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家庭规则的CRA原则

制定家庭规则的CRA原则

制定家庭规则要遵循CRA的原则,C—clear(明确的)的首字母,R—rational(合理的)的首字母,A—achievable(可实现的)的首字母。

C代表clear,意思是指制定的规则一定要明确。

这里的“明确”有多层意思:

第一,通过语言制定的规则,文字要简洁,用孩子能懂、好记的语言。而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尤其是2岁以下的宝宝,语言的规则不如行动的规则来得直接。父母与其用语言来制止孩子的某种违规行为,还不如直接用行动来制止。

比如,当你看到2岁的宝宝要把手伸到鱼缸里抓鱼的时候,与其在他身后不停大喊,还不如直接跑到他身边,用手抓住他的手臂先制止住他下面的行为,然后把他转向你,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不可以把手伸到鱼缸里抓鱼,这样会伤害小鱼。也许宝宝这时还不懂你言语的意思,但是你的行动就直接确立了这一条规则。下一次宝宝再想把手伸进鱼缸里的时候,他很容易就会想起被你抓住手臂制止的情景,这是由孩子记忆的特点决定的。

小宝宝的记忆特点与成人不同,比起抽象的语言,他们对形象的、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记得更牢。对于小一些的孩子来说,父母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或者之前提到过的回应行为来给孩子制定规则,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会更加明确。

第二,规则的制定要黑白分明,没有灰色地带。什么叫灰色地带呢?就是那些模棱两可的内容。一件事情,可以做就是可以做,不可以做就是不可以做。这样清晰的规则最利于孩子理解和接受。就怕那些有时候可以、有时候不可以,或者对某些人可以、对某些人不可以的规则,会让孩子感觉非常混乱,他们因此会不断地试探,意图了解这次到底可不可以做,或者也会心存侥幸,想试一下这次的运气如何。

因此,制定规则的时候家长要非常明确,不要模棱两可。一个家庭的规则也是这个家庭价值观的体现,我们很难去评判一个家庭的价值观正确与否,但是作为一个家庭来说,不同家庭成员的价值观最好能够统一,就算不能真正统一,至少在某件事上传递给孩子的信息要一致。

举一个关于价值观灰色地带的例子:

你带着孩子晚饭后出去散步,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地上有一个玩具小汽车,四周也没有其他人,这个时候孩子想要把汽车拿回家,你发现这个小汽车挺新的,但应该不是很贵,很像超市里免费赠送的那种。你会同意孩子把它拿回家吗?这个时候,你做出的决定是什么,可能都有你的道理,但是这样的情境就是一些价值观和规则的灰色地带。你的决定远没有这个决定的统一性重要,如果你不同意孩子拿回家,那么所有类似的情况你都要保持同一个决定,不能因为下一次捡到的小汽车更加昂贵或者下一次孩子的情绪更加激烈就同意他拿回家。让孩子对规则产生疑惑的往往都是这样的灰色地带,家长要尽量避免。

第三,为孩子制定规则的目的要明确。家长准备制定规则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自己订立规则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经常会看到,在餐厅里,6岁的孩子还在让家长喂饭,或者看到只要是孩子喜欢吃的菜,就不许其他人动,整盘菜摆到孩子一个人的面前。很显然,家长很可能并没有给孩子制定任何用餐方面的规则,或者即便制定了,也因为想让孩子多吃一些就轻易放弃了。每次看到这些场景,都让人很痛心。很想问问这样做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未来,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今天他能多吃一口饭、多吃一口菜重要,还是未来他长成一个独立的、心中会考虑别人的人更重要?

