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型父母应提升认知,少追求完美

敏感型父母应提升认知,少追求完美

曾有这样一个视频:一位记者采访一些父母和他们的孩子。记者问父母:“如果给您的孩子打分,您会打多少分呢?”

爸爸妈妈们一个个开始细数起孩子的不足之处,然后迟疑地回答:“70分吧”“85分”“我觉得90分吧”……

当记者问起正在玩耍的孩子们:“如果让你给爸爸妈妈打分,你会打多少分?”孩子们扬起稚气的小脸,骄傲地回答:“嗯,100分”“我给妈妈一万分”……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完美的,而在家长眼中,孩子或多或少都是有缺点的,十全十美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敏感型父母有过度追求完美的倾向,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或感受对孩子的每一个方面都提出很高的要求,或者即使要求不是很高,但处处给予要求和控制,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一条梭子鱼放进一个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任何时候梭子鱼饿了,只要张张嘴,把小鱼吞进去就行了。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鱼。开始时,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梭子鱼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子鱼的冲撞越来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这时,科学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梭子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嘴。最后,这条可怜的梭子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

看了这个故事,也许我们会说,这条梭子鱼真是笨死了。

梭子鱼原来并不笨,捕食小鱼是它的拿手好戏,它是一条能够独立生活的正常的鱼。可是,无数次的碰壁后,梭子鱼开始怀疑自己捕鱼的能力,后来,它彻底绝望了,坚信自己是一条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捕到鱼的笨鱼。这种无能感最终害死了它。

同理,每一个孩子原本能量具足,他们是非常有潜力的正常的孩子,而父母一旦追求完美,认为孩子做什么都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孩子就会渐渐产生一种无力感、无能感,在孩子的心里就会形成一种信念,觉得自己不行,达不到父母要求。那么孩子就主动关闭了自己求知的信心和动力。

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自我形象,部分地取决于自己对他人反应的理解,即通过“我看人看我”的方式形成,而自我形象一旦形成,又会成为制约人、塑造人的规范和自我力量。如果孩子最信赖的父母常常觉得自己做的不好,各种挑剔,难免会使自身顺从于这种标定,并做出相符的行为。这对敏感的、易于接受心理暗示的儿童影响尤大。

所以,敏感型的父母需要提升自己的认知,做到尽量不用完美的眼光来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就像几米说的那样,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但你们从来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我们必须相互容忍,辛苦且坚强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