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投入的频次比投入的时间更重要

为什么投入的频次比投入的时间更重要

父母在追求陪伴质量的问题上,可以借鉴台湾家庭亲子教育的“123”法则。所谓“123”法则,就是每天1次,每次20分钟,父母与孩子做3件事中的任意1种。3件事包括,一起读书、一起玩游戏、一起聊天。多年的实践证明,每天按照“123”法则进行一次高质量的亲子互动,比长时间漫无目的地腻在一起强百倍!

这种法则换种思维去想,事实上就是陪伴的频次。前面我们说了,长时间、低质量的陪伴对孩子也许会造成伤害,所以投入的频次比投入的时间更重要,也更值得父母重视。

对于孩子的影响如何,不仅要考量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长短,投入的频率和投入的质量同样会影响陪伴的效果。

我们经常说,不定期的100分钟,对于孩子来说不如每天固定的10分钟,甚至5分钟。这是因为,固定的频次可以给孩子莫大的安全感,孩子需要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可控感,就像最早的秩序感帮助孩子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一样,父母固定频次的出现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持续而稳定的关注,这与时间长短并不那么相关,关键是孩子知道父母总是会在某个时间来陪伴他,更关键的是他们也会因此感受到你为了能在这一固定时间出现而做出的努力,这难道不是一种父母无条件的爱的表达吗?

问过一些家长朋友,保证固定频次的陪伴难吗?能不能做到每天陪伴孩子5~10分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坚定地点头,只有很少的人会担心自己由于出差而不能陪伴孩子。那我们聊聊出差这种情况。陪伴孩子不是限定要在孩子身边,与父母在一边玩手机,孩子一边玩游戏相比,一个远程的视频聊天对于孩子来说可能陪伴的效果更好。孩子们都是有灵性的,比起你的身体,他们更关注你的心,他们更加渴望的是你深切的关注,就算是从电话中他们也听得出你对他们的关爱。反倒是我们成年人,总会拿形式作为借口,或是受到形式的制约。我曾经建议一位经常出差的父亲,在出差期间每天在电话里给孩子讲5~10分钟的绘本,一本书讲不完,就跟孩子说好,记下讲到哪里了明天接着讲。这样既保证了定时的陪伴,也解决了很多父亲不知道要和孩子在电话里说些什么的问题。孩子能在固定时间做一件喜欢的事,而这件事是爸爸与自己共同完成的,孩子即便是通过视频也可以感受到父亲的全心关注和陪伴。所以,陪伴不是只有一种形式,关键的不是时间也不是形式,而是固定的频次,是坚持无论以什么形式都要保证的固定频次。

很多事实证明,10分钟或20分钟的全心互动,比长时间地腻在一起效果好太多。孩子不需要和父母没完没了地待在一起,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某时某刻,父母的眼里、心里只有他,能发自内心地关注到他。

孩子们不贪心,下班后只需要你用1个小时,或者少一点,只要30分钟,抛开一切杂念,陪陪这个小人儿,共度一段亲密的时光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