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质量陪伴是一种伤害
既然花时间、全力投入并注意用心陪伴是高质量的陪伴,相对而言,一定有低质量的陪伴。
常见的低质量陪伴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父母边玩手机边陪孩子,父母扮演监督角色陪伴孩子以外,还有比这更低质量的陪伴,就是一边陪伴一边抱怨。
比如,有的父母有情绪或者是被孩子缠得没办法,不得不带着不情愿的心理去陪伴孩子的时候,往往会抱怨甚至责骂孩子,如:
“就为了陪你,我这一天啥也没干,可是你呢……”
“自从拉扯你,我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了,不就是为了陪你吗?你还要怎样呢?”
“你就不能自己单独玩会儿,多大了,像个跟屁虫,一刻不停地黏着我,烦死了。”
如果孩子听到父母的这些言论,内心一定会非常受伤,从父母的这些言语中,孩子看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不情不愿,甚至还看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厌恶”,孩子心里会产生怀疑:“父母究竟爱不爱我?”要不然怎么会认为自己像个累赘呢?除此之外,“都是为了你”这句话太重,孩子承受不起,也不该由孩子承担。因为你做出的一切“牺牲”都是在履行做父母的责任,而成为一个父母是你自己的选择,并不是孩子的。
还有一部分父母虽然不去指责和抱怨孩子,却对陪伴抱有期待。比如希望通过自己的陪伴让孩子学会更多的东西,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不是陪着孩子玩。哪怕玩耍在孩子看来是头等大事,但在一部分父母心中认为是“浪费了时间”。
我们看一个案例:
有一位工作很出色的妈妈,平时加班成常态,好不容易抽了周末时间,带着5岁的儿子去科技馆。可是孩子并不想去,他就想让妈妈带他去游乐场玩。妈妈觉得好不容易有空陪陪孩子,得“把时间用在刀刃上”,要能学到东西,才不浪费自己的时间。
到了科技馆,妈妈拉着孩子看了这个看那个,讲了这个讲那个,指着每一个物体前面的说明让孩子认,孩子一脸不高兴,表现并不积极。妈妈还算有涵养,并没有指责孩子,只是全程成了独角戏。她一个人看得十分兴奋,而孩子却闷闷不乐,始终绷着脸,对妈妈感兴趣的东西一样也不感兴趣。最后,回程的路上妈妈还有意考了考孩子,太阳系都包括那些行星?孩子说不知道。天文望远镜用来做什么?最远能看多远的距离?孩子说不知道。结果妈妈非常沮丧地认为,这一天白累了,孩子一点也不配合,还扬言下次再也不陪孩子出来浪费时间了。
这个案例里的妈妈明显没有与孩子同频,她认为的玩并不是孩子想要的玩,虽然花了时间去陪伴孩子,但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是隐形的伤害,而且还会对科技馆抱有敌意。认为妈妈时时处处为了逼自己学东西,而不是为了让他开心带他去想去的地方。这就是一种低质量的陪伴。
低质量的陪伴,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父母爱自己是有条件的,父母陪伴自己也是有条件的。如此一来,孩子会对爱产生怀疑,对自己产生一种不确定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值得无条件被爱。换句话说,孩子会觉得只有自己满足父母的某种期望,才配拥有父母的爱。如此沉重的爱,孩子也许情愿选择放弃。
重要的是,孩子们一旦对自己是否值得被爱充满怀疑,将来就会对两性关系,对所爱的另一半没有安全感。这样的价值观和思维认知,将导致要么是一味无底线地付出,要么是各种多疑,导致关系破裂。
所以,陪伴孩子,就要一心一意,让他感觉到你的爱和在乎,感觉到你无条件的爱。不陪的时候也让他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事,你都会和他在一起,而不是明明不想陪伴或没有学会高质量陪伴,却用低质量陪伴去伤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