给孩子制定规则只是一种手段,我们通过制定规则,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和教会他们的能力才是关键。比如,一般的生活日程类规则,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渐渐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为今后上学做好准备;不能伤害其他小朋友的规则能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是情商培养的重要部分;排队、分享、轮流这些规则其实是在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为他今后的人际交往能力奠定基础。

父母在确定规则之前,请先好好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以此为目标确立相应的家庭规则。就好像我们用GPS导航一样,只有输入了正确的目标,才能最终到达我们想去的地方。

所以,C—clear(明确的)的意思不仅仅指目标本身要清晰易懂、黑白分明,还指父母内心需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未来希望孩子发展成什么样子,今天就要设立什么样的规则,这是家长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我们给孩子未来最好的礼物。

R,即rational,代表合理性。

在制定家庭规则时,父母要考虑到自己制定的规则是否合理。什么样的规则算是合理的呢?它至少需要做到两个“符合”,即符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和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每个孩子都与生俱来有一种后天很难改变的特质。就像我们常说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经过大量对于儿童的观察研究,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和儿童心理学家切斯,提出了分析儿童气质的九个维度。他们认为孩子的天生气质可以从活动水平、规律性、主动或退缩、适应性、敏感性、反应强度、情绪质量、分心程度、注意广度和持久性,这九个维度进行认识。这九种气质维度组合出千千万万种不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在制定家庭规则之前,父母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对于不同气质的孩子,设定的规则意义是不同的。比如,对于一个活动量强的孩子,你若要求他和你听音乐会要一动不动1小时,或者在半小时的车程里坐在后座上一句话不说,那未免太苛刻了。相反,你要是定下了规则,要求一个退缩(或者称为趋避)的孩子,每次都主动和你的朋友打招呼,或者要求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要大声发言的话,那么你其实是在给自己挖大坑,设圈套。

这里并不是说不能让活动性强的孩子保持安静,也不是说可以允许退缩的孩子不讲礼貌;只是说,在制定规则之前,父母需要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从内心接受他们原来的样子,在这个基础上为他们设立适合他们的规则。比如,对于运动性强的孩子,就不要要求他们长时间的静止,在必须要长时间静止的情况下,需要提前安排一些活动,帮他们消耗一些精力。

作为父母不应该做只是一味制定规则、时刻准备着批评孩子不能遵守规则的人,应该做帮助孩子能够遵守规则的人。而制定规则的目的也是希望他们能够成功遵守,而不是要强他们所难。制定一些对于某种气质类型的孩子来说根本没办法执行的规则,是毫无意义的,它不但会令家长非常沮丧,也会让孩子觉得非常受挫,毕竟孩子的内心深处是希望得到家长的肯定。

虽然每个人的气质与生俱来,很难改变,但是每个人在不同维度上都有发展弹性。作为父母,在制定规则时既要考虑到每种气质的局限性,又可以有意识地借助规则来锻炼孩子在某一个维度上的弹性,增强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灵活性。

家长在制定家庭规则时,除了要符合孩子的性格特点之外,还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一次,亲子班上的一位2岁的小男孩,手里正拿着一个小沙锤开心地摆弄时,另一个小朋友过来就要抢他手里的沙锤,他下意识地就把沙锤藏到背后,那个抢他沙锤的小朋友就开始大哭起来。这个时候在一旁的妈妈大声并严厉地向他下达了指令:“快把沙锤给小朋友,你怎么这样呢,妈妈不是教你要懂得分享吗?你这么自私,以后不会有小朋友喜欢你的。”一边说一边还硬生生地把沙锤从孩子背后的小手里抢了过来,交给那位大哭的小朋友。小男孩看到妈妈把沙锤交给别人,眼中充满了委屈而绝望的神情。

这种场景父母们一定不陌生,这位妈妈看似非常有规则意识,执行时也够坚决,但是有一点她忽略了,那就是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在认知发展阶段上,他们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一个阶段性的特点,也是每个人所必经的认知发展阶段。要求这个阶段的孩子与别人分享是不符合实际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大部分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他们在体验自身经验的过程中建构着自我,只有完成了对于自我的认知,才可能开始延伸到对于我之外的世界进行探索。要想让孩子懂得分享,父母大可不必这么着急,等到3岁之后,孩子就会开始从身边的人那里学习社会交往的技巧。慢慢地孩子会明白,分享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必要内容,他从别人那里分享过,也要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这样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学习过程。

