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感从被尊重开始

边界感从被尊重开始

在孩子幼儿时期,很多父母跟孩子关系很好,但是到了青春期,乃至成年之后,很多孩子都想要逃离父母。这是为什么呢?大部分原因是父母没有处理好和孩子的边界。在中国,很少有父母和孩子是好朋友,亲子关系既亲密又能彼此尊重。

边界感的建立需要从尊重开始,尤其是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孩子才能被培养出边界意识。

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边界意识,只是父母觉得孩子小忽略了或不够重视。比如,两三岁的孩子上洗手间知道害羞;出去玩儿随身小包里放什么样的零食或选择带什么样的玩具;喜欢和哪个小朋友玩,不喜欢跟哪个小朋友玩等;见到人愿意打招呼或不愿意打招呼……这些都是孩子的边界意识。

前面我们讲到爱的能力包括同理心,孩子的边界感同样需要父母带着同理心去理解和尊重,不仅要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还要尊重孩子的需要和想法。

边界感意味着你是你,我是我,我们的想法可以不同,我们的感受也可以不同,我们的选择也可以不同。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选择是要自己负责的,负责任也是他边界内的事情,要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这是一个从小要培养的习惯。

比如,给孩子买了一个冰淇淋,你说“来,让妈妈尝一口”,于是就着一支冰淇淋,两人一同分享。事实上,这就是没有边界感的事。

正确的做法是,事前先问孩子,你愿意和妈妈分享吗?在孩子同意后,再去和孩子一起吃。如果孩子不同意分享,你就随他,这就是边界感。你要让孩子知道,这个冰淇淋的所有权是他的,不是你们两个的。

父母可能会困惑,不分享不就是小气吗?一个人吃完冰淇淋不是会吃坏肚子吗?

关于第一点,大方和小气都是孩子的一种特质。有的天生喜欢分享,有的天生自我产权保护意识就强,本无优劣,父母更不能去强迫,只能事后引导。而且,当孩子渐渐知道协同的重要性时,自然懂得分享。

关于第二点,妈妈可以提前给孩子讲冰淇淋吃多了的坏处,尽量少吃,或者在孩子同意的前提下和妈妈分享。也就是说,在孩子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让他知道应该承担的责任。

这就要求当父母看到孩子做了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可能带来某些后果的时候,不要急于跳出来帮他承担后果,因为这样可能失去一次教育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机会。如果一个人有健康的心理边界,就会知道不光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也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别人做了什么和我们的情绪之间还有一个中介,就是我们的想法。假如别人做的事情不符合我们的预期,我们就要生气,这就是边界不清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情绪是在我们大脑中产生的,我们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当然对方要为他的行为负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别人知道它已经触碰到了我们的边界和底线。

作为家长要允许孩子说“不”,允许孩子有拒绝的权利,不要以为孩子小就要凡事都听父母的,如果不论对错孩子都要听父母的,就是在践踏和侵犯孩子的边界。如果孩子说什么父母都不允许,孩子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或搞不清边界。有些孩子之所以在别人侵犯自己边界时选择不说或不敢说,就是因为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发现自己无论怎么说都没用,长大以后他们可能对别人的侵犯毫无招架之力。

所以,父母要从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允许孩子做自己的选择开始,一点点把边界感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