身教胜于言传,如果家长自己不遵守规则,却要求孩子遵守规则,孩子就会觉得这种要求既霸道又不公平,比如,父母不让孩子玩平板电脑,自己却拿起手机没完没了地刷朋友圈,这样的规则制订者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缺乏权威和说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