就算想要在孩子3岁之前便把分享作为一条重要的家庭规则来实施,那也要先从成人做起,用自己的行为把这个规则传递给孩子。所以,多了解一些孩子的发展特点很重要。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有很多不同,家长要主动去了解孩子,不然会产生很多误解,也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最初制定家庭规则时,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年龄特点有所了解,才能使自己制定的规则是合理的。

A,即achievable,代表可实现性。

家庭规则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对小孩子,太大的任务量只能让他们望而却步。就好像我们每次给孩子盛饭不要盛太多一样,孩子在开始行动之前会预估一下自己是否能完成,如果他们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完不成,他们就不愿意开始了。另外,如果家庭规则过多,那么成人也会很辛苦,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开始对你说的话充耳不闻了,那么也许你需要反思一下了,自己平时是不是给他们太多、太频繁的指令了。

如何精简家庭规则呢?有一个“三不伤原则”。那就是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他人、不能伤害环境。这个“三不伤原则”几乎可以应用到所有情境中,对于孩子来说也非常好记。

幼儿园,我们都会这样要求孩子,所有的小朋友都明白“三不伤原则”的意思。在别人攻击你的时候你要保护自己,因为你不能伤害自己;就算再生别人的气也不可以动手打人,因为你不能伤害别人;在教室里不能乱扔东西,因为你不能伤害环境。只要家长不断地与孩子重复这个最基本的“三不伤原则”,孩子们通常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其实这个“三不伤原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小朋友明白规则的意义。比如,当孩子问父母,为什么上次我在家里就可以大声讲话,这次我在公共场合就不可以呢?父母可以这样回答他,因为上次你在家里大声讲话时,只有妈妈在家,而且是我允许你大声讲话的,你就没有破坏“三不伤原则”,但是在公共场合,你大声说话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人的休息或者工作,你就伤害到他人了,因此是被禁止的。

除了控制规则的数量和简化规则之外,为了保证规则的可实现性,家长还要在一开始制定规则的时候,就考虑到执行这个规则的难度。最常见的就是一条规则是否能被全家人都执行。比如,如果你定了一条规则是吃饭时不能说话,但是你家的习惯就是晚饭时边吃边聊,那么这条规则就需要再考虑一下了。

家庭成员对于规则执行的不统一还有很多例子。比如,妈妈不许孩子睡觉前吃饼干,可是爸爸允许;爸爸说吃饭的时候孩子不许看电视,但是爸爸不在家的话,为了让孩子多吃一些,奶奶就会给孩子打开电视。在这种情况下,成人先要达成一致再来确定家庭的规则,但成人间达成一致往往是最困难的部分。在一个家庭中不可能没有任何意见分歧,家长们不妨从那些最容易达成一致的问题上开始制定规则。无论是父母还是祖父母,其实都是希望孩子好。从某一点开始,大家达成共识,看到了对于孩子积极的效果之后,接下来再达成下一个共识。这里的关键在于,全家人形成同盟的局面,这也许并不容易,但是为了孩子是非常值得去努力的。

另外,可以邀请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过程里来。尤其是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采取开家庭会议的形式,所有人针对一个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并制定相关的规则。最大限度地让孩子参与进来,不但让他们发言,认真听他们的意见,还可以让他们提出不同的意见,如果可以,也要尽量采取孩子自己提出的方案。另外,会议结束时,最好还有一个书面的产出物,可请孩子用画画的形式把规则记录下来吧,还可以把规则张贴起来,忘记的时候,家长不用多说,把孩子请到他自己画的规则之前,他一看就会明白。要相信,孩子们都是愿意履行自己的诺言的,即便他们总是会忘,但是一经提醒,他们一定会继续执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