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陪伴是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舒服
前面我们讲高质量的陪伴,保证在同一时间与孩子做同一件事情,目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全心的关注。而在质量上看,陪伴是要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舒服。
我们问问自己,作为爸妈,每天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会有特别舒服的感觉吗?不是孩子特别懂事给自己端茶、倒水、拿拖鞋,不是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说“妈妈,我爱你”,也不是孩子唱儿歌、跳舞向你展示才艺,而是那种小小的、平凡的,让父母觉得此时此刻在孩子身边身心舒畅的感受。
这种舒畅的感受可能来自你接孩子放学的路上,他开开心心地说起幼儿园的事情;
可能来自睡前躺在你的臂弯,睁着求知的大眼睛,想要听故事的那种急切;
可能来自想要和爸妈一起泡泡澡,一起玩泡泡;
可能来自吃饭的时候,都爱吃同一个菜……
总之,来自那些特别日常、特别细节的小事。
这样舒服的体会,可能有的父母有过体验,可能有的父母从未体验过。他们虽然每天陪着孩子,但总是被孩子的各种大事小事烦得焦头烂额,明明是很温暖舒适的感受,也让位给了糟糕的生活体验,变成了每天都会遭遇几场愤怒、着急、沮丧或无可奈何的感觉。
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是陪伴质量造成的。陪的时间久,却没质量,不如陪的时间少,却质量高带来的体验更好。调查过一些父母,那些一天到晚见不到孩子的父母,偶尔陪伴孩子一会儿,会加倍珍惜,尽可能地带给孩子和自己快乐的感受。反之,那些一天到晚黏在孩子身边的父母,却感觉自己被孩子绑架了一样,恨不得逃之而后快,哪可能有什么舒服和快乐的体验。
如果一个妈妈每天无时无刻不守在孩子身边,陪孩子玩,好不容易孩子睡着了,妈妈赶紧做饭、洗衣、收拾屋子,活儿还没干完,娃又醒了,继续陪娃……那确实会很累,因为这样的妈妈别说有自己的休闲时间了,就连睡觉的时间都很难保证。问题是,这样每时每刻陪伴孩子,的确是孩子需要的吗?这样疲惫辛苦、毫无个人时间的妈妈心情能好吗?一个每天烦躁、疲惫的母亲如何养育出平静自信的孩子?
所以,陪伴的质量和陪伴的状态有很密切的关系。并非陪伴时间越长质量就越好。下面这两种情况,父母陪伴越多对孩子越不利。
一种情况,当父母缺乏教养知识,不了解孩子的发展需要,也不懂得用正确的教养方式与孩子互动时,他们的陪伴反而会对孩子有不利的影响。这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小的时候父母并不了解那么多的教养知识,也不讲究什么教养的方式,可我们大部分人到现在还挺好,在成长过程中也没有太多太大的问题。因为我们父母那辈人工作很忙基本不怎么管我们,对我们的陪伴也不多,这种放养的模式反倒成就了我们的自由成长。
另一种情况,当父母本身状态不佳的时候,也许减少或避免对孩子的陪伴反而更好。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有抑郁倾向的妈妈对于孩子的陪伴可以说是有害的。孩子小,心灵非常敏感,尤其对成人的情绪会在第一时间感受到,舒服或不舒服,温暖或不温暖,甚至是压抑的那种氛围孩子都能感受到。更可怕的是,由于孩子认知发展的特点,他们往往会认为成人的不开心是由于自己造成的,是自己不够好或做了什么错事而导致了妈妈不开心,并因此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或恐惧之中。长此以往,孩子会渐渐将自己的内心关闭,觉得这个世界并不美好,并不欢迎他们,也因此产生所谓“后退”的现象,甚至出现自闭症的倾向。
因此,高质量的陪伴在于成人和孩子是否有舒服的体验和感受,在陪伴孩子之前,成人先要调整好自己,如果不能把一个准备好的自己给孩子,那还不如不去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