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控制”是天平两端
“边界感”是个比较抽象的词。举个例子,如果两枚有壳的生鸡蛋放在一起,它们始终会是两枚鸡蛋,不管到哪里,它们都是按各自原本的样子存在;如果去除了蛋壳,那它们只要一靠近,就可能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想清楚地分开,就困难了。
引申到家庭教育中,边界感就是父母要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自我意识。很多中国式家庭中,父母的边界感会很弱。他们觉得:我们是你的父母,你是我身上掉下的肉,你必须听我的。
孩子在婴儿时期处于“全能自恋”阶段,那时候还没有自我边界意识,孩子和母亲是共生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母亲要无微不至地照顾婴儿。这期间,父母尤其是妈妈给予孩子更多的是无条件的爱。这时孩子完全依赖妈妈,他的任何需求,都需要妈妈来满足。所以从身体、感觉、感受、认知等层面都和妈妈处于紧密的共生状态。共生状态,也意味着没有边界。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到了学龄期,妈妈经过了无微不至对孩子的爱,很容易把这种“大包大揽”的状态延续下去、却没意识到,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爱的方式也要发生改变。如果这个时候还表现出大包大揽,甚至到了控制的状态,就是缺乏边界感。
父母要正确认识成长是种别离。别离,并不只是指孩子工作结婚后离开父母。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别离——幼儿不断和父母剥离,建立自我。
牵起孩子的手,教会孩子什么是独立;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融入新环境,是这个阶段父母的主要任务。
从鼓励孩子第一次自己学吃饭,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第一次自己处理大小便,第一次整理好去幼儿园的小书包,诸多的第一次都是引导孩子逐渐走向“独立”,建立自我意识。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实际上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树立自立意识,让孩子在养成这个习惯的同时,潜意识就懂了“从小自立,长大自强”的概念。这样的能力、这样的意识具备与否,将影响孩子的一生。而能不能做到这些,考验的是父母的边界意识。
一不小心,父母就会模糊边界,错把爱变成控制。比如:
当孩子可以走路,探索外界时,踩踩水,玩玩泥巴,父母认为脏强行阻拦不让孩子尝试;
当孩子说吃饱时,父母还要喂,自认为孩子没吃饱;
当孩子不想穿红色的上衣想穿绿上衣时,妈妈不让孩子自主选择;
当孩子想读漫画时,妈妈非要让孩子读唐诗。
渐渐地,父母常常喜欢与孩子混为一体。打着“爱”的名义,肆无忌惮地闯进孩子的边界之内,变相地去“控制”孩子。
如何让爱的天平不向“控制”倾斜,父母就要给孩子选择权。今天想穿什么衣服、想玩哪个玩具、想读哪本书……从这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的选择开始,让孩子体会到我对自己的生活是有选择权的,而不是完全由他人包办,完全依赖他人。
如果孩子做出的选择是不对的(例如,要玩一下午ipad),那么家长可以沟通引导,让孩子明白他的选择会有什么后果。
如果孩子的选择是家长做出的,那么做得好或不好,孩子都会知道:“这不是我自己选的,和我没关系。我只是做了你们让我做的事情。”如果选择是孩子做出的,那么不管结果是什么,都应该由他自己承担。
真正的爱是让孩子变成独立的生命个体,如果缺乏边界感,爱就会成为控制。父母要用“边界意识”来平衡对孩子的爱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