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陪伴是全心投入

真正的陪伴是全心投入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真正陪伴自己表现出来的应该是:自己有想法,妈妈可以认真听;自己想玩耍,爸爸可以充当游戏伙伴。真正的陪伴是父母和孩子同在一个时空里,共同做一件事,关注点在一起,感受同样的事物,一起看书、看电影,一起做游戏,一起玩耍聊天,一起解决问题等,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和自己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家长边看电视,边陪孩子;边玩手机,边陪孩子……孩子虽小内心是敏感的,如果大人表现出人在心不在,他就很容易有一种挫败感:“妈妈(爸爸)可能并不是那么喜欢我,和我在一起的时候为什么想着别的?”孩子希望在父母眼中,自己是最重要的存在。

很多父母认为的“陪伴”就是指出现在孩子面前,这也常常是不少父母非常纠结之处:我下班回家后就一直陪着孩子,还想让我怎样?!于是,不少家庭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孩子哭闹非常黏人,父母心力交瘁还要强打精神陪着,孩子反而更加黏人,父母绝望。

所以,真正的陪伴,不是仅仅出现在孩子面前,你人在却不跟孩子同频,等于假装陪伴。你在玩手机,而孩子自己在玩玩具;你在想心事,而孩子自己在翻漫画书;你在追肥皂剧,而孩子独自在玩积木,这些只是父母与孩子在屋里共同存在而已,并不是陪伴。真正的陪伴是全心全意同孩子玩在一起,乐在一起,在一起学习。其实孩子对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都没太多的要求。生活中,孩子更多关注的是否有人陪他们。父母给予孩子真正的陪伴多数体现在: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孩子的互动中,而不是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用在工作中,再对孩子说自己很忙,没时间。

杨澜在“第五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讲过一个关于陪伴的故事。1996年,她在美国生下儿子,在这期间,无论多忙她都会抽出时间陪儿子。一次,由于工作的原因,她出差整整一个星期没有回家。那天回到家,儿子先是背冲着她不说话,最后哭出声来。看着儿子,她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于是她给自己下了一个死命令——放下工作专心在家陪孩子一年。那一年的陪伴,她给了儿子最需要的安全感。她感慨地说道:“如果当时我不放弃自己的工作去陪儿子,造成的亲情缺失是后天不可弥补的。”在儿子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她越来越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对于她来说,放弃工作可能只是错过了一个好的机会,但是对于儿子来说,他错过的可能是整个人生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陪伴不仅能给孩子带去身心愉悦感,同时父母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不少东西,感悟到不少东西。明白来日并不方长,尤其是大人一旦错过陪伴孩子,就会错过了孩子成长的脚步。

是否是真正的陪伴,父母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全心全意陪伴表现在,可以心在身不在,不可以身在心不在。陪伴孩子,不只是坐在他旁边或者和他待在一个屋子里自己干自己的事情。这样的陪伴,我们称它为“低质量的陪伴”。一个出差在外的爸爸,打开视频哪怕给孩子读十分钟故事,这就是人不在心在的表现,这也是陪伴的一种。相反,如果你待在孩子身边,却总嫌孩子过来烦你,你抱着手机,孩子干别的,这就是人在心不在,不是真正的陪伴。一行禅师说过:“当你爱一个人,你能给予最好的就是你的临在。如果你都不在那里,你如何去爱呢?”

2.享受当下。当我们陪着孩子时,想着的却是成堆的家务、未完成的工作等,内心不平静,就不能沉下心来跟孩子享受当下的状态。那么,这样的陪伴就和孩子不在一个频道,自然无法去理解孩子,也无法感受孩子的天真烂漫。有位妈妈说,她陪伴孩子的时候会把手机调成静音状态,孩子要跑她就跟着跑,孩子要躲猫猫她就跟孩子躲猫猫,孩子很开心自己也很放松。当我们把陪伴孩子当成任务,就会失去很多乐趣。而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才能发现孩子的童真与可爱,才能与孩子顺畅连接,满足孩子的同时,也让自己回归最简单纯朴的快乐。

3.双方都开心。这一条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简单。往往父母会把陪伴孩子当成负担,皱着眉头不耐烦,甚至有的父母因为被孩子纠缠着不得已来陪伴,还会对孩子心生抱怨,一边陪在孩子身边,一边数落孩子打乱了自己的节奏,如此一来,自己不开心,孩子也不开心。陪伴在享受当下的同时,也要发自内心与孩子一起开心。无论是陪孩子下盘棋还是搭积木,成人要把自己当成孩子,完全放松心情,让孩子和自己都能开心享受彼此陪伴的那一刻美好时光。