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行为影响孩子的“边界感”

什么行为影响孩子的“边界感”

在我们身边经常出现没有主见、没有自我的孩子,哪怕是身体强壮却依然像一个“成人巨婴”,再或者是不能够阻止自己被侵犯或经常去侵犯别人,追本溯源,都有可能是边界的问题。

人际边界有点像地图上的国境线,如果没有边界,人就没有安全的存在空间,这样的人有可能经常被别人侵犯,也有可能去侵犯别人的边界,这不仅不利于自我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还会影响以后的社会关系和亲密关系。

在爱的能力中,我们所定义的“边界感”是指家长能够尊重孩子的身心界限。边界感不好的孩子往往不知道什么是该自己负责的,要么过度负责,要么可能完全不负责任;在人际关系中把握不好跟人亲密的尺度,要不就亲密无间,要不就拒人千里,最终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总之,一个孩子弄不清边界的话,有可能分不清楚究竟是你的事儿还是我的事儿,究竟是你的情绪还是我的情绪。反过来,如果一个孩子的边界过于清晰,就可能让别人觉得无法接近,甚至有点冷酷。所以健康的人际边界应该是有弹性的。人际边界感的培养有赖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父母的几种行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人际边界。

第一种,父母过度掌控和强制孩子的思想与情感,没有办法尊重子女的人格自主性和独立性。孩子有可能出现两种极端,要么过度顺从,比如常见的“妈宝男”;要么过度逆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第二种,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情感寄托。这样的情况多见于夫妻中的一方经常不在场或者无法从情感上满足自己,尤其在情感疏离或夫妻之间情感淡漠的时候,被冷落的那一方就有可能把孩子作为自己重要的情感寄托,这对孩子的边界感以及性格养成非常不利。比如,我们的千古难题婆媳关系不好相处,多数源于这个问题。婆婆无意中把自己儿子当成了老公的替代品,所以在儿子的婚姻上也会有诸多干涉。

第三种,各自与孩子结盟。夫妻双方和孩子是三角关系,当三角关系中的重要的两个点,父亲和母亲出现争执的时候,有可能孩子就被拉入了一方的盟友关系,其中一方通过和孩子结盟来指责另外一方,以2∶1的方式来对抗对方,这样的方式会把孩子卷入夫妻的矛盾当中。孩子被迫选择站队,而且会承担过多来自父母的压力,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而且父母一方可能会对孩子灌输对方的缺点和问题,这样孩子也有可能形成对父母一方的负面评价。

第四种,让孩子过早承担父母的责任。比如,有些孩子在父母关系不良的时候,很早就学会了照顾大人的感受,他们过早背负了父母的情感压力,之前多子女家庭中的老大对弟弟妹妹除了作为兄弟姐妹的感情之外,经常还有像父母一样的责任。父母经常跟孩子讨论一些孩子解决甚至理解不了的家庭问题,孩子有可能被迫地承担起抚慰父母的责任,这样的边界不清让他们成为很会照顾人的人,同时也经常容易背负别人的情感负担,甚至总想去取悦别人,觉得别人情绪不好就是自己的责任。

总体来讲,这些纠缠的亲子关系都是父母无意中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一些情感需要,而这些需要本来应该是从其他的成年人那里获得的。这样一来,父母也会不自觉地忽视了孩子很多和他们年龄相适应的需要,本应是孩子从父母身上得到的需求,最后孩子却成了满足需要的提供者。

我们经常强调的一个观点叫夫妻关系优先于亲子关系,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在于当夫妻关系让位于亲子关系的时候,孩子就有可能成了父母一方获得情感满足的替代品,又怎么可能给孩子建立恰当的边界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